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民”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并不陌生,而没有得到学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民”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并不陌生,而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一直被作为一个负面的社会问题从政治角度加以看待。“游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成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这个“游民”是指离开其特定土地的居住地区,没有固定职业的人们,实际上是一种宽泛称谓,指代那些脱离土地的人。把脱离土地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了整个皇权专制社会的主导舆论。到明太祖朱元璋时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到了清代,统治者对“游民”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开始把流民和游民区分开。严寄湘的《救荒六十策》中说:“平日居民有不农不商不工不庸者,令绅查早保甲册时,于姓名下添注‘游民’两字。”从这里看出,清代统治者是把游民看作了社会上的不良和不法分子。很明显,又把游民的概念狭窄化了。这种理解一直延伸到了建国后,建国初期,“游民改造”的对象就是从事“乞讨、诈骗、偷窃、抢劫、聚赌”等活动的人们。

以上都是在政治范畴中对游民进行定义,所以多是从他们的道德品质或生活状况及职业状况来确定的。这样进行的概念划分总是或宽或窄,清代之前把流民和游民统称,清代之后却又将游民等同于流氓了。直到近代,杜亚泉在《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中,第一次从学术角度赋予游民以正面意义。许多学者开始在学术范畴中对流民、游民和流氓的概念进行区分,从而使游民的概念得以规范化。

王家范在《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一书中提出了“流民”的概念,即“脱离了社会整合,丧失其原有的职业社会角色,游离于法定的户籍管理之外的人口。”在中国主要是自然灾害和战乱原因会造成大量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迁移到富庶的地区。陆德阳在《流民史》中也定义:“流民为因遭遇自然灾害、社会厄难或其他的种种原因,为了避难、求生而背井离乡、流向他乡的人。”在流民的流动过程中,许多人是整个家族或宗族大规模迁移的,像福建客家人,但他们没有一直保持流动的状态,而是换了一个地方稳定下来,继续按原来的秩序生存。当然,在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彻底脱离土地成为“游民”。池子华在《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中区分游民和流民说:“流民可以说是游民的前身,其转化条件是流民没有寻到营生的门径。”所以游民就不能简单归纳为天灾人祸的客观原因,而是更多地融入了政治、文化及心理因素等深层原因,游民的主要特点在于“游”,代表一种脱离当时社会秩序的状态,换言之,“游”是有目的的,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游于社会——不管这种理想是好是坏。游民尽管脱离了土地和当时的社会秩序,但并不意味着就沦落成了不法分子,即流氓。关于流氓,完颜绍元在《流氓的变迁》一书中有很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氓”原指“流亡之民”,后特指脱离生产不务正业而在社会上游荡,并以背离传统道德文化和破坏社会秩序为特征的不良分子,所以流氓是涵盖在游民中的一部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游民”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这里指离开其特定土地的居住地区,没有固定职业的人们。

B. 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清代统治者都把脱离土地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民,清代更是把游民看作为了社会上的不良和不法分子

C. 杜亚泉是第一个赋予游民以正面意义的近代学者,他开始对流民、游民和流氓的概念进行区分,从而使游民的概念得以规范化。

D. 王家范的《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和陆德阳的《流民史》都提出了“流民”的概念,其共同之处都包含有指离开自己的土地之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游民”一词受皇权专制社会的主导舆论影响,一直被作为一个负面的社会问题,因此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

B. 建国初期,从“游民改造”的对象来看,这是将“游民”等同于“流氓”了,这是对“游民”的概念划分过窄的体现。

C. 封建统治者对“游民”的概念多是从他们的道德品质或生活状况及职业状况来确定的。直到近代,游民的概念才得以规范化。

D. 池子华在《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认为流民与游民有很大的关联,流民都是因为天灾人祸没有寻到营生而转化为游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代之前还没有“流民”的概念,而是将流民和游民统称为“游民”,到了清代,开始把流民和游民区分开。

B. 在中国,流民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和战乱原因的造成的,而游民的形成却更多地融入了政治、文化及心理因素等深层原因。

C. “游民”指彻底脱离土地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目的而游于社会的人。游民的主要特点在于“游”,他们遭到历代统治者的歧视与迫害。

D. 流氓只是“游民”中的一部分,是指那些脱离了土地和当时的社会秩序,沦落成为不法分子的“游民”。

 

1.C 2.D 3.C 【解析】 1.试题 C项,“他开始对流民、游民和流氓的概念进行区分”与原文不符,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由“许多学者开始在学术范畴中对流民、游民和流氓的概念进行区分,从而使游民的概念得以规范化”可知,是许多学者进行区分才使游民的概念得以规范化。这是一道理解概念的题目,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 2.试题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D项,“流民都是因为天灾人祸而转化成游民的”错误,而且这也不是池子华的观点。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池子华在《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只提到了“流民可以说是游民的前身,其转化条件是流民没有寻到营生的门径”,作者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游民就不能简单归纳为天灾人祸的客观原因,而是更多地融入了政治、文化及心理因素等深层原因”,也就是说“天灾人祸”只是其中的一个客观原因,而且是作者的观点。 3.试题C项无中生有,“他们遭到历代统治者的歧视与迫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了“清代统治者是把游民看作了社会上的不良和不法分子”,而没有提及“历代统治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牵挂”的含义是牵念、惦念。人生无处不牵挂,牵挂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请以“牵挂着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公布。文件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做出全方位的部署。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在新年伊始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新任务、提出新抓手、指明新方向。

 

 

 

 

 

 

 

 

 

 

 

 

 

 

 

 

 

 

 

 

 

 

 

 

 

 

 

 

 

查看答案

老王的儿子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些问题,老王想请老朋友老李帮忙开导儿子,于是给朋友发了一条短信,但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老李,久仰了,令侄工作中有事不解,想到你的寒含拜访,今晚务必在家等候,恳请你抛砖引玉,不胜感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到毕业季,告别熟悉的校园前,聆听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成了毕业生们学成下山前的必备行囊。现在的毕业致辞,官话套话少了,俏皮段子多了,流行词语少不了,热点事件躲不过。一时间,毕业典礼仿佛成了竞技场,各门各派纷纷使出绝活,让学子们________。

毕业致辞是刻录校园记忆的最佳载体,既打上了集体的伤感烙印,又让人________。它像远行前父母的叮咛,像不让你“吃亏在眼前”的“老人言”。世界上当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攻略,但的确有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的人生箴言。可以说,致辞就像是老司机在告诉一群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路上车多”“留心左右”“慢点走”……比起沉浸在校园记忆的集体狂欢,(      )。

一场优秀的毕业致辞,需要不是用温馨片段涉入听众的情感世界,而是要给予远行的游子以人生的滋养。但致辞不是单纯地讲段子、逗乐子,也不是把流行的句式统统说个遍,而是必须________地告诉毕业生们一些看似简单的“人生公理”,可能寻常、或许遥远,但当________、处身其时,回想起那拳拳之意、切切之言,或许才能品出味道、有所体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赞不绝口  感慨万千  不遗余力  身临其境

B.拍手称快  悲喜交集  不遗余力  设身处地

C.赞不绝口  悲喜交集  处心积虑  设身处地

D.拍手称快  感慨万千  处心积虑  身临其境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毕业致辞里最该读取的人生密码,还有学会更好地迎接明天

B.应从毕业致辞里读取学会更好地迎接明天这个最该读取的人生密码

C.学会更好地迎接明天,从毕业致辞里读取最该读取的人生密码

D.学会更好地迎接明天,才是从毕业致辞里最该读取的人生密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需要用温馨片段涉入听众的情感世界,而且要给予远行的游子以人生的滋养。

B.既需要用温馨片段进入听众的情感世界,也要给予远行的游子以人生的滋养。

C.需要既用温馨片段涉入听众的情感世界,也要给予远行的游子以人生的滋养。

D.不是需要用温馨片段进入听众的情感世界,而是要给予远行的游子以人生的滋养。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用歌声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春望》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移情于物,因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角度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