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妻子的生日
孙春平
妻子的生日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那天,我下班回家,阻止她下厨房,张罗着去饭店潇洒一顿。妻子问,琳琳来电话了吗?我摇摇头,知道她关心的是女儿的祝福。妻子又问,也没发信息?我说等晚上吧,她白天有课。妻子在工厂里当质量检验员,车间里对打电话接手机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连手机都不配,生活得倒也清静自如。那顿生日宴有些沉闷,妻子不止一次看表,又不止一次问我,你没把手机关上吧?我便干脆把手机放到她面前,以保证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后来她又让服务员将饭菜打包,说回家去,担心琳琳将电话打进家去没人接。我说,不是有手机嘛,何必?妻子说嫌这儿乱,提起食品盒就走。
那是我们家里格外沉寂也有些郁闷的一个夜晚。妻子坐在电视机前,抓着遥控器不停地调换频道,只是不说话,我有意找些有趣的话题,她也很少搭话。我忍不住,抓起电话就要给女儿打过去,她坚决地制止,说:“你贱啊?”夜深,睡下。我将手机一直开着放在枕边,但那一夜,一切都沉闷着,电话没响,手机也没响,我只听妻子不停地翻身,还有她压抑的叹息,直至我沉入梦乡。
清晨,妻子起来准备早点,脸色不好眼圈黑着。我知道她有心事,便不再提昨日的话题。我们只有这一个女儿,以前在家时,琳琳每临自己的生日前三五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作舆论准备。离家去读大学,到了她生日那天,妻子则从早到晚不知要打去几次电话。怎么到了妈妈生日这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呢?我心里也在抱怨,但我不能再火上浇油。我在公共汽车上给琳琳发短信:“你妈妈一夜未睡好。”哼,但凡还有一点孝心,你自己想想吧!
整整一天,我的短信并没有换回任何反馈。傍晚回家,妻子望我,我把目光避开,她的眼圈就红了。她说从今天起,你和我谁也不要再给她打电话。
这一夜,妻子睡得很早,连电视也没看。夜深的时候,我听门锁有哗哗的响动,惊得急起身披衣,刚刚按亮电灯,身上一直带着家门钥匙的琳琳已经站在我们床前。女儿一手抱着蛋糕,一手提着装在塑料袋里的烤鸭,肩头披着薄薄的雪花,眼里噙着泪水说:“妈,爸,我错了,我祝妈妈生日快乐……”
那一刻,妻子已醒来。她揉着眼睛,似乎怀疑这是不是在梦中。旋即她跳下床,一个劲地拍拂着女儿肩上的雪花,嘴里也是一个劲地埋怨:“你这个傻丫头,大老远你跑回来干什么?你不会打电话呀?你不知道天冷呀?你明天不上课啦?……”
琳琳只在家待了两个多小时,后半夜就坐车返回学校去了,她不想耽误第二天的功课。我送琳琳去车站回来时,妻子又开始埋怨我,说:“就你手贱,发那个短信干吗?孩子来来回回吃苦受累的,还得白搭多少钱呀?”这哪里是钱的事,你心里热乎去吧。这件事我以为做得挺成功——关乎对子女的教育嘛。因此便说给了许多人。那天,我给远在家乡的老父亲打电话,也说了这件事。没想,父亲沉默了好久,才说:“我和你妈的生日你们忘了多少次,我和你妈埋怨过你们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独具慧眼,善于从凡人琐事中透视社会现象,在小说中围绕生日祝福电话问题呈现了几个生活场景,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B.小说写到妻子因工作原因而没有配手机,这个交代是必要的,为文中妻子几次询问丈夫是否接到女儿电话做了伏笔。
C.小说在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上有自己的特色,文中妻子的心理由焦急盼望到烦躁失望,到伤心,再到惊喜,情感描写细腻多变。
D.小说两次写到妻子说丈夫“贱”,这样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对女儿关心的渴望更甚于对丈夫关心的需求。
2.小说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采用了陡转式结尾,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结尾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各高校及其学子们纷纷开启了“秀”通知书模式。
比如,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版校门,经过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有的大学通知书启用了法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更像是一个大礼包,套装包括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种子袋(信封)、种子本(便笺)等四个部分;还有的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中嵌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收到通知书的新生,只需下我特定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
这些通知书,从设计到工艺制作,从外形到内在意蕴,可谓用心十足,拼颜值、拼创意、拼情怀,各有各的亮点。一时间,各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比拼,成了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点话题。
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既能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
当人们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工科类大学,往往主打枝术、创意牌,而文科类大学则意在凸显文化积淀与情怀。作为给新生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它最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亦为外界窥视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窗口。而在讲究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大学能够突破成规,在细节上下功夫,本身也是一种开放文化的表达与实践。
当然,大学精神和气质的展示,也不能全依赖于一份录取通知书。当人们为精美的录取通知书献上掌声的同时,也未尝不是在希望,由录取通知书设计这个细节上所表达的大学文化底蕴、创新活力、自由风格等,也能够在日常性的大学管理、文化氛围层面有更多的体现。换言之,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较之于大学录取通知书所传递的视觉冲击,人们评价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或更看重一些更具体而务实的东西。就最近的热点问题来看,大学的学生会是否能够摆脱行政化的窠臼,不是学校行政框架的延伸,而是真正的学生组织?大学如何保护学生免受性骚扰,又如何对待已经发生的性骚扰事件?大学鼓励创新和个性,能否对多元文化有更多的包容?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学录取通知书才能在“好看”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厚重感。
除此之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设计追求个性化,无可厚非,但也得警惕过度和不必要的“创新”。一方面,不管如何创新、如何注重设计,录取通知书的“原始功能”依然没有改变。而纵观一些录取通知书,过多的“炫技”,过度的“展示”,往往有过犹不及和喧宾夺主之嫌。另一方面,越是在看“颜值”、注重“秀”的时代,肩负社会“精神高地”担当的大学,能够坚持本色,守得住孤独和沉静,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
(摘编自朱昌俊《展现大学精神气质,通知书只是个开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比拼,实际体现了高校在自身形象自我营销和构建上的较量。
B. 录取通知书具有仪式感,设计新颖些,对大学和新生来说,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C. 录取通知书能反映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外界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领略一下大学精神。
D. 相比于录取通知书给人的视觉冲击,人们更看重的是这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的厚重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当前“秀通知书”的话题,作者提出了“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梢神气质”的观点。
B. 文章列举了许多大学通知书的样式,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C. 作者运用辩证法,既肯定了大学在通知书设计上创新的可货,又提醒人们不要喧宾夺主。
D. 作者通过讲道理指出,人是务实的,比起设计激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秀通知书”模式的出现,折射出大家对传统大学“千篇一律”风格的不赞同。
B. 通知书的变脸,是大学突破常规,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的体现。反映了大学的开放精神。
C. 作者认为录取通知书“只是个开始”,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D. 个性总是相对的。当社会大多数人追求某个极端时,与它相对的就变成了个性化东西。
请以“冬天,遂想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列诗句与“江山不夜月千里”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风雨还添泪一痕 B.日月耀天光万丈
C.山川有情花一路 D.天地无私玉万家。
对下面这幅漫画的寓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些人心灵已经严重扭曲,被自私与贪婪主宰,被各种欲望主宰。
B.一些人全然丧失了美好道德情怀,无私、爱心等消失殆尽。
C.一些人亟须提升道德水准,以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D.一些人因为不注重自我道德的完善,已经病入膏肓,他们对自己昔日的行为深感后悔。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等。“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B.《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其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左尹,楚国官名,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季父,伯父,季,兄弟排行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