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真好,对读书这么感兴趣,我就不行。”
“你太有天赋了,难怪英语这么好!
“你太幸运了,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
当你羡慕旁人时,有没有想过:一个人获得成就、财富、荣耀等,也许确有幸运的成分;这个人的努力、热爱、勤奋等,却不全是遇上的,而是习得、自律……的结果。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会,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一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所作报告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这次能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学生不良,有几幅拙作奉送给母校,敬请惠存。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登门拜访,当面赐教。我的发言也许有不妥之处,欢迎禀告。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地回答“谁主沉浮”。
(2)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几句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岂不怀归,畏此简书。”怀归,想回家,简书,书信,书简。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患:担心
B.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过:拜访
C.使于秦,窥以重利 窥: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让:责备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的最高首领称为“可汗”,相当于汉族天子。
B.避席,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席地而坐的古人离开坐席而伏于地。
C.合从,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抗击强大的秦国的策略,与“连横”策略相对。
D.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希望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灭口。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认为杀死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将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6.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唠叨天使
刘建超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绿树荫下,建有一排红砖蓝瓦的小平房。平房里的人大都开着居民常用的买卖,米面油盐酱醋糖,瓜果点心葱蒜姜。把边较偏僻的一间屋子,招牌上写着“鲜奶坊”。招呼生意的是一位身材丰满,短发圆脸的姑娘。 圆脸姑娘的买卖每天最早开张,匆匆忙忙的学生,晨练早起的老人,络绎不绝,你来我往。姑娘一个人忙里忙外,嘴里哼着曲,手脚不闲心不慌,奶瓶发出轻盈的碰撞声,屋里弥漫着鲜奶淡淡的馨香。忙完一阵子,姑娘蘸蘸额头上的细汗,把屋子收拾停当,便拿出一瓶酸奶放在柜台上,仰起脖子朝高楼上探望。
一位老人此时就会来屋里取奶。老人步履蹒跚,手里还拄着根拐杖。老人拿了奶并不急于走开,把瓶子仔细端详,说:“就剩这一瓶啦?别人挑剩下的吧?姑娘?”
姑娘笑了:“大伯,质量都一样,都是今天的,上面有出厂日期,保质保量。”老人脾气倔儿:“有出厂日期也不见得就保险,报上不是经常说有过期奶。日期还不是随便就可以打上的。”老人把手中的瓶子用力地摇晃,好像要从中看出点明堂。
“放心吧,大伯。要是有问题啊,我负责。”
“小小年纪就说大话,你能负责了吗?你又不是厂长。”
“我可以反映啊,我是经销商。”
“等你反映,那还不黄花菜都凉了。电视上报道的假奶粉事件,等反映出来,把好好的孩子都吃成大头婴儿了。你说,这事怎么赔偿?谁能赔偿?”
姑娘笑了:“大伯,我可管不了那么大的事。我只保证您老的这瓶酸奶没有问题,保您健康。”
“有没有问题啊喝了才知道,没喝,谁也不敢保证。现在坑害咱老百姓的奸商一抓一箩筐。”
“大伯,您要是对我卖的酸奶不放心啊,可以换一家。往南一百米,还有一家鲜奶行,您去那里看看怎么样?”
老人不高兴了:“怎么?提点意见就想把我打发走了?我偏不去,我就在你这订奶。咋样?”
姑娘说:“大伯,我逗您老哪,你要是走啊,我还不乐意呢。我还得您老来给我上上政治课,指指依法经营的大方向。”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嘴里还嘟嘟囔囔。
几乎每次老人来都会和姑娘打一会儿嘴仗,姑娘已经习以为常。有时还故意找茬,惹得老人声调高昂。
秋风如针,几周过去,树叶就像被抽干了血的身躯变得干巴枯黄。肆虐的秋风还没有来得及将杨树上的枯叶扫净,第一场雪就迫不及待地覆盖着城市,像蒙上了一道白色的帷帐。
老人又来取奶,步履艰难。
“姑娘,你的店门口这么厚的雪也不扫扫?顾客如果滑倒了,摔伤了,还不得找你算帐?不能光顾着赚钱了,就不知道为顾客着想着想?”
姑娘连忙拿起扫把:“对不起了大伯,刚才忙,没顾上。”姑娘抡起扫把左右开弓,雪花在她身边翻舞飞扬。
姑娘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哈出的热气在她嘴边眉尖结成细细的冰霜。
“好了,大伯。您可以放心的走了。”
老人说:“我可不会表扬你,这是你应该做的。咱们市里就应该立个扫雪法,不及时扫雪的人罚他没商量。”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的,嘴里还嘟嘟囔囔。
姑娘在老人身后扮了个鬼脸,笑容雕在漂亮的脸庞。
老人几个星期没再来订奶了,来找姑娘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
婆婆告诉姑娘,老头子走了。老头子走的很安祥。老头子常说,你是个好孩子,像天使一样。老头子大病后,就爱唠唠叨叨,连我都觉得烦。他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到你这里来唠叨唠叨。老头子还说,你屋里升着炉子,让我提醒你要常通通风,常开开窗。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树绿荫,建有一排红专蓝瓦的小平房。每天早上,“鲜奶坊”就有两个身影聚在一起“唠叨”,一个是白发苍苍的婆婆,一个是短发圆脸的姑娘。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唠叨天使”做题目,一方面透露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唠叨;一方面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B.老人取奶时“步履蹒跚”,说话语无伦次,去时“身子颤巍巍”,表明老人已经风烛残年,为后文写老人去世作好铺垫。
C.小说写“第一场雪覆盖着城市”,是为后面写姑娘因受老人唠叨而扫雪作了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扫雪”的情节的产生。
D.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以朴实无华的语句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件包含着真善美的小事,言简意丰,发人深思。
2.小说中姑娘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设置老人“故意找茬”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