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街始建于明代,寓意长治久安。回望长安大街,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街始建于明代,寓意长治久安。回望长安大街,它记载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曾经有过的悲伤挣扎、奋斗喜悦,也记载着我们浴血奋战得解放,     成大道,砥砺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今天,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无比自豪,无比自信。56门礼炮,70响     ,仿佛历史跃动的脉搏诉说着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儿女七十载春华秋实的拼搏。隆隆炮声如冲锋的战士     ,如燃烧的火炬薪火相传,我们的共和国就这样一路走来。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短短几百步距离,   了革命先烈奋斗的历程,无数苦苦求索奋勇牺牲的先辈凝望着我们,踩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

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我们手中诞生,民族复兴的梦想, 正由我们去实现。古老的中国、年轻的中国、充满希望的中国,遥远的世界、连通的世界、命运与共的世界,将共同见证我们这代人的新长征。今天,10 万群众和70组彩车将组成36个方阵和3个情境式行进方阵,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分为建国创业、改革开放、伟大复兴三个篇章,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筚路蓝缕  雷鸣   前仆后继  记录 B.披荆斩棘  雷鸣   前赴后继  记录

C.筚路蓝缕  轰鸣   前仆后继  浓缩 D.披荆斩棘  轰鸣   前赴后继  浓缩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切向前走,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B.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直向前走。

C.走到再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一直向前走。

D.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1.D 2.D 【解析】 16.“向前”和“走过的路”相对应;“远”和“光辉的未来”对应。“也不能忘记”一句是总结强调应置于最后。根据句式一致和逻辑关系可以确定答案。故选D。 1.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筚路蓝缕是用来形容创业艰苦,原文是想表达扫除前进中的困难障碍。所以第一个空填披荆斩棘。 第二空:轰鸣,发出轰隆轰隆的巨大声响。雷鸣,像打雷一样响,多指掌声。第二个空原文是想表达礼炮发出的声音,而雷鸣多用来形容掌声,所以用轰鸣。 第三空: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第三个空原文语境是想表达奋勇前进、拼搏,而不是强调不怕牺牲的战斗,所以用前赴后继。 第四空:浓缩,泛指用一定方法减少事物中不需要的部分,从而使需要部分的相对含量增加。记录,指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第四个空“浓缩”更能强调前面“短短几百步的距离”,所以用浓缩。 分析可知,D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D。 2.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向前”和“走过的路”相对应,排除BC两项。“远”和“光辉的未来”对应,排除A项。“也不能忘记”一句是总结强调应置于最后。根据句式一致和逻辑关系可以确定答案。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2)《劝学》中“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3)《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在战乱时期要跟和平时期一样,即使居穷困之境仍要注重道德修养。

B.颔联以干戈不断与常修礼乐作对比,表达了对弟侄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习的同情。

C.绿竹影摇映书案,泉声淙淙入砚池,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书堂清雅的环境。

D.本诗语言通俗浅近,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刻画出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惑而不从师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⑦吾师道也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④/②⑤⑥/⑦/⑧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传道受业解惑也”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文章第二段借助“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C.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出发,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得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

D.文章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从这个简短的结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露脸

刚子调到县政府给副县长当秘书。

副县长要处理不少分管工作,免不了经常下乡,一下乡免不了带着刚子,记者的摄像机里自然少不了刚子。就这样刚子也频频出现在本县的电视新闻上。刚子从本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来,刚子来之前,那个村的电视普及率不足十分之一。自从人们从电视上看到了刚子,一年时间不到,电视普及率成倍提高。村子这么小,有个娃娃能考上大学,又到这么好的单位上班,还经常在电视上露脸,那是多么荣耀的事啊!

村里人感觉刚子露脸了,就等于村人露脸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骄傲。在他们看来,刚子就是一个官。他们没有发现有个官在前面安排工作,刚子只是拿着笔低着头在小本本上写写画画。

村里人感到骄傲,也使刚子的父母在一片夸赞声中变得骄傲起来。刚子的父母一骄傲,村里人也就知道刚子的电话号码了,知道刚子电话号码的人,在县城一遇到麻烦就给刚子打电话,不管刚子忙不忙。

起初刚子也觉得乡里乡亲来县城办事挺不容易的,遇上麻烦事,举目无亲找谁去呀,于是很热心。特别是村里人来县城车违章被查扣了,刚子不好意思给领导找麻烦,通过同事和同学,找到熟人把车放了,事后刚子通过同事或同学再请人吃饭。如果遇不上熟人,多少要交点钱,村人说没带钱,刚子只好先垫出去,其实后来没有一个人还钱。他们认为,查车的罚点钱,都交给政府了,也等于交给刚子了,所以不还钱也心安理得。

长此以往,刚子真有点招架不住了。给村人办办事也就算了,还得赔钱,自己月工资不足千元,加上县城开销也大,勉强够养家糊口。如果再无限制地给别人垫钱,那真招架不住了。刚子也很矛盾,跟乡亲们直说了吧,自己还真受不了。

有一次,村人的车又被查住了,而且是无证驾驶。给刚子打了电话,刚子一到现场,查车的人和他认识,说:“看熟人的面子,下不为例吧,不过得交200元罚款,抓紧时间办理驾驶证。”村人看看刚子,没有说话,意思是得交钱,怎么办?刚子也摸了摸兜,还差几天才发工资,兜里还真没钱了,便回过头来让查车的人缓一缓,先让车走。查车的说:“我的大秘书,不行啊,不拘留他就看面子了,这钱必须交。”

这时刚子的电话响了,是领导打来的。刚子接完电话赶紧走了。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后,刚子又回到扣车现场。这时村人已经走了,他问查车的情况,查车的说:“刚子,你这一走倒好,你老家的人说你混大了,眼皮高了,老家的事也不管了……”刚子蒙了。

以后,再有村人打电话,刚子就不敢接了。刚子再回老家也不敢选择白天了。刚子再跟着副县长下乡,记者镜头一举,他赶紧撤到领导身后远远的地方。如是几次,领导终于忍不住了,用赵本山小品里的话开玩笑说:“刚子,你也晕镜头啊!”刚子苦笑着说:“晕!晕!”

有一天,村里和刚子一块长大的顺子来县城,见到刚子就问:“你很长时间不上电视了!村里人都说你犯错误了被撤职了,是这样吗?”

刚子一愣,忙说:“是,是……”

(选自《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反映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如果有个村人在县政府上班做“官”,在电视上经常露脸,村里人就不明真相地糊里糊涂地引以为荣。

B.村里人感到“骄傲”,其实骄傲的潜台词是,政府有人好办事,诸如车违章这类事,有刚子给说情撑腰,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C.“刚子蒙了”是神态描写,刚子为村人办事,既欠人情还自己往里贴钱,村人竟觉得理所当然,最后还落得村人埋怨指责,心里委屈气愤而蒙。

D.刚子起初乐意为在县城遇上麻烦事的村人办事,后来听到村人指责的话后,很气愤,就不再为村人办事,开始主动疏远村人们。

2.小说中的刚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刚子经常在电视上露脸,村人就骄傲,刚子是个官;刚子长时间没在电视上露脸,村人就说刚子犯错误被撤职了。这反映了村人什么思想?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节选《拿来主义》)

1.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B.“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C.“自己来拿”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自己主动去拿,不能坐等人家送来。

D.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

2.对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孱头”对文化遗产采取逃避主义的态度,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B.“昏蛋”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C.“废物”对文化遗产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而且专门喜欢吸收遗产中的消极因素。

D.“‘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4.如何理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