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衰,窃爱怜之②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④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A.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相同。

B.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不同。

C.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不同。

D.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相同。

2.翻译: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1.C 2.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①②句“窃”表谦称;③句中“子”是小儿子,因为上文中提到“贱息舒祺”,所以此处“子”为儿子;④句中“子”是指子女,和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以为”,认为;“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介词,比;“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状语后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①千余,不痛,自诬服。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①榜掠:鞭笞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贼多益:更加 B.痛胜:承受

C.大抵尽秦吏畔:背叛 D.病谢:道谢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瞒报军情,麻痹皇帝。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

(2)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今人有大功而击

B.私见张良,具告事     具沛公言报项王

C.良曰:“长臣”。     因击沛公

D.君与项伯有故         沛公在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又替刘邦出谋划策,是刘邦阵营的智者。

B.项伯因为私交救张良,但他重义气,少谋略,最终被刘邦拉拢。

C.刘邦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处变不惊,以谦恭的姿态拉拢项伯。

D.选文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个性,使人物性格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虽欲长足下        侍:侍奉

B.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刻毒

C.今行而无            信:诚信

D.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六个动词,交代秦军大军压境的形势,渲染紧张危急的氛围。

B.荆轲先激发樊於期对秦的仇恨,然后说明能报仇解患,最后才告之以谋。

C.选文表现了荆轲的智勇双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樊於期过于轻信他人。

D.太子婉转说明燕国的危险,意在催促荆轲行动,说明他内心的恐惧焦急。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客何为者 C.是寡人之过也 D.群臣侍殿上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