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为题举行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我方认为,“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是人之常情。 人们看到有德行的人就像看到自然的美景,欣赏美景是正常的心态,绝对不会想这景物如此美,我要毁坏它。高铁女司机金婉鑫读大学时,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穿着制服开车的视频,想到的是羡慕。所以她专业用功,最后得了第一名,此外她还努力学跳爵士舞、到特教学院做公益。金婉鑫以一种平常心态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的优雅,并视其为自己的榜样,从而成就自我。不仅金婉鑫如此,其他人看到也是羡慕,而绝不会想着怎么诽谤她。所以说,“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之常情。 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 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自己的命运最终是由当初一个思想决定的。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正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它指引着人的行动,影响了人的命运。就像吴孟超的弟子王红阳所说的那样,在他们的眼里,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精神,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生也读不完。特别是吴老呕心沥血培养他们的师道与情怀,让他们一生受益、终身难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红阳敬仰导师,始终向导师学习,走好了人生之路。不只是吴孟超的弟子向他学习,更有接受过他治疗的患者及普通群众尊重他爱戴他。 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告诫弟子也告诫后人,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要向之学习,与之看齐,见德行有亏或做事有误之人要反省检视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不是嫉妒和诽谤。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孔子、司马迁只是众多仰慕效仿有德者的个例。翻看中国历史,我们看到无数人以德行高尚之人为榜样,效仿他们,成就了自己,影响了后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也成为优良传统。 我方一致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的正常思维,是人们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而今,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使自己“行高于人”,而见到“行高于人”者也一定要见贤思齐。 【解析】 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这一类型的题目源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表达交流部分:学会辩论—学会反驳。题目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能让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读,又能让考生在写作中提高核心素养。不管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的话语还是汉代儒家学者郑玄的观点,都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现象。作文时效性强、思辨性高,“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与“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两种观点是对立的,不仅引导考生全面看问题,而且引导考生思考在当下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自己应该怎样面对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考生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正方或者反方来辩论。但不论站在哪个角度辩论,都必须做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 立意: (1)从正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2)从反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素材: (1)谭嗣同从容就义。1898年6月8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谭嗣同,当时完全有机会逃走。另一位变法运动的领导人梁启超也反复催他尽快开,但他拒不逃走,并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慈禧发动政变之前,谭嗣同的父亲曾多次写信催他回家,以免杀身灭族之祸,但他已抱舍生取义之志,对老父的来信均付之一笑。受刑前,他面对上万围观群众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与谭嗣同一起就义的还有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等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六位义士,个个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他们高尚的节操,为世人所景仰。 (2)齐白石的民族气节。齐白石,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现代国画大师。1937年日寇占领北平时,他已70高龄,他愤然辞去北平艺专教授职务,闭门谢客,表示不与敌伪合流,尽管天气寒冷,全家宁愿受冻,也不领敌伪的施舍,拒绝卖画给敌伪人员,为了摆脱敌伪的纠缠,他先后在门上贴上告白:“白石老人心病发作,停止见客”“切莫代人介绍,心病复作,断难报答也”“画不卖与官僚,窃恐不祥”后来干脆写:“白石已死”。白石老人的高风亮节一直为世人称道。 (3)苏格拉底坚守哲人的节操。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强调“美德即知识”,知识的对象即“善”。当时奴隶主统治者控告他传播异说,毒害青年,反对民主之罪,判他死刑。他从容地对法官说:“作为一位哲人,我坚持哲人的节操,如果你们提出条件,说只要我以后不再从事哲学研究,就可以放过我,让我活下去,那么我的回答:只要我活着,我就不会放弃我的信仰。”苏格拉底,誓死坚持真理的气节,值得后世景仰。 结构层次: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开篇提出论点“行高于人,众必仰之”,然后联系高铁女司机金婉鑫进行分析,论证“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之常情;紧接从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猜神,论证“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最后通过孔子、司马迁的事例,论证“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此外,最后再次点题。文章结构安排清晰,议论分机有说服力,语言表达朴实、准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准确提取下面文字里的信息,写出技术人员修复古画的实验步骤。

为了挽救博物馆的名画,技术人员想到了用性质非常活泼的单原子氧来清除油画上的清漆膜。同时,为了对珍贵的古油画负责,也让博物馆管理人员放心,技术人员决定先用一张涂有清漆膜的普通油画来实验。技术人员把制取的足够的单原子氧引入放有油画的真空馆做实验。开始阶段,单原予氧撕开了清漆分子中的碳和氧之间的粘合,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随着这些气体不断被真空泵抽出,古油画表面的清漆越来越薄,不久便旧貌换新颜,而且整幅油画毫发未损。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发现,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由于植物对生长素浓度较低或过高比较敏感,通常情况下,___;在其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如果___,植株就表现出顶端生长优势。去掉顶芽后,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暂时受阻,其浓度降低,抑制就被解除,于是侧芽萌动,加快生长。譬如,棉农会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解除顶端优势,___,从而使它多开花结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汉字历经________岁月,有着无穷魅力。汉字具有象形和会意的特性。汉字的象形,(   ),并随汉字的演变过程不断规范而固定;汉字的会意,与汉字的象形特征密切相联,见到汉字形状就知其意思:象形和会意和谐地融合在汉字结构中。汉字结构,有一种稳重端庄的整体感,这表现在汉字的上下左右都处于相互对应、相互平衡的状态中。还有一种审美感,即人们见到汉字,一种审美愉悦之情就会________而生。这是因为汉字的形态具有艺术特质,也就是说汉字的偏旁、部首大都是对自然形状的描绘,能使人一下子进入到所创造的意境里。汉字的构形往往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质,日常生活中常有借用字形譬况事物形状的现象,如“八字须”“十字路口”“金字塔”“国字脸”等。像这样传达出传统文化的汉字________。这一特性是其他文字所没有的。中国汉字还有神奇的社会功效,就是中华民族在________的生存土地上能维持着南腔北调的民众彼此相沟通的大一统局面,这得益于汉字所起的维系团结的重要作用。今天穿越历史云烟,搜寻文字初创和演变过程,不仅可以体认先民的文化创造力,还可挖掘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基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漫长    油然    不胜枚举    广袤无垠

B.峥嵘    沛然    恒河沙数    一望无际

C.峥嵘    油然    恒河沙数    广袤无垠

D.漫长    沛然    不胜枚举    一望无际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把事物的形状描绘下来,依据事物的特征画形

B.是依据事物的特征画形,把事物的形状描绘下来

C.是把事物的特征描绘下来,依据事物的形状画形

D.是依据事物的形状画形,把事物的特征描绘下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穿越历史云烟,搜寻文字初创和演变过程,不仅可以体认先民的文化创造力,还可挖掘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基因。

B.穿越历史云烟,追溯文字初创和演变过程,不仅可以体认先民的文化创造力,还可挖掘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基因。

C.穿越历史云烟,搜寻文字初创和演变过程,不仅可以挖掘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基因,还可体认先民的文化创造力。

D.穿越历史云烟,追溯文字初创和演变过程,不仅可以挖掘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基因,还可体认先民的文化创造力。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慨叹人生之短暂,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要涉猎广泛并采取行动来使自己得到提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守军战场悲壮气氛。

 

查看答案

阅读下这首古体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陶渊明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注)①此诗是诗人归隐之前参加春耕后的作品。怀古田舍即田舍怀古。②屡空:食用常缺。③植杖翁:荷蓧丈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④通识:通明的见识,指儒家仕而不隐的思想。⑤讵:难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当年未能践行躬耕南亩的愿望,流露出了诗人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B.三四两句写由于家中食用常缺,因此春天下地耕种就不能自免,这是说躬耕之必要。

C.五六两句写早晨整理农耕的牛车和农具,启程时生出缅怀之情;“缅”字照应了标题。

D.七至十句既描绘出鸟儿欢鸣春风和畅情景,也写出“寒”“荒”所映衬出的忧虑之情。

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