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雪衣公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描绘了白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3.请再写出一句和动物有关的诗句。
(1)《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2)《雨巷》: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3)《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3)《荆轲刺秦王》: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念刘和珍君》: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词语中 “济”字的意义和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中的“济”相同的一项
A.济世安民 B.同舟共济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
2.下列各句词类活用与 “既东封郑”的“东”相同的是( )
A.夜缒而出 B.共其乏困 C.越国以鄙远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君知其难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对文段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始终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反复哀求,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
B.秦晋势均力敌,因为秦与郑结盟,使晋国处于进退两难之地,晋文公经过缜密的分析不得不退兵。
C.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 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事后反悔,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D.《左传》、《公羊传》、《东周列国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春秋三传 ”。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 2007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B.《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C.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D.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的生动描写。
B.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C.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般船待的佳话。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B.《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C.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D.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
请以“心在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5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仿写。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火车﹑地铁﹑公交车内的青年人,上车后很快拿出手机,不管路程长短,不论坐着还是站着,人人都眼睛盯着屏幕,面对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请以“低头族,你错过了”为开头,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低头族,你错过了眼与眼的交汇,茫茫人海中,难道就没有一种眼神值得你期待?那像童心一样纯洁的眼神,也许会成为你一生的牵挂;
低头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