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 2007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B.《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C.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D.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的生动描写。

B.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C.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般船待的佳话。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B.《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C.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D.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1.C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C项,“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是错误的。该句刻画了项羽的形象,写出了项羽的心理,属于作者的文学创作,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由原文“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可知,这里面仅仅交代了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原因,而不是他们对项羽的态度。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是错误的。根据《定远县志》记载的嗟虞墩、阴陵、东城的地理位置可知,应该是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

请以“心在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仿写。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火车﹑地铁﹑公交车内的青年人,上车后很快拿出手机,不管路程长短,不论坐着还是站着,人人都眼睛盯着屏幕,面对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请以“低头族,你错过了”为开头,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低头族,你错过了眼与眼的交汇,茫茫人海中,难道就没有一种眼神值得你期待?那像童心一样纯洁的眼神,也许会成为你一生的牵挂;

低头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我谨向您惠赠我的个人资料,请您斧正。作为985工程大学的高足,我相信我的能力和知识正是贵单位所没有的,我真诚渴望,能为贵单位的明天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21世纪呼唤综合性的人才,我个性开朗活泼,兴趣广泛;思路开阔,办事沉稳;关心集体,责任心强;待人一团和气。如果能被录用,将是我的荣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_________。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2.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现作者只求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别人不了解也不在乎的两句是“ 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两句是“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山势交错的两句是“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