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一身粗布汉服,利索的装扮,“90后”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成为话题人物。在视频中,这个四川绵阳山区的女孩制作家庭土窑、手工搭建秋千沙发床、利用树皮古法造纸、按季节时令制作传统美食,在小山村中过着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
红绸覆面,眉间一点朱砂,李子柒的微博头像一如她的作品,“古风”味道十足。她发布的每条视频,平均观看量3000万以上,最高的超过5000万。视频进驻国外社交网站后,有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配,却不妨碍外国网友一边求翻译,一边看得津津有味。作为“李子柒迷”之一的章欣妹从夏天开始看李子柒的视频,不同于大多数人对美食主题的热爱,她是看完造皮纸的一期视频被彻底圈粉的,“她自己砍树、削树皮、蒸煮打浆,夏晒冬烤来造纸,把古人仪式感的生活复盘在眼前,也让我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化中历来不乏对田园生活的浪漫想象。当田园生活逐渐远离都市人的日常之时,田园诗意更显示出诱惑性,李子柒的短视频便是主打这一卖点。
(《中国青年报》2019年12月12日《田园诗意的想象凭什么“圈粉”无数?》有删节)
材料二
身穿华丽唐装、姿势优美、眼神温柔,如贵妃般高雅、又如仙女般轻盈——最近,“一眼万年”的不倒翁小姐姐走红,6000余条表演视频的总播放量超过了15亿次,数据每天还在增长。
据报道,“不倒翁小姐姐”走红后,其表演时所用的圆形底座也随之走俏,可以预想到,未来类似的表演会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但影响力一定不复首创者。近年,诸如故宫等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只靠博物馆里的玻璃展台,更重要地是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特别是瞄准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人,关心他们的碎片化需求,在时尚和传统之间架起桥梁,在个性表达和社交平台上做足文章。要真正摆脱传统文化的“疏离感”,需要特别注重参与感和体验感。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地用想象力对传统进行“再创作”。
无论是和观众牵手的“不倒翁小姐姐”,还是受到海外网友热捧的“李子柒”,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注入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别有一份闲适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故宫、长城、兵马俑等世界级大IP,但也有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原子化小IP。可以是舌尖美食、花鸟鱼虫,也可以是华美汉服、小曲小调……承载着快乐和希望的点滴美好。这也提醒人们,文旅产业的发展,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寻找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点,并积极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不断创造有特色、有人气、有流量的文化符号。
(新京报官微2019年12月13日《“不倒翁小姐姐”爆红,和李子柒“异曲同工”》有删节)
材料三
中国网络红人、美食视频播主李子柒在YouTube等国外社交媒体上的走红引发了各种讨论,这既涉及文化传播的路径、方式及内容等问题,也涉及如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说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
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过于狭隘。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这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是我们常说的“走出去”的一部分。虽然它可能还不够高大上,但其亲和力与生动性足以让外界看到一个有趣可爱的“活的中国”,这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
在文化传播中有一个“文化折扣”的概念,说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要跨文化传播,往往会因为受众的理解困难和障碍而“打折”,使得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而鲜活生动易于理解的大众文化产品“文化折扣”显然较少。文化传播需要高雅内容和具有深度的价值理念传播,也需要有生动鲜活的大众文化传播。这两种传播方式不可能相互替代,但会相互支撑。在文化传播中,大众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更为有效直接,因为它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更进一步地降低文化折扣,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
其次,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受到各国公众的“跨文化”喜爱,这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李子柒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障碍。
李子柒走红是相当成功的文化传播,创造了中华文化跨文化理解的一个部分。我们要避免大众文化传播产生媚俗、格调低下等消极效果,但我们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李子柒,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生动鲜活地创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需要更多的路径、方式和内容。
(人民网2019年12月13日《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有删节)
1.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制作的“古风”味道十足的小视频引发了很多人对美食的热爱,而视频引发的都市人对逐渐远离的田园生活浪漫诗意的想象更显示出诱惑性。
B.“不倒翁小姐姐”走红的原因之一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注入浓浓的人间烟火气,而在表演时和观众牵手互动,则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C.李子柒的视频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以其亲和力与生动性展现有趣可爱的“活的中国”。
D.“不倒翁小姐姐”走红后,其表演时所用的圆形底座也随之走俏,由此可见,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原子化小IP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2.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短视频打造的生活方式远离了都市人的日常,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点燃了都市人回归到手工慢生活的期盼,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这个山村女孩精神特质。
B.“不倒翁小姐姐”的走红得益于用想象力对传统进行“再创作”,也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播要摆脱对现实的“疏离感”,要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在时尚和传统之间架起桥梁。
C.李子柒视频进驻国外社交网站后,有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配,却不妨碍外国网友一边求翻译,一边看得津津有味,说明“跨文化”传播中语言障碍不值一提,只要能展现文化特色就行。
D.“文化折扣”这种现象告诉我们,生动鲜活的大众文化传播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新媒体平台影响年轻人,更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正面效果,能让世界了解“活”的中国。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概括当前中国在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道路上还应做出哪些努力?(至少答4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柏拉图给“美”下定义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试图在孤立静止的语境中概括美的本质。
B.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要真正得以实现,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必须同处在一个维度。
C.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D.抽象之美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将它转化为有形之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柏拉图给“美”下定义谈起,引出了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B.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论述了美既在感知中,又在情景中,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
C.文章第五段用郑板桥“三竹说”的创作理论,论证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的观点。
D.与重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探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美,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不能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去分析。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是独立于景之外,景也不是独立在人之外,而是情景融为一体。
C.对抽象之美,一般人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对形象之美,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
D.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复杂的,其审美价值的高低之分不会削弱审美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面对困难,有人说,太难了!我还是知难而退吧!有人说,冲上去,与困难搏斗!也有人说,未必去与困难一决高下,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向前走一小步,困难就可能少一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中,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到探春处时,探春主动迎击,率众丫头开门等待,警告不许搜自己的丫头的东西,并痛斥抄家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当面顶撞凤姐,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请结合这些情节概括探春的形象特点。
下列话语出自《呐喊》《平凡的世界》,请在相应序号的横线上填写说话人的姓名。
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②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③哭什么哩!你要给咱家争一口气,一定把书念成个样子!我十三岁从学校跑回来劳动,就是为了和爸爸一起,供你和你二哥上学……
④这当然没问题。就是《参考消息》,我也可以一个星期给你集中寄一次,你看完保存好就行了。其它报纸听你说咱村的学校里都有?不管怎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
① _______ ②_______ ③ ________ ④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它一触摸到纸上的纤维,就顺势微微回转,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合未尽,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光是这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光是这一点,古人花的时间岂是十年。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开始,到欧阳询的,八法”,这一点竟然如高山坠石,用数百年的时间缓缓落下,而又落之不尽;再过数百年时间,到了明清之际,依然轰然响动,若暮鼓晨钟,在宣纸上其默如雷。但世俗之人往往只看到点画与笔势的漂亮与潇洒, 便以为参透了
其实① 如太极,看似一阴一阳地起承转合,却包含了四季的轮回、晨昏雨晴的变化,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如同王羲之在《兰亭序》中的感慨那样, 今之览者,亦由昔视今,而② ,也同样会有感于斯文,正如书法的力道起始映带,总是朝向下一笔、下一字运动。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对偶、借代、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比拟、比喻、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光是对这一点,研究者去理解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都不嫌多。
B.研究者对这一点用十年时间才可理解,都不嫌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多。
C.光是这一点,对于研究者,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D.研究者用十年时间去理解这一点,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都不嫌多。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