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②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苏幕遮》周邦彦)

③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阿房宮赋》杜牧)

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王勃)

⑤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定风波》苏轼)

⑥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1). 登东皋以舒啸 (2). 侵晓窥檐语 (3). 钩心斗角 (4). 潦水尽而寒潭清 (5). 也无风雨也无晴 (6).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东皋、舒啸、窥檐语、钩、潦水、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做答。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宋)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凤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此词为作者离开扬州溯江上行,途中抒怀作品。杨济翁:即杨炎正,宋代词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点明题目中的“江行”,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

B.“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说的是要探山川之胜,就要攀登,穿坏几双木屐也无妨,写出词人对胜景的喜爱之情。

C.“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

D.“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旧,由人及己,意言北伐之事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2)“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一句,写“梦中”所行,有何独特的表达效果?

(3)下片中“英雄事,曹刘敌”一句写的是三国鼎立时代的故事,其中的“英雄指三国时期的孙权。辛弃疾多次在词作中歌咏孙权,初中所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高中所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都提到了孙权,请简要分析为何辛弃疾如此推崇孙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威为御史中丞,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博出狱,又变姓名,为咸验治数百,卒免咸死罪。威得论出,而博此显名。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官寺尽满。从事白请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博奋髯抵几曰:“观齐几欲以此为俗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博见谓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决疑,当谳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吏,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有删节)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移:旧时公文的一种。③谳(yàn):审判定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漏泄省中语下狱          坐:因为……而获罪

B.吏民数百人遮道自        言:对……说

C.博新视事                  视事:任职

D.决疑                  典:掌管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博诈医入狱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B.而博此显名                     斧斤时入山林

C.从事白请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     吾今报府

D.选视可用者                     失所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    )

①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②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

③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④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⑤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

⑥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B.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C.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D.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家境贫苦,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先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后慢慢查问,斩杀了组织者。

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D.朱博处事干练。升迁为廷尉,和正监、掾吏一同重新判断过去难以决断的几十个案件,为其中的八九件翻案,属吏都佩服他。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3)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中国诗词大会”中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蛛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手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的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的特点。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第五段以“中国诗词大赛”为例,意在表明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突出了中国古典诗词在人们心中的重量和影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边塞诗歌的巅峰之门,正是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只有多阅读这些古典诗词,才能实现这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所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整个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查看答案

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B.《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上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中的国风由各地的民歌组成。

C.“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其中前四史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末范晔的《后汉书》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D.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故《游褒禅山记》中的华山洞,在华山之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一项是(    )

A.林老先生长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B.2019年10月,天津市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津共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加快鲲鹏计算产业布局、建设和规划,打造鲲鹏计算产业示范区。

C.在工作中,微信群的建立,实现了各部门的无障碍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整改,点对点面对面解决问题,省去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效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