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黄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 望、闻、问、切 |
八纲 |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
辨证
|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
诊断 |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1.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C.“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C.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3.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 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 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时常等待:等待集合,等待排队,等待通知,等待典礼开始,等待误点的航班,“等待”是贼,偷窃走了人们的光阴。
然而不得不等待,中国谚语“欲速则不达”,法国谚语“须懂得等待”,老乡们常说“性急吃不得热粥”。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修辞、句式一致。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网吧,从而荒废了学业,真叫人痛惜不已。
B.一位短小精悍的人来了。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广东人,哨兵向他敬礼,称呼他是排长。
C.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态度,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严重损害了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D.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采薇》
(2)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3)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4)孔雀东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