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例文: 感恩粮食,感谢光阴 人和庄稼比邻而居,共同遵循着大地的契约:一块土地养一茬庄稼,养一辈人。 生命,对于庄稼,是一季;对于人,是一辈子;对于土地,是生生世世——人和庄稼的历史与记忆,都融汇在泥土里,如同久别重逢的故人,挨挨挤挤地坐着。 像兄弟,人和庄稼永远不缺话题。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的事也是庄稼的事。哪怕什么都不说,就默默抽根烟,眼睛和露珠上也一样心有灵犀地星星闪闪。人要回家了,不忘抚摸着庄稼,把脉时光,和他们约定好,待到芒种或秋分,就接他们回去。 祖先造的字、立的规——庄稼,依次念是,庄是禾的家。村庄是人的,也是庄稼的。太爷说,谷与人本是兄弟,被贬黜乡野,但终要归位的!人也一样。于庄稼,这个位是家,在人的村庄里;于人,这个位是冢,在庄稼的乡野里。如同历史上那些兄弟,长大后成了冤家,再难聚首。这是人性?还是自然的属性?抑或是大地契约的附加条款? 庄稼成熟了,也老了,到了回家的时间。和人一样,他们抛弃身外物,换个身份,被亲切地唤作“粮食”:米良,人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终于可以与人相濡以沫了。爷爷喜欢睡在新收的粮食上,眯着眼,吧嗒吧嗒地抽烟。烟火像星辰,发须像草木,肋骨像山川,随呼吸起伏的胸脯像海洋。父亲也是,一躺良久。他们虔诚、宁静而幸福,恍若去了另一个时空。我也躺过,但很快就跳下来——被粮食硌得腰酸背痛,苦不堪言。 父亲睥睨我一眼:粮食认生!你是城里人,脚底板没一点土,他们当然拿你当外人。但我打小和他们一块长大的呀!是发小,虽算不上至交,起码也是故交吧?父亲拿筷子敲我的碗:有你这么糟蹋故交的吗?我狡辩:不就撒点剩饭嘛,正好喂蝼蚁、家禽。父亲气得吹胡子瞪眼:你这——你这,是不尊重、不孝顺!你们城里人呀,就是忘本! 像儿时那样,父亲拿过我的碗,把剩饭扒到他碗里。他轻缓地嚼着,神色平静,不像在吃饭,倒像在唠家常。那些粮食恍若也有生命,父亲敬若神明、祖先,容不得丝毫亵渎。原来,吃饭不只是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父亲咀嚼的是粮食,也是时光。春天,阳光打开胚芽的门栓,粮食比人起得更早,更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阳光、雨水、露珠、风、虫鸣、黑夜……这些共同的往事,粮食都一粒粒帮人记着。父亲一口口咀嚼,时光一截截后退,从我的童年,到父亲的童年,到爷爷的童年,到人类的童年…… 一粒粮食,囊括天地,聚日月精华,采天地灵气。人食用粮食,也传承了其灵性。粮食融入人体,也是阳光、雨露、虫鸣和土香在人生命中的延伸和循环。循着血脉,在灵魂深处,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行走的人;缘着时光,在大地深处,每一个人都是一粒坐禅的粮食。与粮食同行。辛苦一生,温暖一生,生生不息;感恩一生,敬畏一生,生生不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 此作文考查话题类材料作文“粮食”,延续了江苏卷传统风格,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着重强调考生关注日常生活,体悟生活。材料前两句话,是关于“粮食”的基本解释,也是作文立意的逻辑起点。“粮食”的基本内涵,应该贯穿本次写作始终。材料第三句话是对前两句话的引申,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区别“粮食”与“食物”“美食”等概念。粮食更与土地、农业生产方式、自然馈赠联系紧密,而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材料中的表述看似围绕“粮食”展开,切不可狭义理解为只能写“粮食”。写作时可以扩大视野,提升层次。材料将“粮食”与“神明”“生命”“时光”挂钩,引导考生表达对粮食的“感恩”和“敬畏”。 参考立意:(1)粮食与生命:赋予粮食饱满的灵魂和生命,以粮食作为隐喻,讴歌像粮食一样生生世世守卫着自己家园的“英雄”。(2)粮食与时光:强调人和粮食间的情感联系,人在咀嚼粮食过程中,也有对时光的感慨。从咀嚼粮食中获得的闲适恬淡、明亮欢快的心态,扫除时光中的孤独与苦楚,擦拭命运里的阴鏹。(3)粮食与故土:叙述人与乡土间的情怀,表达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4)粮食与感恩、温暖:人与粮食同行,感恩自然,引发对过去乡村宁静生活与美好人情的珍贵回忆。(5)粮食与敬畏:体现人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尊重,引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6)粮食与人性美:孕育着生机和希望的粮食是土地的主人,它们受雨露滋润,得天地精华,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见证了乡土生活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主题“粮食——神明——敬重”。开头可以写粮食本为食用,所谓“敬若神明,不容亵渎”,就是认真地吃,敬重粮食所承载的文化思想。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珍惜食物,是出于对生存资源的忧虑,本质还是人类的自爱;粮食仅通于口腹,要把粮食进行由惜到敬的升华,赋予神性;对粮食的敬重,不在粮食作为食物的本质属性,而在于人与粮食发生关系时(主要是“吃”,又不止于“吃”),所产生的生命感和时间感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如“与粮食同行”“激起那一份对于粮食,对于大地深沉的衷情”。 【素材】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韩非子·难一》中提到“社稷”,即为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国家的根基就是土地与粮食,上至天子,下到布衣,无不敬奉社稷。 “粮食有生命,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揆诸今日,直播平台上,各类饕餮美食,珍馐美馔,异彩纷呈。“大胃王”依靠催吐假装拥有海量食量,烹饪播主浮夸料理,浪费成吨粮食搏人眼球。他们中不知凡几体味过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躬耕之辛,寥寥可数饱含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耕种希冀。 粮食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每一粒粮食的生长荣枯恰似一个人的一生荏苒变迁。同时,粮食也用小小身躯刻写不朽华章,他们钻进《诗经》那些“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诗句中,就成了“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他们走近弘博丽雅的《楚辞》就成了“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他们成为厚重的意象,延绵千古,历久弥新。 人与粮食的相遇,不是简单的利用关系,更是一曲生命与生命相遇碰撞敲击出的赞歌,粮食养育数以京计的血肉之躯,而这躯壳最终腐在大地里,滋养了数以京计的粮食。历史厚重的风从千万年前穿凿而来,定格在一个进食者的餐桌上,筷箸触碰到唇间,一种震颤像清溪淌遍全身。 “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生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生长成的,那凝聚在饱满果实身上的精神与力量,是源于时光的沉淀,它甚至不是某一年岁的积累,而是粮食与人类相伴的历程中进化形成的充盈与强健。我们咀嚼着耐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也回味着沉淀在这粮食身上积聚的精神。 “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这一句有着递进的关系,人种植粮食是一个漫长的不能怠惰的过程,满怀艰辛,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培育出粮食。品尝粮食,回味其中的甘甜,有着充实和满足,有着庄稼人带来的那一份温暖与贴心。有感恩,感恩那个兢兢业业耕作的人,感恩那个夙兴夜寐炊烹的人,感恩那些不虞回报付出的人。果实来之不易,又怎能轻易践踏,始终对粮食有敬畏之情,这是根植在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人和大地之间的联系,人和庄稼之间的关联,无不激起现代人的“乡愁”,激起现代人的原乡情绪,激起那一份对于粮食,对于大地深沉的衷情。 人和庄稼比邻而居,共同遵循着大地的契约:一块土地养一茬庄稼,养一辈人。生命,对于庄稼,是一季;对于人,是一辈子;对于土地,是生生世世——人和庄稼的历史与记忆,都融汇在泥土里,如同久别重逢的故人,挨挨挤挤地坐着。 祖先造的字、立的规——庄稼,依次念是,庄是禾的家。村庄是人的,也是庄稼的。   太爷说,谷与人本是兄弟,被贬黜乡野,但终要归位的!人也一样。于庄稼,这个位是家,在人的村庄里;于人,这个位是冢,在庄稼的乡野里。如同历史上那些兄弟,长大后成了冤家,再难聚首。这是人性?还是自然的属性?抑或是大地契约的附加条款? 一粒粮食,囊括天地,聚日月精华,采天地灵气。人食用粮食,也传承了其灵性。粮食融入人体,也是阳光、雨露、虫鸣和土香在人生命中的延伸和循环。循着血脉,在灵魂深处,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行走的人;缘着时光,在大地深处,每一个人都是一粒坐禅的粮食。与粮食同行。辛苦一生,温暖一生,生生不息;感恩一生,敬畏一生,生生不灭。 爱情的伟大在于互相成全,粮食成全了人类,人类亦成全了粮食。君不见,小麦成了全世界数量最庞大的植物。若从生物延续DNA的最高生命意志来看,究竟是我们征服了粮食,还是粮食驯化了人类?一万年前的那次惊世触电,是人类的痴心狂想,还是粮食女神的精心算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丝绸印花古代名叫“染缬”。染缬的沿起,《二仪实录》以为“秦汉间始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隋文帝宫中者,多与流俗不同。”此书记载史事常多以意附会,不可尽信,惟谈及染缬在六朝流行,隋代宫中亦重视,还不太荒谬。染缬盛行于唐代,技术也成熟于唐代。目前可知唐代至少已有三种染缬技术普遍流行:蜡缬、央缬和绞缬。

“蜡缬”,就是我们常说的“蜡染”。它又分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复色染有套色到四、五种的。因不同颜色容易相互浸润,花头多比较大,无论是串枝花或团科花,构图饱满,别宜于作幛子帘幕。近来常听人说现代西南蜡染从唐代渠缬发展而出,事实或者正相反,唐代蜡染技术上的成就,很可能是从西南兄弟民族方面传入中原加以发展的结果。

“夹缬”的制法是用镂空花板把丝绸夹住,再涂上一种浆粉混合物,待干后投入染虹加染,染后晾干,刮去浆粉,花纹就明白现出。这样作成的染缬,花色必浅子其他部分。如用花板夹住,直接于漏空处用颜色刷染,花色就深于其他部分。后者虽也叫染缬,但材料可并不曾入过染缸。这种染缬必用花板。

“绞缬”是把成匹丝绸或衣裙成品,照需要把某部分用线缚着、缝着或作成一定策折,用线钉固,染后晒干,再剪去钱结,就自然形成一定图案,有湖蝶、海棠、蜡梅、水仙等等简单小簇花样。一般说来,鉸缬作法不受纈板限制,并且能随心所欲作成个人爱好的花样,因此在当时人应用上也就相当普遍。

染缬多宜于用在熟软薄质丝绸上。一般染缬多用青碧地,但唐人已习惯用红色,由退红到深红胭脂紅,红色实包括了许多种不同等级。部分花缬必然是要利用这不同等级的红色形成美丽效果的。古代红色染料主要是紫草和红花,到唐代红花种植已遍全国。染缬图案不断在发展中,到北宋时还流行深色地的花蝴,后来被政府用法令禁止,技术才失传。一种日用生产品由政府用法令禁止,可知成品流行必相当普遍,生产又相当费工。吉州窑烧造的紫褐釉印黄白花鸟三凤或四合如意的茶盏花纹,图案基本上还是唐代样式,和染缬完全相通。一般认为是染缬流行,同时或稍后具体反映到陶瓷制作上。

(选自沈从文《谈染缬》,有删改)

[材料二]蜡染,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常以蜂蜡等作防染剂,对工具、技艺的要求都非常高,程序也比较复杂。

首先,要将蜂液熔化。蜡,具有受热熔化、受冷凝结的特性,蜡太热则线条化开,花纹难以形成,蜡太冷则不易流动,花纹参差不齐。

第二步,是用蘸蜡液的纲制蜡刀在白布或绢上描绘出构思好的花纹图案。描绘花纹时也要具备熟练的技能,落刀轻重、行刀快慢,都有一定的讲究。只有处理得当,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蜂蜡凝固之后,将布绢浸入靛蓝缸内染色。蜡染的主要颜色是蓝色,也有染成紫、红等色的。

待浸染的颜色达到饱和程度后,将布取出,用沸水煮去蜡质,用净水冲洗。这时,蓝底布上便呈现出白色花纹,这种蜡染叫做素染。还有一类叫彩色蜡染,先将布底染成所需要的多种色彩,然后在染好的色块上用蜂蜡描绘花纹圈案,最后将彩色布放入靛蓝液中浸泡染色。在浸泡染色的过程中,不同的颜色互相浸润,即形成彩色蜡染。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中国民族服饰的风神》,有删改)

1.下列对“蜡染”工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蜡染分单色染和复色染,复色染的难度更大,所以花头多比较大,适宜制作帷帐帘幕

B.蜡染技艺的成熟并不能仅归功于中原百姓,这一技术在传入西南后得到了更大发展。

C.蜡染常以蜂液为蜡,熬蜡时温度的掌握至关重要,过热则花纹难成,过冷则花纹参差。

D.蜡染的最后一步是在布底充分浸染后,将布取出,除去蜡质,此时花纹自然呈现出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染缬作为一种传统的印染工艺,成熟于唐代,失传于宋朝,而其流行或可推至六朝。

B.夹缬是用镂空花板把丝绸夹住,于漏空处染色的一种工艺,染缸浸染并非必不可少。

C.绞缬不受缬板限制,相对自由,个人可依爱好制出心仪的花样,因而应用较为普遍。

D.染缬多用青碧色,但唐人已惯用红色,红花作为红色染料的原材料,在唐代种植广泛。

3.材料一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染缬的?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创造

余秋雨

有一种误解,以为创造的美名只属于那些偏重于主体心灵抒发的艺术家。他们泼辣放言,随心所欲,塑捏万物,很有“创造者”的气概。另一些艺术家则只知认真收集素材,老老实实地创作。你去问他们是不是在创造,他们多半会谦恭地说自己只是写身边实事,一点也不会创造。人们把前者称为伤感的、浪漫的艺术家,而把后者称为素朴的、写实的艺术家。创造,似乎是前者的专利。

这种误解应该澄清。浪漫派的创造也受客观自然规律的羁縻,写实派的勤奋也处处涌现着主观创造的精神。真正的艺术,不管它们偏倾的形态和所在流派如何不同,都必然是主客两方结合的结果。有的理论家以为浪漫派即主观派,写实派即客观派,为求两方统一而主张两种艺术流派的结合。对主客两方已结合的成果再来一个结合,会把第一度结合所结成的不同形态的果实拉平,就象“亲上加亲”式的结合,很容易造成退化。每个作品兼备两个侧重,也就没了侧重,没有侧重就没有个性,没有艺术世界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既然我们不赞同“亲上加亲”式的二度结合,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第一度结合上。事实证明,为了创造出优良的作品,必须加强结合的力度,既提高主体心灵的品位,又加重客观世界的厚度,造成主客观“两强相遇”的态势。

一切萎弱的艺术作品不是没有结合,而是结合的强度不够。见落花而感叹人生,见流水而惋惜时间,当然也能写出一些精巧漂亮的作品,但让我们听一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大不一般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悠久的古迹,是一-派苍茫的天地:诗中宣泄的主体心灵则是历史的远眺、人生的俯瞰,生命的太息!辽远的客体与苍浩的主体心灵遇合,使得短短几句诗成了中国文化史册上的喧喧钟声。

相比而言,许多不成功的作品的症结也容易找到了。有的作品,自我意识过于裸露,而所裁取的客观世界却猥屑不足道,甚至破残得不可信,它们只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一件蔽体之衣,当客观世界失去了力度,心灵的力度也无从支撑。有的作品,客观世界过于自足,而主体心灵却难于访求。在这些作品里可以追索到清晰的客观结构,却追索不到内在的主观结内,让人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却看不到这民族的心理律动。也有一些作品,把客观世界开拓到了国界内外,把主体心灵延伸到了半个世纪前后,但仍然没有获得两方面的强度。让主人公漂洋过海不应仅为情节调度的方便,而应具有把几个国家放在一起作整体认识的内在必要:让主人公苦守数十年,也不应仅为故事的传奇性,而应具有非数十年不能表明的那种情感的依据,这种情感依据也是艺术家主体心灵的依据。

切传世的优秀艺术作品都是一种堪称壮美的遇合:极高的精神气流冲天而下,与极深广的现实土壤冲撞交合。于是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锻铸出一个不寻常的珍品,艺术家便在高天与大地的惊人距离间腾跃,上摩云天,下贴大地,既似天帝,又象地母,把大地提升到天宇,让天宇慰抚着大地,这才是艺术创造。

(选自《艺术创造工程》,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漫派艺术家侧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其作品主观色彩浓厚。

B.无论浪漫派还是写实派,其作品都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

C.艺术作品不能暴露作者的自我意识,需要穿上客观的外衣。

D.把故事延伸数十年,可以增强其传奇性,但要有情感依据。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写实的艺术家认真收集素材,老老实实创作,说自己只是写身边实事,但写什么、怎么写都离不开主观创造。

B.将浪漫派和写实派二度结合,破坏了艺术作品主、客观上的平衡,使艺术世界失去了丰富性和创造性。

C.《登幽州台歌》磅礴的气势,既源自悠久浩大的客观世界,又源自博大丰富的主体心灵,是两者结合的结果。

D.能再现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又能让人感受到民族的心理律动,主、客观都有完整结构的作品,就可被认为是成功的。

3.如何理解末段中所描述的“壮美的遇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画像

老舍

前些日子,方二哥在公园里开过“个展”,有字有画,画又分中画西画两部。第一天到会参观的有三千多人,气晕了多一半,当时死了四五十位。

据我看,方二哥的字确是不坏,因为墨色很黑,而且缺着笔划的字也还不算多。可是方二哥自己偏说他的画好。在“个展”中,中画的杰作——他自己规定的一一是一张人物。松树底下坐着俩老头儿,确是松树,因为他题的是“松声琴韵”。他题的是松,我要是说像榆树,不是找着打架吗?所以我一看见标题就承认了那是松树:为朋友的面子有时候也得叫良心藏起一会儿去。对于那俩老头儿,我可是没法不言语了。方二哥的俩老头儿是一顺边坐着,大小一样,衣装一样,方向一样,活像是先画了一个,然后又照描了一个。“这是怎么个讲究?”我问他。

“这?俩老头儿鼓琴!”他毫不迟疑的回答。“为什么一模一样?”我问的是。

“怎么?不许一模一样吗?”他的眼里已然冒着点火。“那么你不会画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讲究画成一样!这是艺术!”他冷笑着。我不敢再问了,他这是艺术。

又去看西画。他还跟着我。虽然他不很满意我刚才的质问,可究竟是老朋友,不好登时大发脾气,再说,我已承认了他这是艺术。

西画的杰作,他指给我,是油画的几颗鸡冠花,花下有几个黑球。不知为什么标签上只写了鸡冠花,而没管那些黑球。要不是先看了标签,要命我也想不起鸡冠花来——一些红道子夹着蓝道子,我最初以为是阴丹士林布衫上酒了狗血。后来才悟过来那是我永不能承认的鸡冠花。那些黑球是什么呢?不能也是鸡冠花吧?我不能不问了,不问太憋得慌。“那些黑玩艺是什么?”

“黑玩艺?”他气得直瞪眼,“那是鸡!你站远点看!”

我退了十几步,歪着头来回的端详,还是黑球。可是为保全我的性命,我改了嘴:“可不是鸡!一边儿大,一样的黑;这是艺术!”

方二哥天真的笑了:“这是艺术。好了,这张送给你了!”

我可怪不好意思接受,他这张标价是一千五百元呢。送点小礼物,我们俩的交情确是过得着;一千五,这可不敢当!况且拿回家去,再把老人们气死一两位,也不合算,我不敢要。

我正谦谢,方二哥得了灵感:“不要这张也好,另给你画一张,我得给你画像;你的脸艺术!”

我心里凉了!不用说,我的脸不是像块砖头,就是像个黑蛋。要不方二哥怎说它长得艺术呢?我设尽方法拦阻他:没工夫;不够被画的资格:坐定了就……他不听这一套,非画不可;第二天还就得开始,灵感一到,机关枪也挡不住;不画就非疯了不可!我没了办法。为避免自己的脸变成黑蛋,而叫方二哥入疯人院,我不忍。画就画吧。可是我绕着弯儿递了个口语:“二哥,可画细致一点。家里的人不懂艺术,他们专看像不像。我自己倒没什么,你就画个黑球而说是我,我也能欣赏。”

“艺术是艺术,管他们呢!”方二哥说,“明天早晨八点,一准!”我没说出什么来,一天没吃饭。

第二天,还没到八点,方二哥就来了:灵感催的。喝,拿着的东西多了,都挂着颜色。把东西堆在桌上,他开始惩治我。叫我坐定不动,脸儿偏着,脖子扭着,手放在膝上,别动,连眼珠都别动。我吓开了神。他进三步,逃两步,向左歪头,抓抓头发,又向右看,挤挤眼睛。闹腾了半点多钟,他说我的鼻子长的不对。得换个方向,给鼻子点光。我换过方向来,他过来弹弹我的脑门,拉拉耳朵,往上兜兜鼻子,按按头发;然后告诉我不要再动。我不敢动,他又退后细看,头上出了汗,还不行,我的眼不对。得换个方向,给眼睛点光,我忍不住了,我把他推在椅子上,照样弹了他的脑门,拉了他的耳朵……“我给你画吧!”我说。

为艺术,他不能跟我赌气,他央告我再坐下:“就画,就画!”

我又坐好,他真动了笔。一劲嘱咐我别动。瞪我一眼,回过头去抹一个黑蛋;又瞪我一眼,在黑蛋上截上几个绿点;又回过头来,向我的鼻子咧嘴,好像我的鼻子有毒似的。画了一点多钟,他累得不行了,非休息不可,仿佛我歪着头倒使他脖子酸了。我一边揉着脖子,一边去细看他画了什么。很简单,几个小黑蛋凑成的一个大黑蛋,黑蛋上有些高起的绿点。

“这是不是煤球上长着点青苔?”我问。

“别忙啊,还得画十天呢。”他看着大煤球出神。“十天?我还得坐十天?”“啊!”

当天下午,我上了天津。两天后,家中来信说:方二哥疯了。疯了就疯了吧,我有什么办法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二哥提出为“我”画像,“我”多番拒绝,后因担心方二哥会疯才同意,为结尾“我”离开,方二哥疯了埋伏笔。

B.“我把他推在椅子上,照样弹了他的脑门,拉了他的耳朵”,表现了“我”难以忍受方二哥对“我”的折磨。

C.小说标题“画像”,既是指方二哥强行为“我”画像,也是指作者用文字为“方二哥”画像,可谓一语双关。

D.小说运用第人称,在“我”含蓄蕴藉而耐人寻味的叙述中,表现了方二哥的艺术风格和形象特点。

2.简要分析方二哥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文章的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汨余若将不及兮,____。(屈原(离骚》)

(3)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4)雕阑玉砌应犹在,____。(李煜(虞美人》)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6)寄蜉蝣于天地,____ (苏轼《赤壁赋》)

(7)君子病无能焉,____。(《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8)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齐天乐赠秋崖道人西归

王沂孙[注]

冷烟残水山阴道,家家拥门黄叶。故里鱼肥,初寒雁落,孤艇将归时节。江南恨切,问还与何人,共歌新阙。换尽秋芳,想渠西子更愁绝。

当时无限旧事,叹繁华似梦,如今休说。短褐临流,幽怀倚石,山色重逢都别。江云冻结,算只有梅花,尚堪攀折,寄取相思,一枝和夜雪。

[注]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南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1.简要赏析“故里鱼肥,初寒雁落,孤艇将归时节”的表达特色。

2.简要分析下阕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