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弗洛伊德关于生与死的本能的理论主要是解释人的动机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弗洛伊德关于生与死的本能的理论主要是解释人的动机问题,但换个角度,却又阐述了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的心理具有两面性,生与死、爱与恨、积极与消极、建设性与破坏性等。这一人性规律也正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从这一点再进一步出发,看看儒家与道家的精神,是不是正契合了一个人心理上的两面性?入世与出世,有为与无为,务实与求虚等,林语堂先生说:“道家与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结合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理论,儒道两家就象征着生与死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力量并存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人生问题最为复杂,儒家主张“游方于内”,要积极入世去“匡俗救弊”,“回复王道”,而道家却主张“游方于外”,叫人远离尘嚣,“保性全真,不以物累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让人该何去何从?儒道互补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孔子也有过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有人说,这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结果。然而孔子的学生曾点说过这样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听到弟子这样说,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言志,没有说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却口吐天真烂漫之语,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还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而是人性的使然。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一种学术或思想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历程。我们再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治国爱民”,“与善仁,言善信”这些话了老子并非一味地摒弃仁信,而庄子虽然一直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

另外,如果老庄真如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完全弃尘绝世,那就应该像《论语》中提到的那几位隐士一样,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他们连姓名都不留,更勿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两方面,他们与孔孟是一样的。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人类文明与秩序的前进与发展,老庄关怀着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对人性和社会问题颇为关注,只不过各执一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但无论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始终本同末异。儒道互补,彼此依存,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也为无数国人指引了一条最好的人生之路。得意时以儒家为准则,坚守道德良知,维护纲常名教,争做忠臣良将;失意时则以道家为归依,淡泊名利,独善其身,洒脱自在,如行云流水。儒道互补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它是最理想的,也是最现实的。

(摘编自孟春明《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儒道互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并存着儒道思想,这种心理的两面性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B.作者认为,儒道互补既是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性使然。

C.孔子问礼于老子之后,才有了入世与出世的人生选择,作者也认同这种说法。

D.儒道思想同源异流,本同末异,但是比起道家,儒家更关注人性和社会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最后点明儒道互补对于人生的意义。

B.文章从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两面性入手,引出了儒道两家思想对立统一的论题。

C.文章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论据充足,说理严密。

D.第四段用归谬论证法,论证老庄并非完全弃尘绝世,而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曾点的理想以及孔子对其的赞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期的儒家思想中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

B.老庄著书立说,设帐授徒,有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看出老庄在行动上实属儒家学派。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这是典型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D.儒道互补为国人指引了一条人生之路,古往今来众多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很好的证明。

 

1.A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 A项,正确,由第一节“人的心理具有两面性,生与死、爱与恨、积极与消极、建设性与破坏性等。这一人性规律也正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可知。 B项,“儒道互补既是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理解错误,由第三节“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可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 C项,“作者也认同这种说法”理解错误,由第三节“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可知,作者不赞同这一说法。 D项,“但是比起道家,儒家更关注人性和社会问题”理解错误,由文章最后一节“他们都对人性和社会问题颇为关注,只不过各执一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可知,他们都对人性和社会问题颇为关注。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论证方法的使用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C项,“比喻论证”错误,本文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论证方法的使用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B项,“可看出老庄在行动上实属儒家学派”理解错误,由文章第四节“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两方面,他们与孔孟是一样的”可知,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并非儒家学派。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的家乡漫山遍野都生长着竹子。从村边的省道上下来,再往前的路就是被两边的竹林夹裹着。行走其中,人们仿佛在竹海中穿行,进入我们的小村,宽不足八尺的几百米水泥路,更是在竹林中蜿蜒穿过,我的家完全隐藏在竹林之中,竹枝几乎都要伸进窗户里了。打开窗户,竹的清香就扑面而来。我在竹林长大,竹林就是我的家园,我是竹的女儿。

②生在竹乡,长在竹乡,终身都与竹相伴,竹可以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从我懂事开始就知道,慈眉善目的奶奶一年四季把竹林当作家里的菜篮。奶奶总是扛一把山锄,提一个竹篮踏进竹林。春天里挖冒尖的春笋,夏秋两季寻最嫩的鞭笋,腊月时节收获最美味的冬笋。只有奶奶带着泥土的清香,挎着竹篮子回到家里,不用多时鲜笋便会入锅,饭香味就会腾起。

③竹给了我们鲜美的食材,一年四季我们都能尝到竹的味道,接受竹的馈赠,小到自家人早餐吃的笋花生、笋黄豆;大到待客宴饮的油焖笋、笋尖炖蛋等等,就连年复一年送给他乡亲朋的礼品,也都是春笋、冬笋、笋干等。

④竹还是我家的主要经济来源,爷爷把竹林当成家里的钱罐子。爷爷见人很少言语,只是咧嘴一笑,他这辈子很少走出村子,常年都在竹林里劳作。春天时,春笋刚刚争先恐后地冒出尖来,爷爷就忙碌起来。他整天不是挑着扁担钻进林子挖笋,便是在后院和奶奶剥笋、切笋、煮笋,然后在门前的竹匾上晒笋干。夏秋时节,爷爷会在竹林里松土除草,入冬前,他会依照每年的惯例,手持弯刀,把到了年份的竹子砍下来,腾出位置来让新竹安身。

⑤爷爷奶奶晒制的笋干质优价廉,深受欢迎。砍下的毛竹可以卖去给人家做脚手架、做竹器等等。爷爷整个冬日抽着长长的旱烟管,坐在门前的廊下用剩下的竹枝扎扫把。这些扫把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钱。笋产品、竹子,包括扫把等竹制品,即使是到了今日,还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给我们家带来不少的收益。

⑥竹林还是我们游戏的乐园。儿时,我经常与伙伴在竹林的浓荫中爬毛竹、荡秋千、捉迷藏等,那些温馨的画面今天依然刻在心中。有时候,我们把竹叶当成乐器,吹出优美的曲子;有时候,我们会亮起嗓子唱上几句,歌声惊得竹林里的鸟儿扑棱棱乱飞,竹叶也跟着沙沙响,快乐的声音在竹林里荡漾。

⑦竹不仅保障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带给我快乐的童年时光,更重要的是,竹给了我生命的启迪。那就是在一场冬雪之后,竹子被大雪压弯在地上,我帮爷爷奶奶敲打竹子上的积雪。我问奶奶:“毛竹的腰怎么弯到地了呢?”奶奶笑道:“那是雪婆婆在教育它呢,竹根是竹子的娘,它永远在土里藏着,却供竹子吃好、喝好、长好。竹根从来没见过太阳,却让竹子长出地面,沐浴阳光,呼吸空气,这是雪婆婆让它低头向娘谢恩呢。”我又问:“那我现在把雪婆婆请走了,它为什么还弯着腰不站起来呢?”奶奶又笑道:“那是雪婆婆教会它感恩了,它知道你在帮助它,正在低头谢你呢。看吧,明天它又挺直腰杆了。”

⑧哦,连竹都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我怎么能落下?我也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是竹的孩子。

1.①自然段中,关于作者家乡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漫山遍野都生长着竹子 B.道路两旁都是竹子

C.村里的水泥路宽阔笔直 D.房屋隐藏在竹林中

2.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最符合奶奶形象特点的一项是(      )

A.不善言语 B.勤劳能干 C.精明细致 D.热情好客

3.根据 ④⑤自然段,下列属于爷爷冬天劳作内容的一项是(       )

A.制作扫把 B.松土锄草 C.做脚手架 D.砍伐老竹

4.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无法给作者家里带来经济收益的一项是(     )

A.笋干 B.扫把 C.毛竹 D.乐器

5.⑦自然段中,竹林给作者的生命启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⑧自然段中,“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是竹的孩子。”与①自然段中的哪句话相呼应?

7.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B.语言流畅 C.情感真挚 D.优美自然

8.对本文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9.下列对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竹乡劳动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爷爷奶奶的爱。

B.本文记述了童年时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快乐童年的怀念。

C.本文通过对家乡竹林的全面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D.本文记述了竹子对作者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与赞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遥感即“遥远的感知”,在遥远的地方,感测目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关系。人的眼睛对物体的识别就是一种遥感过程,靠物体的色调、亮度,以及形状、大小等信息,来判定物体的属性。

②现代遥感技术具有其他技术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为宏观地掌握地面事物的现状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能周期性,重复地对同一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发现并动态地跟踪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变化。再次,遥感探测获取的同一时段、覆盖大范围地区的数据,能够综合地展现地球上许多自然与人文现象,真实地体现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构筑物等地物的特征,全面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除此之外,一些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可方便及时地获取需要的资料。

1.根据①自然段,下列不属于遥感过程的一项是(      )

A.缩短与目标物间的距离 B.感测目标物的相关信息

C.分析研究感测到的信息 D.得出有关目标物的结论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遥感技术优势的是(      )

A.快速而大范围地观测 B.动态地反映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变化

C.获取的数据有综合性 D.帮助人类到达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3.下列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普文 B.新闻评论 C.小品文 D.报告文学

4.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作本文标题的是(         )

A.遥远的感知 B.遥感技术 C.技术的进步 D.对地观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三人必有我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对上面文章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对文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行走 B.师:老师 C.择:选择 D.善:善良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描写瀑布的一项是(      )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