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哀诗三首·其三
[魏晋]王粲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①,去来勿与谘②
[注]①蓼虫不知辛:吃惯了蓼(一种有辣味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②谘:同“咨”。征询,商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这两句,诗人开门见山点明题意。“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感情基调,统摄全诗。
B.“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写出了边地的苦寒、人稀、荒芜,反衬出边地人民的坚强。
C.在“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两句中,诗人登城远望烽火台,只见边防驻军的战旗在朔风中纷纷飘扬、摇曳,渲染了森严、紧张的战争氛围。
D.出征之人,一去不再回头,不思返归;留下的人,多被敌军俘虏,没完没了地哭泣。这些都描写了边地人民遭受敌军蹂躏之惨。
2.诗歌最后四句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椿,字延寿,本字仲考,太和中与兄播俱蒙高祖赐改。性宽谨。初拜中散、典御厩曹。以端慎小心,专司医药,迁内给事,与兄播并侍禁闱,高祖嘉之。及文明太后崩,高祖五日不食。椿进谏曰:“陛下至性,孝过有虞,居哀五朝,水浆不御,群下煌灼,莫知所言。陛下荷祖宗之业,临万国之重,岂可同匹夫之节,以取僵仆。且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高祖感其言,乃一进粥。转授宫舆曹少卿,加给事中。
初,武兴王杨集始为杨灵珍所破,降于萧鸾。至是,率贼万余自汉中而北,规复旧土。椿领步骑五千出顿下辨,贻书集始,开以利害。集始执书对使者曰:“杨使君此书,除我心腹之疾。”遂领其部曲千余人来降。寻以母老,解还,
初,显祖世有蠕蠕万余户降附,居于高平、薄骨律二镇。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诏许之,虑不从命,乃使椿持节往徙焉。椿以为徙之无益,时八座议不从,遂徙于济州,缘河居之。冀州元愉之难,果悉浮河赴贼,所在抄掠,如椿所策。建义元年,为司徒。永安初,进位太保,加侍中,给后部鼓吹。元颢入洛,椿子昱为颢禽。又椿弟顺为冀州刺史,顺子仲宣正平太守,兄子侃、弟子遁并从驾河内,为颢嫌疑。以椿家世显重,恐失人望,未及加罪。时人助其忧,或劝椿携家避祸。椿日:“吾内外百口,何处逃窜?正当坐任运耳。”“椿还华阴逾年。普泰元年七月,为尔朱天光所害,年七十七,时人莫不冤痛之。太昌初,赠都督冀定殷相四州诸军事、太师、丞相、冀州刺史。
(选自《魏书•列传第四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
B.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
C.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
D.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封建时代帝王母亲的尊称,根据封国、非封国的情况分为王太后和皇太后。
B.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部曲经主人放免,即成平民。
C.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后魏以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D.河内,古代地理名词,河,在古代一般指的是黄河,中国古以黄河以南为河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椿兄弟二人都得到高祖赏识。他们的表字是高祖赐改的,并且兄弟二人都在高祖身边担任重要职务。
B.杨椿勇于直谏。文明太后死后,高祖五日不食,杨椿劝说皇帝应当以大局为重,高祖被他的话感动,开始进食。
C.杨椿有号召力。杨集始投降敌国,杨椿写信给他,用利害关系开导他,最终杨集始消除顾虑,率领部曲来降。
D.杨椿有先见之明。他反对把投降的蠕蠕迁徙到济州,皇帝不同意他的意见,最后蠕蠕借机反叛,果然和杨椿预料的一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
(2)以椿家世显重,恐失人望,未及加罪。时人助其忧,或劝椿携家避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旅游研究院21日在河南开封发布《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报告显示,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人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3/4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研学旅行,80%左右的人表示对研学旅行很感兴趣,六成左右受访者参加过研学旅行。研学旅行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七成左右的学生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研学旅行。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热门旅游城市受访者中,愿意参与研学旅行的达七成以上。
(摘编自“新华网”《研学旅行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
材料二
研学游寓学干游、寓教于乐,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放松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走向壮丽山河、走进历史文化,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放眼世界,美国有“童子军”活动,让孩子体验野外生存;日本中小学生设有特别活动课程,组织学生校外旅行。可以说,旅游作为手段和载体,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在有关出游动机的在线调查中,被调查的父母最主要的动机是趁着放暑假“让孩子出去增长见识”。而教育部等部委公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则明确要求“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根本的指向也是学生的教育。
(摘编自《人民日报》《研学游不能流于形式》)
材料三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研学旅行基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准入门槛高低不一,存在一哄而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研学旅行甚至成了某些商家任意定高价、从中逐利的幌子。有些掺入了过多道德规训的内容,偏离了青少年教育以生发和活跃为主的特点。一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组织学生们换个场所补习校内课程。“有些学校尚未挣脱应试教育的镣铐,考评学生仍然唯分数论,对研学旅行则采取敷衍的态度,流于走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冰浒学精髓就在知行合一》)
材料四
夏日旅游是扬州旅游的传统淡季,2017年,扬州借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扬州的夏日》,启动了“杨州的夏日”系列活动,掀起了淡季旅游的新高潮。扬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称,今年扬州夏日旅游,扬州主推亲子研学游,将其打造为扬州夏日旅游的品牌。亲子研学“夏”扬州,扬州设计了研学时光、寻美扬州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开展系列亲子活动,其中,扬州瘦西湖景区推出的童乐汇,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学习扬州木偶、雕版印刷、扬州剪纸、扬州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同时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领够唯美的园林风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苏皖两省四市联手端出暑期研学旅行“大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质教育理念的深人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是研学旅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B.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河查,北京、上海等热门旅游城市愿意参与研学旅行的比例比其他城市要高。
C.美国“童子军”活动、日本中小学组织学生校外旅行和中国的研学旅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D.扬州夏日旅游的事例告诉我们,研学旅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让旅游淡季不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的方式很多,但是《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研学旅行。
B.研学旅行意义重大,它寓学于游、寓教于乐,成为与学校、家庭教育同样重要的教育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
C.进行研学旅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在这一点上父母和教育部门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D.学生参加亲子研学“夏”扬州活动,不但可以领略到扬州美丽的风景,还可以学到很多扬州独特的文化知识。
3.根据上述材料,当下我国研学旅行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抵抗
朱羊
他亲手击毙了表哥。
他几乎无暇思索,抬手一枪,枪声清脆刺耳,直接命中胸口。表哥是他的连副,临死前,表哥的脸痛苦地扭曲抽搐,表哥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是这样一个死法。表哥在倒下前的刹那间,终于完成了此生最后一个军礼。
整整一个上午,面对三倍之敌,他的独立团打退了小鬼子十七次进攻。然而对他来说,这些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他得到军部的命令是:为掩护大部队撤离,在天黑之前,一只蚂蚁也不能踏过八道岗。
面对如此顽强的狙击,敌人调来了五架飞机,对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将他的队伍埋进一片火海。他从炸塌的指挥所里爬出来,耳朵眼儿里嗡嗡有声。他的门牙被一粒石子儿崩碎了,和着一口血水吐出来。他拍打掉头上的灰土,瞪起一双血红的眼睛,恶狠狠地吼:“狗日的小鬼子,今天你干不死我,我就干死你!”
阵地前弥漫着土地被烧焦的气味儿,到处是残缺不全的尸体。烧焦的手臂和大腿,灌木丛似的胡乱地伸向天空。这些都是他的士兵,朝夕相处的生死弟兄。他们刚才还活蹦乱跳的,转眼间已是阴阳相隔。他的心在淌血,他想号啕大哭,但眼里却流不出一滴眼泪。
表哥戴着被子弹穿了两个洞的钢盔,冲到他面前:“报合团长,鬼子火力太猛了,弟兄们实在是顶不住啊!”
他望了一眼头顶上白花花的日头,眼里喷出火来:“鬼子上来了,你是干啥吃的?给我压下去!”
表哥揪着烧焦的眉毛,苦咧着嘴:“咱们已经弹尽粮绝,援军为何迟迟不到?”
他无法回答,他所能做的就是操起一把步枪,然后命令左右:“上刺刀,跟我上!老子就不信,他娘的小鬼子能有两条命!”
一场肉搏战下来,他的士兵们死的死、伤的伤,咒骂声、哭号声此起彼伏。
“团长,咱们还是撤吧!”表哥满是瘀血的脸上焦躁不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动摇军心者,杀无赦!”
“你个王八蛋,老子怕死吗?咱们做如此无谓的抵抗,有个屁用!”表哥毫不示弱。
“滚!”
表哥哑着嗓子干号了一声,转身跑开。
他面无表情地望着表哥的背影远去。当年,他最爱看表哥唱的《挑滑车》。大幕拉开,高宠英姿飒爽,跃马挺枪,连挑金兵十一辆铁滑车,何等盖世英雄!但终因体力不支,战死沙场。大幕落下,表哥卸了妆,又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如果没有这场该死的战争,表哥如今定是成了红遍大江南北的名角儿,还有那个如花似玉的小花旦宁儿,他也得尊称一声嫂娘。
他从小父母双亡,是舅舅第一家人将他拉扯长大。后来,他进了省城读书,靠表哥唱戏供他学费。再后来,日本兵进了城。一天晚上,他和几个同学去街上贴传单,被几个巡逻的鬼子发现。他们在前面跑,鬼子在后面开了枪,几个同学当场死于非命,他退了学,加入了东北抗联。
刚过了正月,表哥找到了他,告诉他,因为一个鬼子大佐相中了宁儿,传话要宁儿去他的军营唱戏。宁儿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便用碎玻璃扎花了脸。恼羞成怒的鬼子大佐哪肯善罢甘体?派兵包围了戏班子,见人就杀,宁儿当场被一个鬼子用刺刀挑死。表哥仗着一身武艺,历尽险关逃了出来,投奔到他的部队……
日头渐渐西斜,阵地前杀声四起,枪炮声更是震耳欲聋,一小股鬼子已然冲人战壕,与他的士兵纠缠搏斗在一起。
表哥带着几个兵又一次冲到他面前,苦苦哀求道:“团长,再不撤,真的来不及了!”
砰!他不由分说,果断地扣下了板机,眼睁睁看着一股鲜血从表哥的胸膛迸溅而出。
他握枪的手不停地颤抖着,一缕青烟绕着枪口袅袅地散开。此刻,他多么希望眼前发生的一切只是一出戏呀:大幕开启,高宠威风凛凛地挺枪跃马,挑起铁滑车……
鬼子又一次发起了冲锋。
他手提大刀,仰天大笑,学着表哥的戏文,一板一眼地命令发报:“弹尽,援绝,阵破!然扼守一隅,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从“他亲手击毙了表哥”看,本文采取倒叙的手法,先交代故事结局,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他”面对兄弟残缺不全的尸体,眼里却流不下一滴眼泪,说明他是一个性格刚毅的人,英雄流血不流泪。
C.文中插叙表哥和宁儿以及自已以前的经历,揭示了侵略者凶残的本性,也暗示了他誓死抵抗、绝不撤退的原因。
D.面对残酷的战场形势,表哥多次提出撒退,“他”坚决不同意撤退,并且击毙了表哥,目的是为了稳定军心。
2.小说以“抵抗”为题,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业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真实的自然景观,金山银山则是悬设的物质财富梦想。虽然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山傍水,但对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系。在这一历史阶段,绿水青山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仿佛就是人们生命的背景和底色,向人露出诗意的微笑。辛弃疾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在古代,人们触目所及,都是自然的美,与山水共情,把自我寄寓其中。但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总是融洽。古往今来,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虫灾、早涝、瘟疫等也是史不绝书。“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这段著名诗句,就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代,大自然从消极方面给广大民众带来的灾难性的压迫和伤害。当人类的力量尚未强大到足以抗衡大自然所带来的困境,自身生命时刻受到严重威胁时,美丽动人的“绿水青山”,不照样是“枉自多”吗?只要生产力尚处在低下状态,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匍匐着的命运就难以改观。
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凭借科学技术的现代革命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魔鬼似的奔涌,而且导致人对大自然态度的深刻变化。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征服,使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被打破了。绿水青山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所征服,大自然在人们面前仿佛打开了无尽的宝藏。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人们不惜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征服和占有。如此一来,自然界便不可避免地褪去诗意的形象,沦为表现人的占有欲和征服力的主战场。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尽管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它却体制性地忽略了自然承受能力的限度。这种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是“金山银山”的堆积,另一方面则是绿水青山的消遁。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金山银山”的背后是剩水残山,甚至是恶水穷山、毒水污山,最终不得不失去赖以栖息的家园。人类在强调自然是可以随意开采和占有的“金山银山”时,同自然界的关系便不再是和谐共生,而是相互异化。
在当代,我们正面临着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转折,当我们从工业文明带来的消极的、可怖的后果中猛然惊醒之时,保护自然、修复生态就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我们不但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还要实现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的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和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其本质在于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其现实表征则是既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金山银山”的物质保障;又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以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
(选自光明日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2018年6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文明时代,虽然人们与自然之间关系密切,但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联系。
B.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屈服于大自然的命运才会发生变化。
C.工业文明时代,人们一味追求金山银山,导致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发生深刻变化,绿水青山逐渐消遁。
D.当下,我们应当吸取工业文明时代对待绿水青山的教训,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相互转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结构上是分总关系,三个分论点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不同时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
B.第一段引用辛弃疾的诗词,说明在农业文明时代,自然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
C.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强调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不同,带来的后果也不一样。
D.文章第三段引用十九大报告中的原话,告诉我们我国已经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亲近自然的同时也畏惧自然,自然为我们提供生存环境,但是自然灾害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B.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让人们对自然不再恐惧,另一方面又打破了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
C.不能仅仅把绿水青山看成可以随意开采和占有的“金山银山”,否则,自然界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让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和解,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