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柏拉图给“美”下定义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试图在孤立静止的语境中概括美的本质。

B.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要真正得以实现,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必须同处在一个维度。

C.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D.抽象之美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将它转化为有形之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柏拉图给“美”下定义谈起,引出了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B.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论述了美既在感知中,又在情景中,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

C.文章第五段用郑板桥“三竹说”的创作理论,论证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的观点。

D.与重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探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美,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不能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去分析。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是独立于景之外,景也不是独立在人之外,而是情景融为一体。

C.对抽象之美,一般人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对形象之美,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

D.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复杂的,其审美价值的高低之分不会削弱审美的重要性。

 

1.C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于文无据,结合“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等分析,原文无法推断出“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引出了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错误。应该是引出对“美”的认识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 B项,第四段没有采用对比论证。 C项,“论证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的观点”错误。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论述了审美价值实现的过程。 故选D。 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对抽象之美,一般人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对形象之美,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错误。结合“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分析,文本中就没有表达一般人都能感知到抽象之美,也没有表述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形象之美。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面对困难,有人说,太难了!我还是知难而退吧!有人说,冲上去,与困难搏斗!也有人说,未必去与困难一决高下,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向前走一小步,困难就可能少一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中,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到探春处时,探春主动迎击,率众丫头开门等待,警告不许搜自己的丫头的东西,并痛斥抄家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当面顶撞凤姐,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请结合这些情节概括探春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话语出自《呐喊》《平凡的世界》,请在相应序号的横线上填写说话人的姓名。

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②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③哭什么哩!你要给咱家争一口气,一定把书念成个样子!我十三岁从学校跑回来劳动,就是为了和爸爸一起,供你和你二哥上学……

④这当然没问题。就是《参考消息》,我也可以一个星期给你集中寄一次,你看完保存好就行了。其它报纸听你说咱村的学校里都有?不管怎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它一触摸到纸上的纤维,就顺势微微回转,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合未尽,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光是这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光是这一点,古人花的时间岂是十年。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开始,到欧阳询的,八法”,这一点竟然如高山坠石,用数百年的时间缓缓落下,而又落之不尽;再过数百年时间,到了明清之际,依然轰然响动,若暮鼓晨钟,在宣纸上其默如雷。但世俗之人往往只看到点画与笔势的漂亮与潇洒, 便以为参透了

其实①       如太极,看似一阴一阳地起承转合,却包含了四季的轮回、晨昏雨晴的变化,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如同王羲之在《兰亭序》中的感慨那样, 今之览者,亦由昔视今,而②         ,也同样会有感于斯文,正如书法的力道起始映带,总是朝向下一笔、下一字运动。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对偶、借代、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比拟、比喻、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光是对这一点,研究者去理解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都不嫌多。

B.研究者对这一点用十年时间才可理解,都不嫌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多。

C.光是这一点,对于研究者,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D.研究者用十年时间去理解这一点,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都不嫌多。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中“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人有了能力,不愿意只为自己专用,而要为他人服务。

(2)杜甫在《蜀相》中慨叹诸葛亮功业未能完成时,也融入自己身世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记录了自己登上泰山后看到青山上的白雪照亮了南边的天空的景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