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
请从下面道题中任选道,按照要求完成。
高二分班了,请给你的高同学写一段临别赠言,不少于150字。要求:恰当引用下面的两则《论语》,语意连贯,感情真挚。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呐喊》描绘了从辛发革命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社会,塑造了革命者、知识分子、农民、帮闲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请任选一类人物进行评论。 要求:结合作品,观点明确,不少于150字。
秋风穿过老戏台
①巷子深处,忽然开阔起来。一座老戏台,在秋日阳光下,慵懒地晒着太阳。四周空旷无人。农作物都已经收割完毕,空气里弥漫着腐草的气味。一根根冰草摔打着长长的身子,在秋风下瑟瑟摇曳着从季节的指缝里漏下的枝枝金黄。
②三面厚厚的黄土墙和很少的青砖就支撑起了戏台。戏台两边的墙上,挂着一副红底黄字的打印体对联,上联牢牢地抓着墙壁,“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尚依稀可见,下联却已被风撕裂开来,随风舞蹈着,呼啦啦地大声喊叫,见到远方的客人,似乎显得很欢快。戏台四周的杂草也摆动着身姿,兴奋地对戏台说:“看,来人了!”戏台仍然是无声的,依然没有激起内心尘封的涟漪,也没有为之一振。那些热闹的人和声音,还有繁闹的场景,只不过是遥远的记忆罢了。泥质的看戏椅子,悄悄围成半圆,远远站着,支起耳朵听着久违而熟悉的声音。戏台前,没有了锣鼓的喧闹,更没有往日真假戏迷的聚集。戏台似一位垂暮的老人,苍老而孤独,虚构着过往的动人之处:一幕精心演绎的折子戏,一句情到深处的对白,一个默契的眼神,一袭美艳的戏袍……孤独的戏台、寂寞的老巷,还有旁边几乎变成废墟的旧磨房和已经成为废墟的黄土屋,在一起聊着天,叙述着沧桑和变迁。
③那些无所顾忌的看戏日子,就像一幅写意画,成为一个人成年后的梦想,只能出现在时光的童话里。
④太阳西下,秋风习习。我们一起,随着大家去看那个叫做《李慧娘》的秦腔。我们听不懂,就贴在奶奶耳边问个不停。奶奶说:“冤魂厉鬼,伸冤报仇的戏。可不敢做坏事,会有报应呢。”奶奶囫囵地解释着,旁边的人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们也渐渐看出个眉目来了。忽然,激愤的乐曲中,急速跑出一个白衣女子,似一缕幽风飘然而来。她翻着全身,抛甩着斗篷,似影随风。复仇的厉鬼不是青面獠牙,面貌可怖,而是衣袂飘飘,美丽飘忽。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妹妹紧紧抓住我的手,我紧紧贴在奶奶的身边。全场静悄悄的,看着台上那个鬼魂大开大合,一张一弛的动作。“怨气腾腾三千丈,屈死的冤魂怒满腔”,鬼魂在荒郊旷野哭泣、控诉、奋争,高高低低的声音在空中飘荡,怨与愤,悲与恨,借冤魂之身,诉人之衷肠。“鬼要喷火了!”奶奶紧张地说。那个女鬼口里,忽地喷出火来,大口喷,小口喷,长火喷,短火喷,反正喷得天昏地暗,一片混沌。印象中的那个二花脸,被火喷得抱头逃窜,跌打翻扑,辗转腾挪,媸妍了然。人们欣慰地笑着,快意地看着,惩奸除恶的情绪随火苗喷涌而出。我们被吓得浑身是汗,瑟瑟发抖,也终于明白了奶奶常常讲的道理:头顶三尺有神灵。这样的印象使得鬼魂的概念,镌刻在我心底,凡是有违背善良和道义的时候,一个白衣的样子就姗姗而至,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
⑤老戏台从此就是最恐怖的梦魇。好多年后,我才敢抬起头,从从容容地看那个不太宽敞的台面,才知晓喜、怒、哀、乐、爱、恶、欲都被打扮成生、旦、净、丑,在破旧却高大的戏台上给予人们最朴素的真善美的教化。常常想起,我们童年的笑声,就像家里挂着的风铃一样,清亮、明澈,穿越戏台、风和树林,甚至天上的云彩都被这种笑声感染成记忆的色彩。乡下人看戏,其实也不分文戏武戏,更没有朝代的历史概念。反正所有的戏在他们看来,也就是个唱和打。少年时,亲耳听见一个红脸汉子大声说:“那个唐朝的包文正啊,可真是个清官。”即使这样的一知半解,却让人们在田间地头,哼唱之间,就明晓了是非,分辨了黑白,懂得了言而有信,有善有爱,忠于信仰,忠于人格的为人之理。
⑥如今,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孩子们最惬意的时光是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荧屏上、网络里,世界何其精彩!我只有想象,或许有一天,后辈儿孙的耳边,也会响起哇呀呀的唱腔,虽然他们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是那些敲锣打鼓的声音却一直敲打到记忆深处,不会轻易抹去。让他们越是在播放悠扬舒缓的交响乐曲的时节,越能把那些粗犷的声音牵引出来;让他们也知晓红忠黑勇、白脸奸臣;让他们眼前也会跳动着那些戏曲故事里鲜活的形象……
⑦远处,农人拿着木锨翻弄着属于自己的收获,闲聊时总能提起老戏台上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透着一种惬意。戏台的旁边,总有几位老人闲坐着,乘凉或者晒太阳。一个村子,总有这么几位老人,如戏台一样,苍老,神秘。村庄里,灰色的柴草和灰色的戏台,像是一对伴侣,携手告别了夕阳的辉煌灿烂,只留下曾经的美丽。
⑧红红的浆果,兀立似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一场场秋风吹过,年华也被吹得暮气苍茫。沧桑之中,戏台孤零零的,终于在秋风过后画上了句号。
⑨老戏台,这个乡村里的景致,只有在乡村里才能够完成使命。它应该如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神态安然地走向生命的终结?还是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演出环境,让它多少不会觉得太寂寞?
⑩秋风袅袅,穿过老戏台……
(取材于高丽君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涟漪:比喻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B.囫囵:含糊地解释。
C.镌刻:形容印象深刻、教益深远。
D.兀立:写出了浆果挺立枝头的鲜明形象。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撕裂”的“打印体”对联这一细节描写,透露出作者对传统逐渐消逝的遗憾。
B.儿时的戏台是梦魇,多年后作者才领悟到戏剧是借角色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的。
C.乡下人看戏常常是一知半解,把历史和戏剧混为一谈,这引发了作者的不满。
D.作者巧妙地用老戏台这一载体,表达了对传统戏剧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忧思。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老戏台。请从第②段中举一例加以赏析。
4.比较本文第④段与下面鲁迅的《社戏》选段写到的看戏感受,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5.文章第⑨段,作者对老戏台的命运做了两种设想。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①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 馆③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居江湖,已十年 不归。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 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1.下列对本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句,写作者半夜才回到故乡,更显出漂泊江湖的凄苦。
C.“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一项是:
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汉》)
C.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
D.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3.“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 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请从下面两幅插图中选择一幅,简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要求写出关键人物情节事件。
《呐喊》中的精彩语句总能给我们以启发,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启发我们空有希望不去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有”,如果人们能够为了希望去奋斗,那么就能实现自己的希望,迎来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再如:“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发我们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
(2)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也。
(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灵动的水,往往触发或见证着古人的诗情,各有意趣。它有时清幽宁静,“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 ”陪伴着李白瑰奇的梦境;有时浩荡汹涌,“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引起杜甫韶光易逝的悲感:有时惊心动魄,“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起苏轼怀想古代英雄人物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