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它一触摸到纸上的纤维,就顺势微微回转,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合未尽,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光是这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光是这一点,古人花的时间岂是十年。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开始,到欧阳询的,八法”,这一点竟然如高山坠石,用数百年的时间缓缓落下,而又落之不尽;再过数百年时间,到了明清之际,依然轰然响动,若暮鼓晨钟,在宣纸上其默如雷。但世俗之人往往只看到点画与笔势的漂亮与潇洒, 便以为参透了

其实①       如太极,看似一阴一阳地起承转合,却包含了四季的轮回、晨昏雨晴的变化,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如同王羲之在《兰亭序》中的感慨那样, 今之览者,亦由昔视今,而②         ,也同样会有感于斯文,正如书法的力道起始映带,总是朝向下一笔、下一字运动。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对偶、借代、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比拟、比喻、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光是对这一点,研究者去理解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都不嫌多。

B.研究者对这一点用十年时间才可理解,都不嫌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多。

C.光是这一点,对于研究者,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D.研究者用十年时间去理解这一点,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都不嫌多。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1.D 2.A 3.书法的天机 后之览者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常考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中,将“永”字的一点比作风声,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它一触摸到纸上的纤维,就顺势微微回转,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合未尽”中,“触摸”一词使“永”字的一点具有了人的动作,采用了比拟的手法。“这一点竟然如高山坠石,用数百年的时间缓缓落下,而又落之不尽;再过数百年时间,到了明清之际,依然轰然响动,若暮鼓晨钟,在宣纸上其默如雷”中,“用数百年的时间缓缓落下”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本题原句中的错误是“内涵”与“理解”“嫌多”搭配不当。 A项,正确。 BD项,改变了语意,原句中强调的是不嫌时间多,而不是不嫌内涵多。 C项,缺主语,可将“对于”去掉。 故选A。 3.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需要灵活的理解能力,还要思维缜密,学会“瞻前顾后”关照全面。关照规律指津:完成这类题的补写,一是抓住关联词,二是关注语段中的重点句子(过渡句、中心句等),三是关注上下文所在的语境,四是关注标点符号。 第一空:通读语段,可知整个语段的核心话题是书法。依据后文“如太极,看似一阴一阳地起承转合,却包含了四季的轮回、晨昏雨晴的变化,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可知此句应强调书法的奥秘、天机与太极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此空可填:书法的天机。 第二空:依据《兰亭集序》中“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以及原文中“也同样会有感于斯文”,可知此空可填:后之览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中“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人有了能力,不愿意只为自己专用,而要为他人服务。

(2)杜甫在《蜀相》中慨叹诸葛亮功业未能完成时,也融入自己身世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记录了自己登上泰山后看到青山上的白雪照亮了南边的天空的景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咏梅”,交代了词人写作的对象“梅”,表达了对“梅”咏叹赞美之情。

B.“驿外断桥边”一句,写梅生长在驿亭外,断桥旁,反映了梅生长环境的恶劣。

C.“更着风和雨”意思是说,风调雨顺,让梅得到雨水的滋润,让梅香随风飘荡。

D.“无意苦争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花无意与百花争春斗艳的美好品性。

2.近代文人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评说此词:“此亦作者身世之感,但借梅抒出之。”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一评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B.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C.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D.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 羽岀/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侯,古代爵位的一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最高为彻侯,后改称列侯。

B.朕,第一人称代词,解释为“我”。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D.太史公,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为汉武帝所设,第一任太史公就是司马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B.汉高祖认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指出他们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C.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虽有与舜一样的双瞳子,但可惜为人过于残暴。

D.司马迁辩证看待项羽,既肯定他灭秦的功业,也指出他的行为过失和性格弱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

5.根据所选语段,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节选)

冯骥才

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此后据消息灵通的裁缝老婆说,矮男人又出了什么现行问题,进了监狱。高女人成了在押囚犯的老婆,落到了生活的最底层,自然不配住在团结大楼内那种宽敞的房间,被强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她搬到离楼十几米远孤零零的小屋去住。这倒也不错,省得经常和楼里的住户打头碰面,互相不敢搭理,都挺尴尬。但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单单的身影。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只是偶尔才接回家住几天.她默默过着寂寞又沉重的日子,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上去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

“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

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生活,上班下班,走进走出,点着炉子,就提一个挺大的黄色的破草篮去买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但有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时节,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人大变了样子,浑身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褪去了光泽和血色。他回来径直奔楼里自家的门,却被新户主、老实巴交的裁缝送到门房前。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给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他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地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一切如旧。大楼里的人们从他俩身上找不出任何异样,兴趣也就渐渐减少。无论有没有他俩,都与别人无关。

一天早上,高女人出了什么事。只见矮男人惊慌失措从家里跑出去。不会儿,来了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一连好些天,那门房总是没人,夜间也黑着灯。二十多天后,矮男人和一个陌生人抬一副担架回来,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走进小门房。从此高女人便没有出屋。 矮男人照例上班,傍晚回来总是急急忙忙生上炉子,就提着草篮去买菜。这草篮就是一两年前高女人天天使用的那个。如今提在他手里便显得太大,底儿快蹭地了。

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一层粉那样难看。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她右手拄一根竹棍,左胳膊弯在胸前,左腿僵直,迈步困难,一看即知,她的病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当院遛两圈。 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他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团结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高女人没有更多的福气,在矮小而挚爱她的丈夫身边久留。死神和生活一样无情。生活打垮了她,死神拖走了她。现在只留下矮男人了。

偏偏在高女人离去后,幸运才重新来吻矮男人的脑门。他被落实了政策,抄走的东西发还给他了,扣掉的工资补发给他了。只剩下被裁缝老婆占去的房子还没调换回来。团结大楼里又有人眼盯着他,等着瞧他生活中的新闻。据说研究所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

“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裁缝老婆度过了她的极盛时代,如今变得谦和多了。权力从身上摘去,笑容就得挂在脸上。她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去到门房找矮男人。照片上这女人是她的亲侄女。

她坐在矮男人家里,一边四下打量屋里的家具物件,一边向这矮小的阔佬提亲。她笑容满面,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几年过去,至今矮男人还是单身寡居,只在周日,从外边把孩子接回来,与他为伴。大楼里的人们看着他矮墩墩而孤寂的身影,想到他十多年来一桩桩事,渐渐好像悟到他坚持这种独身生活的缘故……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1.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入狱后,高女人被迫与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搬到孤零零的小屋去住,静静地坚强地等待矮丈夫的归来,表现出她坚强而忠贞的品质。

B.矮丈夫出狱回到家后,夫妻见面,没有言语,只见妻子跑回屋里,丈夫拿起斧头劈柴。这些无言的动作,真实展现了他们悲喜交加的心理状态。

C.“她默默过着寂寞又沉重的日子,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上去很难说她还年轻”“一个枯槁”“显得更高"等多处描写,表明高女人身心已遭摧残。

D.这对夫妻遭受了众人的冷眼和中伤,自始至终却没有对任何人进行过言语上或者肢体上的还击,他们只是过他们自己的平静生活,相伴到老。

2.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的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房子主人的变换,巧妙地反映了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矮丈夫和高女人在生活方面的变迁,展现了他们身上隐忍大度的精神品格。

B.“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象刷一层粉那样难看”中,作者用“刷一层粉”来形容高女人病情严重,为下文高女人病死埋下了伏笔。

C.文中“团结大楼的人们”虽然生活在“团结大楼”中,但缺少真正的团结,他们时刻都在恶意揣测这对夫妇,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D.本文以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通过大量的描写,展现了夫妇二人的悲剧性遭遇, 以小见大地折射出践踏人性的社会环境。

3.文中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情节上?请简要概括。

4.作者在文中塑造的“裁缝老婆”这个角色,在人物刻画上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

人类科技进步源于对未来的大胆想象。千百年来,我们经常断言很多想象无法实现,但最终往往发现,只是当时尚未找到可行的方法而已。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正是来源于过去人类对想象的坚持。

作为人类科技王冠上的宝石,人工智能凝结了人类想象中最大胆的部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进行了许多艰苦卓绝的工作。这段历史如今被经常提起,在当时却并不轻松。直到2000年前后,科学家们还得小心避免使用“人工智能”这个词汇。然而正是这些积累,终于使量变成为质变,使我们有幸在这一时代开始集中地将想象变为现实。

人工智能技术许多突破是在智商领域产生的。从战胜人类顶尖围棋高手的AlphaGo,到自动驾驶和无处不在的语音助手,我们正亲身经历计算机语音、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加速革新。比如前不久,科学家们就研发出首个在国际专业桌面博弈平台上晋升十段的人工智能系统。与围棋、象棋相比,桌面博弈是一项更加困难的挑版,因为它具有更复杂的隐藏信息和大量不确定性。这项突破有助于人工智能协助人类去应对更多复杂的现实决策问题,例如智能交通、金融投资等。

与此同时,这场人工智能的浪潮也在人类过去特有的情感领域取得突破。如果我们把围棋视为人类智商的旗帜,那么,艺术创作或可视为人类情感的凝聚。一直以来,人们坚信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从而断言人工智能不可能习得这种特质。然而,人们实际上从未认真地论证过:艺术,果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吗?

值得说明的是,当科学家们开始构建人工智能创作模型时,往往从旧有观念中获得最重要的启发。例如,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念认为,艺术创作之所以为人类独有,不仅仅出于技艺的娴熟,更因为人类创作者有完整的人生经历。一个创作者的生平际遇越丰富,他的创作就可能越深厚,作品越能够与创作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显然没有人生经历。

然而,这种论证存在瑕疵,科学家们据此提出“失忆者假说”。假设一个人类失忆者在医院中突然醒来,属于他的过往人生经历已全部在头脑中丧失,他只能依靠过往的日记、音视频资料和他人的讲述等,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二次补充复原。在这种情况下,“生平际遇”于他只是一个有限的数据集,既不真实,也很有限。那么,这个失忆者是否还算是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

“失忆者假说”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具有关键价值。因为对于一个尝试艺术创作的人工智能系统而言,它的境况与上述人类失忆者的境况极为相似。这个假说使我们能够通过知识图谱构建,去尝试为人工智能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而不必拘泥于这“经历”是否有限。 2006年以来的大数据爆发,为人工智能提供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就使得过去站在每个人类个体角度看来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人工智能而言,变得不再那么罕见。人们的经历总是或多或少重合的,通过类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去推定并补全一个有限的集合。例如,在中央美院最近举行的一场画展上,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 一次创造了7个人工智能画家,她们都有完整的人生背景:有的曾师从柯罗,并在北非度过人生大部分时光;有的经历了 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鼠疫流行和世俗时尚;有的拥有完整的父母背景和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传承……结果是,观众不仅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画家丰富的人生背景,并且能够观察到7位画家各自作品的一致性——与人类一样,这些画家并非随机地创作,而是能够将同样的人生与情感贯穿在生成的每一幅作品中。观众能够通过作品进入创作者的“人生”之中。

今天,科学家们正从文本、声音与视觉三个角度,去尝试为人工智能赋予创作能力,并通过一种变通的图灵测试来检验它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其重点并不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而在于这种表达能否激发观众的体悟。我们对许多不断诞生的突破性进展感到欣喜。通过建模,我们有机会为许多人类艺术家保留他们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延长创作时期的长度;通过对历史上著名艺术家的学习,我们有机会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复活”,去创作具有当代命题意义的新作;我们甚至有望通过融合不同艺术家的 技法,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创作能力。唯一令科学家沮丧的是,尽管观众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 人工智能创作者的“心情”,或有所感悟,但这些创作者自己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我们做不到,也无意于去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的科技进步和日常世界,源自于过去人类对未来大胆的想象以及对想象的坚持。

B.人类曾经常断言很多想象不可能实现,但事实表明,只是当时没有找到可行的方法。

C.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开展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有幸集中地让想象变为现实。

D.人工智能技术在智商领域取得的突破,能协助人类去应对更为复杂的现实决策问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动驾驶、语音助手、计算机语音都属于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B.当今这个时代,人工智能在人类特有的情感领域也已经取得了突破。

C.2006年以来,大数据爆发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好而多的精神食粮。

D.一般来说,一个创作者的生平际遇越丰富,他的创作就可能越深厚。

3.下列对“失忆者假说”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针对“艺术创作为人类所独有,人工智能没有”观点,提出“失忆者假说”。

B.过往的日记、音视频资料和他人的讲述等能帮助失忆者进行二次补充复原人生经历。

C.“失忆者假说”让人能通过知识图谱构建,去尝试为人工智能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

D.人们的经历总是或多或少重合,使得人工智能再也不缺乏人类个体独特的人生经历。

4.在作者看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能带来哪些独有的优势?

5.请结合全文,解释“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的含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