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节选自《战国策》)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夫晋,何之有               厌:厌恶

C.拔剑,剑长,操其           室:剑鞘

D.秦穆之于晋,相之久也       与:结交

2.下列对文段(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3.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 “您”。

B.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东蛮和南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D.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3)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1.B 2.D 3.C 4.(1)越过其他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自己的边邑,你知道这样很难。 (2)群臣惊慌失措,事情突然发生,完全没有料到,全都失去常态。 (3)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B项,解释错误,“夫晋,何厌之有”意思是晋国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厌,满足。 故选B。 2.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改变得多么快啊! 句中,“烛之武出”与“说秦穆公”是一句语意完整独立的话,“出”与“说”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而去”与上句“而又得秦置戍”语意相连,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C项,“包括东蛮和南夷”解说错误,应该是“南蛮和东夷”。 故选C。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越国”越过其他的国家;“鄙远”,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自己的边邑。 (2)“卒”,通“猝”,突然;“意”,料到。 (3)“中”,迎合;“讵”,怎么;“若是”,像这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勋贵及特殊人物,“列传”叙各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B.词是一种有一定格律的韵文,初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也叫长短句,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种格式。

C.《烛之武退秦师》选取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D.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画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②梁任公先生博闻强识,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也都能背诵得出。

③11月13日,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传来—法国巴黎多处发生严重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此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

④眼下国际局势变幻莫测,随着中国各方面实力的提升,许多国家都想与中国结为秦晋之好

⑤天津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后,无数消防战士殒身不恤,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⑥诗中描写了他在父母家里的忸怩不安和对大堰河感情上的依恋,反映了诗人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的萌芽。

A.②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今天,弱冠之年的《商界》,以           的青春之气,以融入时代并超越时代的蓬勃朝气,一如既往地倡导新的商业文明和商业精神。

②伴随着国家机构领导层的“新老交替”,一批         的政坛新星将崭露头角,以“50后”为中坚的中国政坛谱系即将成形。

③考察中,代表团表示,永川城市建设恢宏大气,工业发展          , 旅游兴旺繁荣,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

A.年富力强  风华正茂  朝气蓬勃 B.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朝气蓬勃

C.朝气蓬勃  年富力强  风华正茂 D.朝气蓬勃  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苍茫    绿树成茵    胆战心惊    同仇敌忾

B.缥渺    黯然泣下    凄婉迷茫    暴殄天物

C.凌侮    融会贯通    咄咄逼人    睡眼惺忪

D.彳亍    婆娑起舞    感人肺腹    桀骜锋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