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第一段连用“居然”“竟”“不料”“不信”“何至于”等词表现了什么?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中国人”指什么人?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义?

 

1.①表现出作者在听说惨案发生后的震惊之情②侧面表现了当局的凶残无耻。 2.中国人指中国的反动派。 3.①反复。②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是爆发的时候。③这是对反动派的警告,对爱国者的呼唤激励。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第一段连用‘居然’‘竟’‘不料’‘不信’‘何至于’等词表现了什么”,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些词语所写的具体事情,然后分析使用这些词语达到的效果等。结合“居然开枪”“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等分析,“居然”说明卫队惨无人道。“竟”“不料”“不信”“何至于”,说明刘和珍遇害出人意料。文中的这些词语,有的表示出乎意料,有的表示惊讶。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惮”,担心,害怕的意思。字面意思是指我从来不怕从最坏最心存恶意的想法去推测中国人。结合当上社会背景来理解是指当时的社会风气败坏,军阀政府文过饰非,鲁迅已经想到了政府的可恶与卑鄙,可仍然料不到他们竟然凶残到更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鲁迅对政府迫害刘和珍君的抗议和谴责。“中国人”指中国的反动派。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修辞手法,抓住关键词语分析理解语句含义。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沉默呵,沉默呵”,运用反复手法。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直接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如此文治武功的段祺瑞执政府的强烈的愤慨,已经对国民性丑恶面的深沉的反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诗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看”字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典型景物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鱼翔浅底”中的“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横山寺

戴叔伦

偶入横山寺,湖山景最幽。

露寒松翠湿,风涌浪花浮。

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

自缘归思促,不得更迟留。

1.诗歌三、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诗人善于通过细微的心理活动来表现情感的变化,从这一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衰,窃爱怜之②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④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A.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相同。

B.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不同。

C.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不同。

D.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相同。

2.翻译: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①千余,不痛,自诬服。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①榜掠:鞭笞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贼多益:更加 B.痛胜:承受

C.大抵尽秦吏畔:背叛 D.病谢:道谢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瞒报军情,麻痹皇帝。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

(2)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今人有大功而击

B.私见张良,具告事     具沛公言报项王

C.良曰:“长臣”。     因击沛公

D.君与项伯有故         沛公在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又替刘邦出谋划策,是刘邦阵营的智者。

B.项伯因为私交救张良,但他重义气,少谋略,最终被刘邦拉拢。

C.刘邦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处变不惊,以谦恭的姿态拉拢项伯。

D.选文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个性,使人物性格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