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蚓无爪牙之利,...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渺渺兮予怀

 

B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A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利”“强”分别是“爪牙”“筋骨”的定语。 B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句,“仁义”是“不施”的宾语。 C项,“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有异态者”是山水的定语。 D项,“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渺渺兮”是谓语。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故木受绳则,金就砺则

A.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 B.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C.且夫天下非小弱 D.,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     ;对松林来说,      ;对郊狼来说,     ;对牧牛人来说,      ;对猎人来说,     。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要山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就能长久地存在着。

不过,那些不能(   )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使得这儿有别于其他地区。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   )。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厮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道路上云杉的阴影。只有(   )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

1.从语境看,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山只要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就能长久地存在着。

B.只有山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从而长久地存在着。

C.只要山长久地存在着,就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D.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A.辨认    忧心忡忡    不堪造就 B.辨别    毛骨悚然    不堪造就

C.辨认    毛骨悚然    不堪重负 D.辨别    忧心忡忡    不堪重负

3.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横线上,次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   

②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

③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④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

⑤它是死亡的警告

A.③①⑤②④ B.①⑤③②④ C.⑤①④②③ D.⑤①③②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思念情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贤才的急切渴求。

②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观点相同。

③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告诉子贡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指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载春,安禄山攻潼关,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只身奔向灵武,途中为叛军掳至长安。②虚幌:透光的窗帘或帷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孤单落寞的凄楚情状,既显示了往日夫妻相守的深情,又饱含诗人对妻子独居异地的怜惜之情。

B.颔联“遥怜”是全诗的诗眼所在。相隔遥远,即使爱怜也无济于事,更突出了孤单凄恻的情怀,是对首联“独看”的进一步延伸。

C.颈联“语丽情悲”,“香雾”和“清辉”写环境的清丽;“云鬟”和“玉臂”写妻子的秀美;“湿”和“寒”都是在月下呆得太久的结果。

D.尾联“何时”对应“今夜”,“虚幌”照应“闺中”,“双照”对应“独看”,首尾关合,章法紧密,词旨婉切,境界深远。

2.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暮,举网得鱼       薄:迫,逼近

B.适有孤鹤,江东来       横:跨越,横渡

C.履巉岩,蒙茸           披:覆盖在肩背上

D.道士顾笑,予亦惊       寤:觉,醒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月相名,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为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上看见的月亮呈圆形,这种月相叫“望”。因而“望”亦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七月既望”即七月十五日。

B.“冯夷”,也作“冰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即“河伯”,后泛指水神。传说河伯是鱼尾人身,头发是银白色的,眼睛和鳞片是流光溢彩的琉璃色。

C.“道士”,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创始人是张道陵。道教以“道”作为追求目标,吸收道家老庄思想,形成自己的神仙崇拜与信仰。

D.“孤鹤”在古诗文中常喻指闲散自在、无拘无束、来去自如、不求名利、孤特高洁之人。“鹤”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与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关系。

3.下列对文章和《赤壁赋》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B.《赤壁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赤壁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赤壁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赤壁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赤壁赋》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后赤壁赋》略显虚无缥缈,更多流露出遗弃尘世的思想。

4.翻译下面句子。

①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