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场合承认自己的渺小吗?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

 

例文: 为尊严而活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题记 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我们是承认自己的渺小,还是为了维护尊严而高昂自己的头颅?我们不止一次地面临着“抬头”与“低头”的选择,我们应该如何权衡?我想,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抬起头,为尊严而活,直面苦难,直面危亡。 为中国文坛一生的鲁迅,何惧挥洒几多鲜血!国民党反动派追捕他,反动文人围剿他,“新月派文人”也攻击他。可他横眉冷对“千夫”所指,坚决不向反动势力妥协,高昂起不屈的头颅,坚守自己的人格,用铁肩担起道义,捍卫真理,做着铸造民魂的不朽事业,活得有尊严。同时代的郁达夫,也是宁死不低头、死得有尊严的人。当被日本侵略者囚禁时,昂首喊出:“我就是郁达夫!”直至最终慷慨就义,他始终没有弯下不屈的脊梁。 尊严是一种气节,一种追求真理、不向恶势力妥协认输的气节,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尊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马寅初先生的写照。抗战时期,马寅初在后方连续发表檄文,指斥国民党高官大发国难财,矛头直指“蒋委员长”。就算被列入暗杀名单,他也未曾低头。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新人口论》成为“文革”时期红卫兵批判他的“证据”,但他敢于说实话,吐真言,不媚世俗,在持续两年的批斗中竟没写过一个字的检讨。他始终高昂着头,捍卫着真理的尊严。 尊严是一种勇气,一种不惧艰危、甘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勇气,一种压倒敌人而凛然不可犯的勇气。“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便是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典范。打黑除暴,清网行动由刘金国直接指挥,不管是恫吓还是利诱,这位“铁血将帅”终不肯低头。当有人扬言用四百万买其项上人头时,他也泰然处之。这只因为他头顶熠熠闪光的国徽,是人民警察,是共和国的守护神。 低头是一种贪生怕死的怯懦,是一种对责任义务的逃避,是一种对人格尊严的猥琐。汪精卫的低头,使他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卖国贼。从小悦悦身旁低头默然走过的那十八个路人,成了当今冷漠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路人的低头,使邪恶横行,匪盗猖獗,案件频发,人民利益不断受到侵犯。让人不禁质疑:我们的气节哪去了?我们的勇气哪去了?我们的良知哪去了? 抬起头来吧,为尊严而活!让我们直面一切艰难险阻,直面严酷而现实的人生,唤醒道义,唤醒责任,唤醒良知。做一个有气节、敢担当、有勇气的“猛士”,而让那些低头保身的“明哲”们失去市场。这样,我们的社会何愁不是一个充满浩然正气的朗朗乾坤!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材料选自契诃夫的名言,材料特点(1):有问有答,重点在答。契诃夫的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承认自己的渺小,一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材料特点(2):有承有转,重点在转。只写“人群中的尊严”,视为切题。讲尊严有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这儿的“人群”就是“人”的意思,是相对于原句中“智慧”“美”“大自然”这些非人格的事物而言的。据此,切题的立意为:人在自然面前,敬畏、谦卑、服从;人在人面前,尊严、平等、不服从。即:人在人群中不可以承认自己的渺小,而应该意识到自已的尊严。 参考立意:1、低头与抬头2、人生的俯仰3、不卑不亢4、在人群中,你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并保护好它5、不要责备努力生活的自己 参考素材: 1、不是一味昂头超越,因为前方并无尽头;也非一味躬身俯首,因为你应当有你的尊严。我们需要的是找准一个位置,不高不低,在任何时侯都被当人对待,这就是尃严。 2、有人认为这是社会的不公,放下尊严是无奈之举,我不以为然。正是有了一例例放下尊严的个体,才有了一个失格的社会。我们是要做那个甘愿一生被鞭打的牛,还是那个在鞭打中挣脱锁链的姜戈? 3、当我们陷入最低谷的时候,有时会招致一些无端的蔑视;当我们处在为苦苦挣扎的关头,有时会遭遇肆意践踏你尊严的人。针锋相对的反抗是我们的本能,但往往会让那些缺知少德者更加变本加厉。我们不如以理智去应对,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展示并维护我们的尊严。那时你会发现,任何邪恶在正义面前都将无法站稳脚跟。有的时候,弯下的是腰,但拾起来的,却是你无价的尊严! 4、 普列姆昌德曾说过“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是的尊严二字在人的生命中尤为重要。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当中,想要活得精彩就必须先有尊严。有尊严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活。 5、曾有一位美国记者在访问周总理时看到桌上一支美国产的钢笔,就想挖苦周总理,没想到周总理却说这是抗美援朝的战利品。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晏子到楚国拜访,而楚国国王侮辱晏子,晏子用自己的智慧来挫败楚王,得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而且不让楚王看小。让楚王对晏子的智慧感叹!“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中的歌词,恰当的诠释了人与国的关系。维护的祖国的尊严,自己的尊严当然更不会丧失。所以尊国是得到尊严的根本。 结构示例:“为尊严而活”,议论文文体。开篇以鲁迅的名言作题记,概括材料,阐明观点: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抬起头,为尊严而战,直面苦难,直面危亡。首先以鲁迅和郁达夫为例阐释尊严的意义;然后采用并列结构,“尊严是一种气节”“尊严是一种勇气”,正面分析,再联系现实作反面论证。结尾呼吁:抬起头来吧,为尊严而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铜鉴上水陆攻战纹

沈从文

本图战士兵甲约三式,应用兵器有剑、盾、戈、矛、戟、弓、擂石。还有进行战役中的各种辅助工具,如渡河用的船,攻城用的云梯,节制战士进退的金、鼓,指挥战士迎敌方向的旌、麾无不具备。

古代甲有用犀和野牛皮作成,上涂丹漆彩绘花纹,称“犀兕之甲”。用鲨鱼皮作的名“水犀甲”(商代即有皮甲残片出土,上加丹漆彩绘,比《左传》《国语》《国策》所叙述还早七入个世纪)。有用丝绳编组而成的,称“组甲”(《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至于衡山,使邓廖帅组甲三百以伐吴。杜预注以为系“漆甲成组文”,似可商讨)。有用缣帛中夹厚绵衲成的,名“练甲”,文献称“被练之甲”。战国以来,除彩绘皮甲外,还有用铜铁片联缀而成的,曾有些残片遗留,惟部位不明确。近半世纪出土文物中,有商代到战国的铜盔(或铁盔),商代的上面多铸成兽面,因此得知,后代“虎头盔”来源已久。长沙战国楚墓都有皮甲和铁甲发现,作成狭长鱼鳞片或柳叶式重叠缀合而成。《周礼·考工记》叙古代甲制及制作过程。楚墓出土皮革残甲及彩绘俑甲,虽不甚完备,却可证制度。本图中战士有一种衣长不及膝的,因束腰较紧,下脚多开张,照彩状看来,穿的或是“练甲”,又一种紧裹全身,不易明白名目。当时是用厚帛衲成的。

盔帽从图像看来有二种:一种如近代儿童球帽有遮掩檐:后部加披如曳长鹊尾(文武均同)。此式样在信阳彩绘漆瑟上有相同形象,辉县薄铜另一种头部如顶戴二角,器上一些大夫、文士头上也可以发现。衣不分长短,冠帽式样竟相差不多,如不是当时具有普遍性,则可能是这种以人物社会生活主题装锦画的新型铜器,原本出于同一区域工匠之手,因此画面人物,不分文武,衣着多相同,后来模仿也难出范围。这种估计是否正确,还有待更多发现。因为直到如今,这种反映社会生活铜器、生产地区我们还缺少明确知识。

古代作战,进攻必鸣鼓以壮士气,鸣金则停止接触。文献常有记载,但是具体应用实不明白。春秋兵车战时,主将必秉桴击鼓,激励士气。所以史传记载,主将有中伤后还鼓音不绝,直到胜利方伏于鼓上死去。照情形,鼓必平置车上,这类战车实物图像还少见。本图系作守城防御战,长戈横贯于鼓架上部,和汉代建鼓搁置方法相近。

“鸣金收兵”的“金”,历来多以为指的是钟形附有长柄的铙或钲、铎等,有专人用手拿者敲打。从本图和其它作战图像看来,战国时战车上用的“金”,实附于鼓旁一种铃子式小小青铜响器,体积并不大,附在一根盘旋弯曲二尺来长的铜条上,铜条另一端固定于一个台座上,和鼓联系,应名为“丁宁”。

(选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制作所用的材料,古代的甲可以分为犀兕之甲、水犀甲、组甲和练甲。

B.出上的商代铜盔,上面多铸成兽面,这可以看作是后代“虎头盔”的起源。

C.《周礼·考工记》中古代甲制及制作过程的记载,可作为古代兵甲研究的参考。

D.作者认为本图中战士穿的甲分两种,一种可能是练甲,另一种则无法确认。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图中战士的兵甲比较多样,应用的兵器、作战时的辅助工具非常齐全,因此本图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B.本图中的人物衣着不分文武,作者推测当上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如此,或者是工匠在制作时没有加以区分。

C.由于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出土实物和图像提供佐证,作者认为古代文献中关于击鼓鸣金的记载不足取信。

D.作者通过对本图的研究,对历来关于“金”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对“鸣金收兵”的进一步理解。

3.从文章来看,沈从文研究文物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高建平

①一般认为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美学,一种是专门美学研究家研究的,具有高度哲学意味的,对美的性质、美感本质、艺术概念的分析等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的专门学科;另一种是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关于美和艺术的一些论述,这包括柏拉图关于摹仿和灵感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关于诗的真理性的论述,也包括莎士比亚戏剧中借剧中人物之口所说的戏剧观、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检画笔记、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录;包括孔子对美善关系、诗的兴观群怨作用的论述,也包括杜甫论诗绝句,石涛的画语录。

②除了以上两种美学的区分之外,我们常常说,某位作家通过他的作品,展现了某种美学追求;某位画家的作品,在美学上独树一帜;某位音乐家的作品,给人以美学上的震撼,过去,美学家们通常忽视这些“美学”的用法,认为这不过是一些人数用词而已。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大众都有美学观念、思想、追求和品味,这是一种生活中的“半美学”,特别应该得到美学专门研究者的关注。

③在生活中,美和对美的感受,是无所不在的。人在对世界的感知中,受自己的教养、知识和经历的影响,因而有着不同的趣味,这种趣味决定了人在感知对象时的选择性,以及对感知对象的内在反应。在这方面,艺术家与普通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由于自己的教养、知识和经历,形成了他们在艺水创作中的美感倾向,并由此决定了他们的艺术风格。同时,在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之中,也有着一些占据着主导性的美感倾向。这些倾向具有流动性,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一些敏感的艺术家能够先知先觉。依据这样的感觉,他们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反过来,他们的作品又影响并推动了一个时代、社会和文化的普遍感觉。这种流动着的东西,其实是美学的精髓,是活的美学,是美学的生命力所在。美学家们应该捕捉这些。

④我们常常听说,美学过时了,其实,过时的是我们做美学的方式,而不是美学本身,美学是一种理论,它要保持理论的品格。同时也要“接地”,接触实际,美学的生长基础,是大量“半美学”的实践、思考和论述,这包括对古代“美学思想”的吸纳,也包括对当代作家和艺术家“美学思想”的吸纳。从这些“美学思想”中来,又推广到作家艺术家那里去,这样的美学,才是有生命力的美学。

⑤在当代,发展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文学出现了繁荣,但在文学中追求什么却成了问题。在市场驱动下,美与崇高的性质、史诗品格、雅俗分寸的把握、美善关系、文学的教育责任等变得模糊了。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一些先锋艺术中,对新的追求失去了根本,走在标新立异的路上。另一些艺术,例如通俗艺术中,美的维度失去了,变得粗野和恶俗。城市建设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困惑。人们总是指责“千城一面”,但反“千城一面”却又陷入到对怪异建筑的追求和比拼之中。怎样走出这个怪圈?这已经化成为一个理论问题,等待着美学研究者的参与。还有,怎样形成和培养生态美学观,怎样形成一种符合生态的生活美学观?由此看来,这个时代有着巨大的对美学的需求,这是美学发展的契机。广大美学家要包容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对事物进行美的感受和评价这一独特的维度,把握大量的“半美学”,整理出来,形成理论,以此保持与现实的对话关系,使美学重获活力,找到发展的源泉。

(选自《文史资料》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诗的兴观群怨作用的论述、杜甫论诗绝句体现的是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美学观念, 属于“半美学”。

B.美和对美的感受,在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普通人和艺术家在审美选择和审美趣味上并没有本质区别。

C.艺术家的创作要受到时代审美思潮的影响,文学艺术家在社会审美趣味的流变中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

D.当今文学艺术创作、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城存在美学观念迷失、审美趣味偏误的问题正是美学发展的契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第①段中通过罗列大量的例子帮助读者理解美学这门学问的内涵和特点。

C.文章第⑤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当代文学艺术繁荣背后存在的问题。

D.文章呼吁美学专门研究老字关注生活中的“半美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作者为什么认为美学研究者应该特别关注生活中的“半美学”?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亲爱的生活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①我的父亲并不满足于父母寄望于他的生活方式——继承他们的小农场。当他和我的母亲抛下他们的村子,在陌生的小镇买下这块土地的时候,他们的想法就是:通出饲养银狐和水貂肯定能致富。他将所有已经筹集到的钱投入其中,而我的母亲贡献出了她当教师的存款。他建起了供所有动物们居住的饲养棚,又立起了可以圈住牲口们的栅栏和铁丝网墙。

②现在我回想起来,那里发生了相当多的杀戮。马匹必须被屠宰,制成马肉;提供毛皮的动物每年秋天要被淘汰,只留下产仔用的牲畜。但是我习惯了这些,可以轻易地视而不见,为自己构建出一个经过净化的场景:那里有青青的草地和波光粼粼的河水,还有从河岸上的草地中涌出的一眼令人惊喜的泉水。它为那些注定要被宰杀的马和奶牛提供着饮水,我也用一只捡到的铁皮杯子来喝它,四周总是有新群的动物类便,但是我忽视了它们。这些场景仿佛是来自我喜欢的那些书中。

③在那些日子里,我必须时常帮我的父亲干活,因为我的弟弟年龄还小。我用泵汲取了新鲜井水,然后在栅栏里来回地走着,清理干净牲口的饮水罐,再重新灌满它们。我很享受这项工作。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持续的孤独正是我所喜欢的。后来,我不得不待在屋子里帮我的母亲干活,于是我怨气冲天,说话总是像吵架似的。那被称为“顶嘴”。我伤害了她的感情,然后她会去谷仓向我的父亲告状。于是父亲中断他的工作,用他的腰带揍我一顿。之后我就会躺在床上哭泣,制定出各种离家出走的计划。但是那段叛逆期终究也过去了,我变得乖巧听话,甚至成了开心果——我擅长描述从镇上听来的故事和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④可是,我的父亲进入毛皮行业太迟了,他的生意很萧条。父亲剥掉了所有狐狸的皮,然后是水貂,他用它们只换来了少得可怜的一点点钱,之后他白天忙着拆除饲养棚——那里是这份事业诞生和死亡的地方,然后他出发去铸造厂做五点钟上岗的门卫,半夜才回来。

⑤比收人的损失更加令人意外而且将会变得更加具有毁灭性的是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在我母亲四十多岁时显现了出来。

⑥一开始,情况不算太坏。她的双眼只是偶尔会以一种游移的方式向上翻白眼,而她的嘴唇四周由于口水分泌过量,那些柔软的汗毛变得很显眼。每天早晨,她可以在别人的些许帮助下穿衣服,她还能偶尔做些里里外外的家务活。她依靠内心的某种精神力量支撑了好长一段时间。

⑦你也许会认为,这一切太过分了。生意失败了,我母亲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奇怪的是,我记得那段时光并非是不开心的。家中并没有异常的、绝望的气氛。也许那是因为我当时并不明白我的母亲不会有任何好转,只会更糟。至于我的父亲,他有他的精神力量:他喜欢那些在铸造厂里和他一起工作的兄弟,他们大多数和他一样,都在生活中经历了某些挫折或者磨难;他喜欢在他前半夜的门卫工作之外所做的挑战性工作,比如将熔化了的金属倒入模具中。这很危险,但是正如我的父亲所说的,“小心全靠你自己”。这份工作收入还不错,而且这对他来说是件新鲜事。

⑧父亲出了门,我就开始做晚饭。我会做些我认为有异国风味的食物,例如意大利面条或是法式鸡蛋饼,主要原料都是便宜的菜,但我乐在其中。当盘子都洗好之后,我的妹妹必须将它们擦干净,而我的弟弟必须要我催促着才会把刷盘子的水泼到外面黑乎乎的土地上。吃完饭,我坐下来,把双脚放进保暖箱里,它的门己经没了,然后我阅读从镇上图书馆借来的大部头小说《独立的人们》,它是关于冰岛的生活的,书中的生活远比我们的要艰苦,但是其中有一种绝望的庄严;或是《追忆似水年华》,是关于那些我完全无法理解的事情的,但是我不会因此而放弃;或是《魔山》,是关于肺结核和一场伟大的辩论的,其中的一方似乎是友好的、进步的生活观念,另一方是黑暗的却令人莫名激动的绝望。

⑨在我结婚之后,我搬家到了温哥华。我没有回家探望病重临终的母亲,也没有出席她的葬礼。我们穷得没钱支付路费,我们会说这些事是不可以被原谅的,或者是我们永远不会原谅我们自己。但是我们会的——我们总是会那么做的。

(节选自《亲爱的生活》,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以当事人在多年以后回忆的口吻,叙写全家一段艰难的生活,时间跨度大,不重故事情节,文笔冷峻,看似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饱含张力。

B.正当青春期的“我”喜欢阅读,整天沉浸在幻想世界中,所以对饲养场的杀戳、肮脏和辛苦劳作视而不见,觉得自己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C.第⑧段中的两处“必须”,表明弟弟妹妹少不更事,需要在“我”督促下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含有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各自承担责任的意味。

D.对于不能回家探望病重的母亲、没有出席母亲葬礼这种不可以被原谅的行为,我们总是选择放过自己,小说的结尾淡然中隐含沉重,引人回味。

2.请简要分析文亲这一人物形象。

3.请探究小说以“亲爱的生活”为题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2)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韩愈《师说》)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晏殊《浣溪沙》)

(6)_______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7)气吞万里如虎,________(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园亭怀古》)

(8)萧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着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注:高,同“皜”,白。

1.这首诗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时间的推移,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关于吴越争霸,李白还写过《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富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说说这两首体主旨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