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运用联想与想象,结合自己的观察,将《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短诗的第一节改成80字...

运用联想与想象,结合自己的观察,将《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短诗的第一节改成80字左右的写景片段。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黎明时,空气是新鲜的,四周那么安静,远远望去,紫蓝色的树林一大片一大片的,树林之间有大片青灰色的山坡,再远处是绿油油的草原,清晨的草原上飘着一层薄薄的乳白色的烟雾。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和微写作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将本诗的第一节改写成写景的片段。既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考生答题前,首先要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重点阅读第一节,从开头到“新鲜的乳液似的烟……”,第一段写了林子成片地连在一起,颜色是紫蓝色的;写了山坡是青灰色的,草原是绿色的,草原上飘着白色的烟雾。理解了诗中的画面后,运用联想和想象去描绘,先确定时间,地点,确定写景的先后顺序,然后添加适当的形容词加以修饰,当然也可以使用修辞手法来描写,以增强语言生动形象的效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老王因儿子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想请朋友老李帮忙开导儿子,于是发了一则求助短信,但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老李,久仰了!小儿刚刚参加工作,有诸多困感,想到寒舍去拜访,请你今晚务必在家等候,届时请你多多聆教,我将不胜感激,改日再拔冗登门致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语言,尤其是词汇,迅速而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与发展,(     )。比如,近年来在语言交际中就出现了“酷、爽、另类、炒作、黑客、低保、知本家、炒鱿鱼、知识经济、终身教育”等等词语。新词新语       地产生出来,不断丰富着汉语的词汇宝库。《现代汉语词典》近几年多次推出“修订版”“增补版”,就          了这种情况。

在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的同时,使另有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比如几年前还常用的“万元户、倒爷、千年虫”等现在就很少用了。另外某个新词的出现也会造成一些词语的隐退。例如“手机”一词出现以后,“大哥大、手提电话、移动电话”等便很少有人使用了。

汉语词汇就是这样在        中不断发展的。关注这些词语的发展与变化,不仅有助于词汇的积累,而且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发现。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

B.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才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

C. 大量的新词新语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

D. 大量的新词新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涌现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生生不息    反映     推陈出新

B. 源源不断    反应     推陈出新

C. 源源不断    反映     吐故纳新

D. 生生不息    反应     吐故纳新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同时使另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

B. 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同时又逐渐冷落了另有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词语。

C. 在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的同时,又逐渐冷落了另有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词语。

D. 在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的同时,另有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

 

查看答案

用原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针对鲁庄公认为对神祭祀恭敬可作为应战的理由,曹刿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卫风·氓》中,写男子占卜顺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用凶猛的鸟与普通的鸟对比,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毕侍御宅

钱起

交情频更好,子有古人风。晤语清霜里,平生苦节同。

心惟二仲合,室乃一瓢空。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明发南昌去,回看御史骢。

[注]①指汉代羊仲、裘仲,是廉洁隐退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毕侍御有古人之风,深为钱起敬重,因此二人交往较多,交情颇深。

B.清霜时节,钱起夜宿毕宅,二人因节操相同,因而一见面就彻夜长谈。

C.作者化用典故,将毕侍御比作羊仲、裘仲,表达了作者对毕侍御的赞美。

D.结尾两句实写自己第二天离开毕宅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2.“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 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 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 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 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 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