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师说》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②业解惑也。...

阅读《师说》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②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敦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③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书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以贻之。

注: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受:通“授”,传授。③年:出生的年岁④众人:普通般人。⑤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面须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⑥不断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闻也固先乎吾           道:道理

B.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里

C.圣人也亦远矣           下:下面

D.是故圣圣,愚益愚         益:更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师道不传也久矣!

B.生乎吾前,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师不必贤弟子。                   不拘于时,学

D.不从师。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

3.下列各组人物中都有“向老师学习”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②李蟠③童子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君子⑥今之众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做法,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家里有钱还是没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B.文章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以向别人学习为耻的恶劣习气。

C.文章第三段,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四人拜孔子为师的实例,阐释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D.《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C 2.B 3.C 4.D 5.C 6.(1)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惑呢? (2)因为爱他的孩子,就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来教。可对于自身的学习,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C项,“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是“低,落后”的意思,而不是“下面”。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B项,两句中的“其”,都是代词,可译为“他们”。 C项, “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 “于”,介词,译为“比”;“不拘于时,学于余”中的 “于”,介词,译为“向”。 D项 “惑而不从师”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却”;“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中的“而”表修饰。 故选B。 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要求。 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组人物中都有向老师学习一项”。“君子”对应原文“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可知,没有向老师学习,故排除含有⑤的选项ABD;“今之众人”对应原文“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故排除含有⑥的D项。综合以上 故选C。 4.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达到词句通顺。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D项,“贵、贱”指“地位高贵、卑贱”,而不是“家里有钱还是没钱”。所以正确译文: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错在“阐释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这个地方,文章第三段,阐述的应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判断句;“孰”,谁;第(2)句采分点:“于”,对于;“身”,自己;“耻”,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鲁迅小说中的“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事件的亲历者。作品以“我”为陪衬,歌颂人力车夫的正直无私和勇于承担责任,也体现了对自己的严格解剖。

B.《祝福》中的“我”是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我”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我”的所思所想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彷徨。

C.《狂人日记》中的“我”是一个“迫害妄想症”患者。长期处于既担心被人吃,又忍不住要吃人的矛盾中,作品借此控诉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D.《孔乙己>中的“我"是酒店伙计,也是孔乙己周围的看客之一。作品通过“我”的眼,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也反映出看客们的麻木。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①文起八代之衰

②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

③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

④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A.韩愈     荀子  陶渊明  李白 B.韩愈     庄子  陶渊明  杜甫

C.欧阳修   荀子  柳宗元  杜甫 D.欧阳修   庄子  柳宗元  李白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害怕变革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的形象——别里科夫。

B.《华威先生》是现代作家张天翼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浮夸、傲慢、权欲熏天,“包办抗日”的国民党官僚形象。

C.《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题作《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D.《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卡夫卡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   是故事修谤兴

B.处此世                 而望名誉之光、道徳

C.国家可几而理欸           孰能讥之乎

D.强者必说言               是不亦责身者重以周乎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丧                 互:交互、相继 B.暴秦之欲无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确定,断定 D.后秦击赵者             再:两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