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天嚣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 99%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说明,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于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航海钟,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感慨。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世代相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如果我们承继这种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神”。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速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对应于现代语境,“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的创新者,而“巧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对于我国正在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因为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又有差异。
B.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取法于自然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既讲究实用,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
C.西方的工匠精神比较重视影响产品质量的刚性要素,其产品在设计、用材、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等各方面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
D.在当下重提“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吸纳我国古代工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工匠追求精准的精神,如此才能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切”“磋”“琢”“磨”四字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等的精细加工,而《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则高度评价了我国古代工匠们创造的作品。
B.东西方在区域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追求工艺设计和制造上的精美、卓越和典雅,因为这样做是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
C.改革开放以来,“工匠精神”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层面的消费理念等有一定的关系。
D.对我国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要想让巧妙设计和科技创新转化为具有现实价值的优质产品,还必须依赖工匠的锤炼琢磨和精工细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工匠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常常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虽说是慢工出细活,但也可能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这与现代工业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是不太一致的。
B.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产品质量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致认可,所以,在这些国家,“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C.“哈氏4号”航海钟以精准度高而著称,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则以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著称,两者的差异体现了西方和东方“工匠精神”的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
D.“工匠精神”在一些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缺失,但只要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不破灭,它就不会消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 ——《菜根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梁启超
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习近平
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
你即将成年,面对将来的不同人生阶段,你对自己有什么期待?请结合材料,任选两三个句子进行思考,把你的想法写给未来的自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为方便日常出行,我们会选择共享单车,下图是初次使用哈罗单车(Hellobike)的方法及规则。请把框架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通常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们最具创造力的阶段,事实果真如此吗?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对3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________ 。在职业生涯早期,人们勇于挑战传统智慧,提出新思路,创造力表现为“概念性”创新;职业生涯中晚期时,人们经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所获取的信息达到新的突破,②_________。“概念型”创新者倾向于使用假设和方程;“实验型”创新者则依赖于直接的事实推论。可见,③_________。正所谓“生命不息,创造不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全球产业转移史。在全球范围来看,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全球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而反过来看,( )。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开始发生变化,全球迎来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和前三次_____________,这一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部分低端制造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同时,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开始迎来内生性成长。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很多高端制造业已经悄然兴起,即使和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公司都已经______________甚至还要更加领先。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的低端产业向外转移,而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最近,美国集中火力围剿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公司,短期______________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较大压力,但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来自外部的极限施压,可能反而会______________中国制造业提前完成转型升级,让中国更从容应对第四轮产业转移潮。最终结局如何,就看中国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化危为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也正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才推动了世界经济整体前行
B. 世界经济之所以整体前行,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C. 世界经济整体前行,也正是由于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D. 也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才能被整体推动前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大相径庭 毫不逊色 难免 强迫
B. 截然不同 平分秋色 不免 逼迫
C. 截然不同 毫不逊色 难免 逼迫
D. 大相径庭 平分秋色 不免 强迫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原先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
B. 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趋势
C. 中国原先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趋势
D. 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