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毕节梁才学校准备在本市报刊上刊登一则邀请函,其中有些语言在表达上有不妥之处,请指...

毕节梁才学校准备在本市报刊上刊登一则邀请函,其中有些语言在表达上有不妥之处,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邀 请 函

本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2019年5月10日至5月12日隆重举行。我们向本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和教师们,以及略尽绵力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诚挚邀请。

艺术节期间,您会看到师生们优美的舞蹈,聆听师生们精彩的演唱。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同时也殷切期望您能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梁才学校

    2019年4月6日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①删去“各位”或“们”; ②“略尽绵力”改为“鼎力”或“全力”; ③“聆听”改为“听到”; ④“粉墨登场”改为“登台表演”; ⑤“殷切期望”改为“衷心希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中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要结合语境,语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语言“得体”的变化。语境可分为“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上下文,“外部语境”是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目的、内容、对象、时间、地点、场合、手段等。①“各位”和“们”语义重复,应删去一个;②“略尽绵力”常用作自谦之词,应改为“鼎力”或“全力”;③“聆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这里是听演唱,应改为“听到”;④“粉墨登场”,指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应改为“登台表演”;⑤“殷切期望”用上对下,长对幼等,应改为“衷心希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中共十八大以来,反腐在中共党内刮起旋风并高压推进。据有关方面统计,在不到两年时间的反腐战役中,已有超过18万党员干部被处分,更有数目可观的司局级以上高官被查处严惩。(        );无论是正          的政治明星,还是已          的过往功臣,只要正在或者曾经涉足过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应会“新账老账一起算”。用中央纪委的话说,就是反腐“绝不留死角”。

从今年以来查办的国家发改委、山西、江西、云南等大的腐败案件看,既有历史延续的体制漏洞没有清理彻底,也有部分人或者利益集团沿袭过往惯性不畏反腐高压态势拒不收手。大量的权钱交易、以权抗法、以权压法的问题也是          。王岐山书记将一些地方的裙带腐败、窝案高发形容为“塌方式腐败”,并指出这些问题至今病源还在、病根未除。

既然药到病未除尽,一旦形势稍缓,腐败就有          的风险,还须施之以重手,反腐艰巨性也体现于此。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

B.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是否长治久安。

C.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

D.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治久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

B.无论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还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

C.不管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

D.不管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还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崭露头角        功成不居        气息奄奄       东山再起

B.崭露头角        功成名就        气息尚存       死灰复燃

C.初出茅庐        功成不居        气息奄奄       死灰复燃

D.初出茅庐        功成名就        气息尚存       东山再起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孔明的房子以引出自己的陋室;“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孔子的话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

(2)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中描写老人和小孩安适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海水浩荡、峰峦挺立的景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既风华正茂,又多愁善感。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悠悠长恨,将词人的家国之愁融注其间。

B.“当日事”只剩下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水空流”表达了深长的惆长:一切都记忆犹新,但人已天各一方。

C.“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青春易逝,往往使人感春伤别。

D.此词的上片由杨柳勾起回忆,产生离愁;下片写年华易逝、愁情别恨。全词于清丽淡雅中,蕴含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2.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玮,字席之,武进人。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讲学东林书院,师孙慎行。其学以慎独研几为宗。万历四十年举应天乡试第一。越七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兵部职方,历郎中,出为广东提学佥事。粤俗奢丽,督学至,宫室供张舆马饩牵之奉甲他省,象犀文石,名花珠贝,磊砢璀璨,玮悉屏去弗视也。大吏建魏忠贤祠,乞上梁文于玮,玮即日引去。玮廉,归而布袍草履,授徒于家。庄烈帝即位,起江西参议,历福建、山东副使。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是岁,四方大旱,玮以军食可虞,奏请:“禁江西、湖广遏籴,而令应天、常、镇、淮、扬五郡折输漕粮银,赴彼易米,则小民免催科之苦,太仓无颗粒之亏;他十库所收铜锡颜料布匹,非州县土产者,悉解折色,且尽改民解为官解,以救民汤火。”所司多议行。南京光禄卿,召入为右佥都御史,迁左副都御史。时刘宗周、金光辰并总宪纪,玮乃上《风励台班疏》曰:“惩往正以监来。今极贪则原任御史王志举,极廉则原任南京试御史成勇。勇与臣曾不相知,家居闻勇被逮,士民泣送者万辈,百里不休。后入南都,始知勇在台不滥听一辞,不轻赎一锾,不受属吏一蔬一果。桀绅悍吏为民害者,不少假借。委曲开导民以孝弟。臣离南中,辄扳辕愿借成御史,惠我南人。虽前奉严谴,宜召为诸御史劝。”疏上,一时称快。诏下志举法司逮治,成勇叙用。玮旋以病谢归,未几卒。福王时,赠左都御史,清惠。

(节选自《明史·张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B.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C.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D.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科举分级考试的一种,每隔三年在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中的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是古代官署六部之一,长官称户部尚书,其副职为户部侍郎。

C.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如 “迁进”表示升迁; “左迁”说明平调;“迁调”常指降职。

D.谥,给予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清惠”表示对张玮的褒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玮勤勉好学。他曾到东林书院讲学,师从孙慎行,把慎独和研几作为研学的重点与根本,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进入仕途。

B.张玮虑事周全。任应天府丞时忧虑军食,上奏朝廷采取利民措施,既让百姓免除被催交税的困苦,也使太仓没有颗粒米粮的减损。

C.张玮崇尚简约。在广东任职时,对当地官署提供的豪华用具以及从别的省份调配的家用器具、名贵花卉一概舍弃屏退,不看一眼。

D.张玮善于谏言。他的《风励台班疏》中指出原任御史王志举是贪官而原任南京试御史成勇是廉吏,受到众人认可,皇帝下诏惩恶扬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

(2)大吏建魏忠贤祠,乞上梁文于玮,玮即日引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山上的老狼

张红静

少年上学时要经过一段无人烟的山路。学堂很远,每天他都要早早起来,怀揣母亲给他烙的杂面饼子上路。那时,自行车没有普及,学生上学都靠步行。

山黑魆魆的,不高,也不大,可是传说山上住着一匹老狼。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少年不知道狼以什么为生。狼一定很老了,或许每天饮露水,吃野果吧。

他每次走过这段路都像躲过一场生死劫。他总是担心狼会恢复狼性,忽然站在他的面前。

这天,走那段路时,他像以往一样提高了警惕,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和天上的星星,路上没有一个人。越是安静就越是害怕,村里的小伙伴们都不去很远的镇子上读书,可他不同,无论路有多远,人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

少年略一分神,忽觉得自己的肩膀上一左一右搭了一只毛茸革的脚掌。少年吓得汗毛都要竖起来,他用眼角的余光看着,想象着狼的大舌头和獠牙,但是他不敢回头,因为他想起了做猎人的叔叔讲过的狼吃人的故事。

狼最喜欢一口咬断人的喉呢。狡猾的狼不去正面袭击人,总是尾随在人的身后,少年此时如果回头,喉咙正对着狼口。狼便咬断人的喉咙,将人拖走。

少年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但仍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据说,人有几分怕狼,狼也有几分怕人。狼的前爪就攀着他的肩头与他前行。

少年这时想起怀里的饼子,他真舍不得这一个杂面饼子,但他还是果断地从怀里掏出来,饼子还温热,他使劲往身后扔去。

狼放下脚掌,快速向身后奔跑。少年紧走几步,上了大路。此时天已微明,他“啊啊”呼喊着奔跑起来,以缓解刚才的恐惧。

那天晚上,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母亲担心,他不敢跟母亲说起狼的事情,只是让母亲第二天做两个饼子。

母亲有些迟疑,这样灾荒的年月,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她掺上更多的菜,拌上杂面。

母亲心里想着孩子长身体了,是该加一些饭,可是粮食哪里来呢?她打算天亮后再找份活看看。

就这样,少年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

少年的叔叔背来半袋子粮食。母亲说,孩子饭量一下子长了,中午要吃两个大饼子。叔叔说,他这个大人,才吃一个饼子哩,那个饼子,是不是给哪个女孩子吃了!

叔叔悄悄问少年,听少年说了途中的经历。叔叔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他可不能让自己的侄儿冒那样大的危险。

第二天一早,他穿好棉大衣,藏起猎枪,独自走在那条路上。这一天,少年没有上学,狼定然在路口焦急地等待少年的出现。

叔叔来了,他走得沉稳和干练。忽然,他以猎人的敏锐感觉到了背后的生灵。他没有习惯性地转身举枪,而是等待那匹狼的脚掌攀上他的肩膀。

少年讲述的经历他似信非信。果然,待身后的狼走到他背后,他感觉到两只毛茸茸的东西搭在肩上。

他依然没有拿枪,而是与少年一样拿出饼扔得很远。所不同的是,他扔到了前方大路的路口。狼饿极了,奔上前去。猎人此时举枪,正击中狼结实的后腿。

这是一匹高大的狼,它忽然站起来,疯狂地向山上跑去,一路流了般红的鲜血。狼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将地上的饼子捡起放到口袋里。

猎人吹了吹枪口,冷冷地说:“一点皮外伤!不好好做人,偏要披着狼皮干这点营生!我赛嫂母子二人不容易,兄弟,你就放过他娘俩吧!”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这句话为后文少年与“狼”的互动提供了合理性,但又不符合灾荒中“狼”的天性,从而为“老狼”现形埋下了伏笔。

B.母亲对少年每天要两个饼子的要求“有些迟疑”,一是感到突然,二是因粮食的短缺让她稍感为难,但对孩子的爱使她并没有觉察到有何不对。

C.叔叔听了侄儿的讲述后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既是对侄儿的话半信半疑,也是作为老猎人出于本能的怀疑,引出后文他去证实的情节。

D.少年、“老狼”与叔叔是一组鲜明的对比,少年与“老狼”的默契反映人与动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而叔叔却打破了这种和谐,是自私的体现。

2.小说中少年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善于设置悬念,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