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70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70年前,湘西州因闭塞贫穷、民生凋蔽而被称为“中国官肠”;70年后,湘西州由贫穷落后走向脱贫致富,即将实现全面小康。2018年,湘西州GDP是1952年的62倍,工业增加值是1952年的406倍,财政总收入是1952年的1846倍。

作为习近平同志作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湘西州探索出了以十八洞村为样板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从2013年起至今,湘西州累计减贫55.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到4.39%。

“湘西州已经成为全国精准脱贫的聚焦点,为全国乃至世界扶贫事业提供了湘西方案。”湘西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表示。

随着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的加快推进,湘西实现了公路通车里程13028公里,通高速里程48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道路硬化。铜仁凤凰机场竣工使用,黔张常快速铁路今年将建成通车,湘西机场2020年实现通航,张吉怀高铁2021年实现通车,湘西州即将步入高铁、航空时代。

此外,富饶开放的新湘西促进了本地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2018年,湘西州接待国内外游客5138.7万次,实现旅游收入441亿元,人均旅游收入1.47万元,成为全国旅游高增长和十大旅游热点地区。

(选自《湖南湘西州70年发展日新月异》,参见2019年9月26日人民网)

材料二:

“精准扶贫”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间题,对于如何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精准扶贫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战成效、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和“怎么执”的重要指示,学术研究者们在深入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通过各自的观察和思考,对相关间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仅从过去一年多来的研究选题看,基本上涵益了“精准扶贫”的各个方面: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视角切入,涉及到了对自然条件、贫困状况、致贫原因、精准识别、扶贫脱贫机制、贫国主体等具体问题的调查、分析和研究,说明我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考虑是校为周全和深刻的。但是,从已发丧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具体选题成果数量以及成果被展示的平台的质量分布状况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明显不足:与客观现实之间尚未能真正形成有机统一体,研究选题中跟风现象或者说同质化间题比较突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大背景之下开展观察、思考和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对诸如“扶志”“扶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扶贫”等方面的关注远远不够等问题。

(摘编自万志琼《论“精准扶贫脱贫”学术研究选题的“精准”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36期)

材料三: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更加明确地强调:“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黄国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国代际传递。国家教育经费向贫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贫国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近10多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衣村学校的财政投入,对民族贫国地区的经费扶持力度更大。但终究由于基瑞太薄弱,相比之下民族地区乡村教育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着力为在校的贫国学生提供学业经费资助,着力为在校的贫困学生提供学业经费资助,进一步完善国家各类教育资助制度;着力解决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对农村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孤儿、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实施救助。到2030年,中国将首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群众的生活将比现在更加般实宽裕,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将得到充分保障。所有这些重要的改革举措和建设成就,必将进一步保障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进程。

(摘编自宋才发《教育扶贫是巩固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效果的重大举措》,《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9期)

1.下列对材料三的内容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扶贫工程—(目的)—扩大教育公平—(意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B.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主战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意义)—完善教育资助制度

C.职业教育与培训—(重点人群)—农村妇女—(意义)—增强扶贫对象的自身发展能力

D.对特殊群体实施救助—(现实意义)—保障平等发展权利—(深远影响)—有利于保障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湘西州GDP变化、交通发展、旅游增长等详实数据可见本地已经实现脱贫。

B.湘西州精准扶贫好路子“可复制可推广”,说明其模式具有科学性、示范性。

C.学术界对精准扶贫研究较为周全和深刻,但仍存在选题不够精准等明显不足。

D.教育扶贫对巩固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效果意义非同一般,要继续加大力度落实。

3.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讨论精准扶贫?为什么角度会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B 2.A 3.第一问:①精准扶贫脱贫的巨大成就;②精准扶贫脱贫的学术研究;③教育对精准扶贫脱贫的特殊意义。 第二问:①因定位和出发点不同。②材料一出处是《人民网》,目的是展示“湘西州70年发展日新月异”,树立精准扶贫的一个典型;材料二出处是地方性大学的学报,更多关注学术问题;材料三出处是师范院校学报,理应更多关注教育对扶贫的作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 B项结合原文“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着力为在校的贫国学生提供学业经费资助,着力为在校的贫困学生提供学业经费资助,进一步完善国家各类教育资助制度”来看,“完善教育资助制度”是“为在校的贫困学生提供学业经费资助”的目的诉求,而说它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意义”,就是狭义的理解。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本题: A项“已经实现脱贫”于文无据。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最后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9%;再结合第三段“湘西州已经成为精准脱贫的聚焦点”,可见并未实现脱贫。 故选A。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 结合材料一“2018年,湘西州GDP是1952年的62倍,工业增加值是1952年的406倍,财政总收入是1952年的1846倍。”“湘西州探索出了以十八洞村为样板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湘西州累计减贫55.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到4.39%。”“铜仁凤凰机场竣工使用,黔张常快速铁路今年将建成通车,湘西机场2020年实现通航,张吉怀高铁2021年实现通车,湘西州即将步入高铁、航空时代。”“2018年,湘西州接待国内外游客5138.7万次,实现旅游收入441亿元,人均旅游收入1.47万元,成为全国旅游高增长和十大旅游热点地区。”等来看,材料一主要从精准扶贫脱贫的巨大成就来讨论;结合材料二“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间题”“ 学术研究者们在深入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通过各自的观察和思考,对相关间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仅从过去一年多来的研究选题看”“从已发丧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具体选题成果数量以及成果被展示的平台的质量分布状况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研究选题中跟风现象或者说同质化间题比较突出……”以及《论“精准扶贫脱贫”学术研究选题的“精准”问题》来看,材料二主要从精准扶贫脱贫的学术研究角度来讨论;结合材料三“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所有这些重要的改革举措和建设成就,必将进一步保障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进程。”和摘编自宋才发的《教育扶贫是巩固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效果的重大举措》来看,材料三主要从教育对精准扶贫脱贫的特殊意义的教育讨论。而三则材料为什么角度不同,主要从它们的定位、出发点和出处来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着全球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全球总人口规模也由19世纪初的10亿人口上升到20世纪中叶的25亿人口。至此,全球人口增长进入了有史以来的快车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再加上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普及与提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经历了人口迅猛增长,尤其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是在这一时期,20世纪60年代还被冠以“人口爆炸”的时代象征,70年代之后国际上开始关注人口控制,其中一个主要的预期目标是人口零增长。20世纪80年代之后,部分发达国家人口发展趋势发生重大转向,一些国家开始人口负增长。21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发展发生了重大转向,波兰、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人口逐渐呈现负增长态势。纵观21世纪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发展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同性逐步凸显。

改革开放40年来,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完成人口转变,人口质量不断提升,人口迁徙流动日益活跃,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多的人口红利。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也是促进20世纪90年代我国生育率转变的关键性动力。生育率转变完成后,我国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到更替水平,此后21世纪以来的生育水平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尽管多年来我国官方没有公布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数据,但据有关学者预测,现阶段我国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6左右,每年出生人口总量也在不断下降,201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3.81‰。毋庸置疑,每年人口增量的不断减少使得增长一亿人的周期被延长了14年,预计2029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42亿人的峰值,人口峰值被大幅削减,从而推动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更早到来。2019年之后,伴随育龄妇女规模的持续缩小、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以及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下降,预计中国人口拐点即将到来,我国或将在2020—2030年进入持续的人口负增长时代。

人口问题始终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人口发展已经发生重大转向。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年人口将会持续加速减少,人口抚养比尤其是老年抚养比将逐步提升,人口发展面临从以往人口数量压力到人口结构性挑战的历史性转变,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并持续处于偏低水平、人口面临负增长危机等人口发展的结构挑战势必日益突出。

虽然中国人口总量还在缓慢增长,但人口增长动力都在不断消耗,持续性的低生育率和人口正增长力量的不断削弱,很大程度上会加速人口负增长动力。未来我国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空前水平,届时我国人口规模的缩小趋势不会因生育水平的提升和新出生人口数量的增加而被抑制。回顾我国人口增长历程,梳理人口负增长的发展脉络,剖析总结人口负增长时代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潜在风险,有利于明确未来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的主要思路,进而提出有效应对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陆杰华《人口负增长时代:特征、风险及其应对策略》,2019年5月13日《社会发展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初期全球人口达到10亿,这标志着全球人口增长速度已进入空前发展阶段。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多数国家人口增长迅猛,只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更加迅猛。

C.20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控制人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后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期。

D.改革开放让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中国完成人口转变,不断提升人口质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全球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世界和平、现代医疗技术等多角度揭示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

B.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近40年来我国人口变化态势及其原因,人口质量上升,数量增幅转变。

C.文章认为中国或许将于2020-2030年进入持续的人口负增长时代,这是基于多角度事实的断言。

D.本文论述中国人口问题发生变化是为了证明中国为减少世界人口增加做出艰苦努力和巨大牺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20世纪人口发展态势,中国人口发展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同性并不凸显。

B.人口生育率降低,老龄化加剧,劳动适龄人口减少,都会导致人口红利减少。

C.人口问题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因此必须将其放在世界语境中观照。

D.分析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潜在风险,不能忽视人口负增长时代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史铁生)

同样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的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劝学》 )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

(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

(7)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 《赤壁赋》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堑学。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生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大史入。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潦?

(注)①这首词作于辛弃疾二度被贬闲居之时,偃湖,词人新筑之湖,时未竣工。②合:应该。③检校:巡查、管理。④此句把山峰比作风度仪态出众的东晋谢家子弟和西汉才子司马相如。⑤太史公:司马迁。

1.诗词妙在“弦外之音”。“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2.与上阙相比,下阙写山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海 棠

(清)李渔

“海棠有色而无香”,此《春秋》责备贤者之法。否则无香者众,胡尽恕之,而独于海棠是?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又不幸而为之色掩。如人生有二技,一技稍粗,则精者所隐;一术太长,则六艺皆通,悉为人所不道。王羲之善书,吴道子善画,此二人者,岂仅书善画者哉?苏长公不善棋酒,岂遂一子不拈,一卮不设者哉?诗文过高,棋酒不足称耳。

吾欲证前人有色无香之说,执海棠之初放者嗅之,另有一种清芬,利于缓咀,而不宜于猛嗅。使尽无香,则蜂蝶过门不入矣,何郑谷《咏海棠》诗云:“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有香无香,当以蝶之去留为证。且香之与臭,敌国也。《花谱》云:“海棠无香畏臭,不宜灌粪。”去此者必即彼,若是,则海棠无香之说亦可备证于前而稍白于后矣大音希声大羹不和奚必如兰如麝扑鼻薰人而后谓之有香气乎

王禹偁《诗话》云:“杜子美避地蜀中,未尝有一诗及海棠,以其生母名海棠也。”生母名海棠,予空疏未得其考,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咏到。一诗偶遗,即使后人议及父母。甚矣, 才子之难为也。鼎革以前,吾乡杜姓者,其家海棠胜,予岁岁纵览,未尝或遗。尝赠以诗云:“此花不比别花来,题破东君着意培。不怪少陵无赠句,多情偏向杜家开。”似可为少陵解嘲。

秋海棠一种,较春花更媚。春花肖美人绰约可爱者,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相传秋海棠初无是花,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此花,名为“断肠花"。噫,同一泪也,洒之林中,即成斑竹,洒之地上,即生海棠,泪之为物神矣哉!

春海棠颜色极佳,凡有园亭者不可不备,然贫士之家不能必有,当以秋海棠补之。此花便于贫士者有二:移根即是,不须钱买,一也;为地不多,墙间壁上,皆可植之。性复喜阴,秋海棠所取之地,皆群花所弃之地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独于海棠是          咎:责任、罪过

B.岂仅书善画者哉        工:擅长,善于

C.其家海棠胜            绝:非常

D.题破东君着意培          着意:精心,仔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精者所隐                   輮以

B.郑谷《咏海棠》诗云         挟飞仙遨游

C.海棠无香畏臭                 惑不从师

D.春花肖美人绰约可爱者         颓然就醉,不知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出王羲之、苏长公等名家的诸多才能为“长”技所掩盖的例子,是为提醒读者也要去关注名家“长”技以外的其余才能。

B.从郑谷诗“蝴蝶宿深枝”可见,海棠当是有香味的。只不过海棠的香味是一种清淡的芳香,不像兰麝香味那么浓郁。

C.作者赠给同乡杜姓的诗,赞美了杜家海棠的“多情”,暗示出杜家人对海棠的喜爱与关 怀,也有为杜甫解嘲之意。

D.春海棠对园亭而言,至关重要。但春海棠比秋海棠或许要昂贵,再加上秋海棠占地不多, 作者建议贫士可以用秋海棠来弥补。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则 海 棠 无 香 之 说 亦 可 备 证 于 前 而 稍 白 于 后 矣 大 音 希 声 大 羹 不 和 奚 必 如 兰 如 麝 扑 鼻 薰 人 而 后 谓 之 有 香 气 乎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诗偶遗,即使后人议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难为也。

(2)相传秋海棠初无是花,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此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