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苦吟:生命的艺术化 刘明华 文学创作有一个共通性...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苦吟:生命的艺术化

刘明华

文学创作有一个共通性的现象:那就是作者在创造时所遇到的“生产”困难。人们常常在作品粗坯出现之后,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不到自己满意不罢休。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多是涵蕴着作者几许欢乐几许痛苦之作。

自声律问世之后,诗人对诗之“吟”的看重以及“吟”诗的风气是大超过往日了。声调之抑扬、音韵之美感只有通过“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换个角度。声律论的产生与魏晋以来“吟啸”的风气也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苦吟”现象大量出现在唐宋时期,无疑与律诗这一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从一般的吟诵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苦吟”是一种创作状态,它既有对声律的追求,又有对字义的选择。它正是带镣之舞的表现。

唐人中最早提出苦吟概念的不是杜甫,但最早进行这方面的实践,且取得极大成就的则无疑是他,杜甫提出了“长吟”的概念。《解阿十二首》之六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这里把“改”和“吟”连在一起,表明的是诗人创作的一种重要形态:边改边吟,边吟边改,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而饶有意味的是,吟的和改的是“新诗”近体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位才气纵横诗如泉涌的天才常常来不及字斟句酌,对于律诗,他是非不能也,不为也。当他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了,那种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因而,相传他写的《戏赠杜甫》说杜甫做诗太苦以致成了“太瘦生”,也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杜甫的苦吟决不限于“新诗”。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杜甫如此,整个诗坛也如此。于是,许多故事、许多感慨由此而生。一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成为受罪遭难式的自我折磨,一种玩命式的呕心沥血,一种亢奋不已的精神状态,一种自我为仇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命寄托。

苦吟诗人刻苦态度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苦吟本身又塑造了诗人的个性。大体而言,刻苦吟诗的人中少有浪漫派。他们的行为多少有些乖僻,其风格也自成一体。孟郊自称“积恨成狂痴”,《唐才子传》记载卢仝“性亦古介僻”。痴、憨、狂、癖竟成了苦吟诗人的共同性格倾向。

文人苦吟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投入。元人杨载对此有一深刻认识:”古人苦心终身,日炼月锻,不曰“‘语不惊人死不休’,曰‘一生精力尽于诗’。”苦吟在本质上是诗人们对美的创造。诗人在“吟”时,既有推敲之意,也有把玩之乐。而把一个字改来改去,为的是什么呢?是服从声律的需要,还是为了使表达更准确?还是为了使意思更新鲜,抑或是为了作者想象的情景更精彩?这样,在苦吟的过程中,就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更准确,一是更艺术。

苦吟诗人的认真态度,构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道风景。胡适说:“这样认真的态度,便是杜甫以后的新风气。从此以后,做诗不是给贵人贵公主做玩物了,也不仅仅是应试应制的工具了,做诗成了诗人的第二生命。”苦吟诗人们,创造着美妙的“第二自然”,这是他们对文学的贡献。

(节选自《丛生的文体一唐宋文学五大文体的繁荣》,江苏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在进行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后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几许欢乐,几许痛苦。

B.欣赏者通过吟诵能够感受诗歌声调之抑扬、音韵之美感,“苦吟”却是一种创作状态 ,吟涌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

C.以杜甫为代表的批诗人在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而非仅限于新诗创作。

D.苦吟本身塑造了诗人的个性。这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令人自我折磨、呕心沥血,所以苦吟诗人很少有浪漫派诗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文章以杜甫苦吟诗歌为列,不仅反映了苦吟“边吟边改”的形态,也论证了苦吟符合新诗客观的创作要求。

B.文章以李白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为例,论述了律诗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体现了苦吟之法非人人皆能掌握。

C.文章引用了一些诗人关于“苦吟”的诗句,论述了古代诗人对苦吟现象的认识,使文章的论述更加充分、有力。

D.文章结尾引用胡适的话,论述了苦吟态度改变了诗歌创作的风气,强调了其对文学的贡献,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3.诗歌创作过程为何会出现苦吟”现象?请简要概括说明。

 

1.A 2.B 3.①诗人面临创作困难,需要反复打磨。②近体诗体制及声律的客观要求。③诗人借助苦吟实现生命的寄托。④实现对美的创造,获得艺术的乐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A项中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几许欢乐,几许痛苦”不正确。原文第一自然段说 “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多是涵蕴着作者几许欢乐几许痛苦之作”。而且苦吟后的作品“更准确”,“更艺术”,不是使读者感到痛苦。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准确理解选项内容,再到文中找到其对应的内容,进行理解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说“文章以李白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为例,论述了律诗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结合全文文意及第四节内容可知这一例子实际是突出杜甫苦吟的创作态度,并非表现李白受律诗体裁束缚。故选B。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的信息。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做题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本题要求简要概括说明“诗歌创作过程出现苦吟现象”的原因。根据第1节中“那就是作者在创造时所遇到的‘生产’困难。人们常常在作品粗坯出现之后,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不到自己满意不罢休”可推断出原因之一,是诗人面临创作困难,需要反复打磨。根据第2节中“而‘苦吟’现象大量出现在唐宋时期,无疑与律诗这一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它既有对声律的追求,又有对字义的选择。”可推断出原因之二,是近体诗体制及声律的客观要求。根据第5节“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杜甫如此,整个诗坛也如此。……一种玩命式的呕心沥血,一种亢奋不已的精神状态,一种自我为仇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命寄托。”从中能推断出原因之三,是诗人借助苦吟实现生命的寄托。根据第7节“其苦吟在本质上是诗人们对美的创造。诗人在‘吟’时,既有推敲之意,也有把玩之乐。”从中能推断出原因之四,是实现对美的创造,获得艺术的乐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半年前,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大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亲对洛克家的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近期回家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当地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想办法,送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

艾迪咬咬牙,取出了全部积蓄,共6000英榜,但他想来想去不知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让她自己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空降暴雨,艾迪急匆匆起床。阿普达和迪克鲁斯两镇相隔几十公里,山路崎岖不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马车夫亨特驾着马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远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了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会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礼物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飘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以前只要三四个小时的路他们走了七八个小时还没到,现在离迪克鲁斯镇还有好几里山路呢!此时大雨滂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道口时,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只便带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这个中年男子告诉他们,他坐的马车半路坏了,他只好徒步前行了十几里路。

“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男子叫博格。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能累坏了。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深的坡底。

一阵眩晕过后,艾迪睁开了眼睛,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噢!上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光芒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右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亨特已经昏迷,鲜血从他的大腿股动脉汩汩流出,一根尖树枝刺穿了他的大腿。“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即缝合动脉止血!”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

博格接过艾迪从泥泞中找到的手术箱,取出手术刀和缝合伤口的针线,然后和艾迪合力将亨特抬到一块突出的崖壁下。

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是太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准确位置,“快点燃打火机。”博格急切地说。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借着微弱的光芒,博格开始给亨特实施手术。然而,打火机油就快消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照明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包着,应该可以点燃的。”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开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可是幅名画,值很多钱。”

这时,艾迪突然想起了匣子里的6000英榜,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还没有被打湿。“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3分钟过去了6000英榜烧成了灰烬,手术也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地坐在了泥地上。“小伙子,你身上怎么带着这么多的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 “那是我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地拍了拍艾迪的肩膀,“放心吧,好小伙,这个女孩会属于你的!”远处传来了马车声,原来苏菲的家人得知博格今天要回来,却迟迟没到后,派人来接他了。

当洛克知道来的人就是苏菲的家人,并且得悉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忙殷勤地问这问那。但是,博格只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他微笑地对着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榜,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两个身份地位悬殊但精神品质却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物形象,旨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在于心灵。

B.当那个中年男子要求打车时,艾迪热情招呼他上车坐下,是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个中年男人叫博格,是苏菲的哥哥。

C.小说结构严谨多处埋下伏笔,比如第二段提到博格要回家给父亲做手术,使得后文马车出事,艾迪在泥泞中找到手术箱,博格能给亨特做手术的情节不显得突兀。

D.洛克不愿意点燃包画的塑料布,是因为他画是他“百合节”送给苏菲的礼物,不能随便就给毁了,担心名贵的画会被雨水毁坏。

2.小说第一段对阿普达镇及艾迪、洛克的介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请探究小说题目是“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的妙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3)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4)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5)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8)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藤山下闻猿

韦庄

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

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注]①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

1.简要赏析颔联“便能”“何必”两词的表达效果。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云渊先生传

黄宗羲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越之山阴人。好深湛之思,凡经济之学,必探原板委,尤于易历。古之言历者以郭守敬为最。而守敬所作历经载于元史者,言理而不传其法。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是越州山阴人。他喜欢深入精细地思考,只要是经世济民的学问,(他)一定要探究其中原委,尤其精通易历。古代那些谈论历法的人以郭守敬最有名。但郭守敬所写记载在元史中的历经,只说规律却不传授方法。

自西域经纬历入中国,始闻经纬凌犯之说。然其立法度数与中历不合。毗陵唐顺之慨然欲创纬法,以会通中西。官不果。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莫不各有成书,发前人所未发。盖博而能精,上下千余年,唯述学一人而已。

自从西域的经纬历传入中原,才听说有经纬凌犯的说法。但这种说法确立的法度多与中原历法不合。毗陵人唐顺之对此十分感慨,就想要创立纬法,来使中西之法融会贯通。(但从他开始做官到)任期结束都没有成功。周述学于是撰写《中经》,采用中原的计算方法,测验西域的占象术,来完成唐顺之的心愿。古代没有所谓星道,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没有不各自成书,闻发前人所没有阐发的。而且内容广博精当,上下千余年,(能做到这样的)只有周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间,赵司马访之边事,述学曰:“今岁主有边兵,应在乾、艮二州,京师可无也。”已如其言。总督胡宗宪征倭,私述学于幕中,以密计,卒成海上之功。武林兵变,述学论以国运安平,不可妄动,其魁亦信述学之言多验,谋遂。述学在南北兵间,多所擘画,其功归之主者,未尝引为己有,故人亦莫得而知也。

嘉靖年间,司马赵锦咨询周述学一些边防之事,他说:“今年主要部署边防军队,应该在乾、艮二州,京师就可以没有忧患了。”后来果然如他所言。总督胡宗宪征讨倭寇,私下里将周述学安排在自己的幕僚中,向他咨询一些机密策略,最终成就在海上战胜倭寇的功绩。杭州发生兵变,周述学认为应该确保国运安定和平,不可轻举妄动,兵变的首领也相信周述学的话大多会应验,因此谋反的计划就搁置了。周述学在南北的军队中,多有所策划,他把功劳都归结到主子身上,从未说成是自己所有的功劳,因此人们都不能了解。

甲戌,余邂逅述学诸孙周仲,见其架上堆云渊《神道大编》数十册,其册皆方广二尺余,仲言遗书多所散失,此不能十之一二也。余欲尽抄其所有,会仲游楚,不果。丙戌乱后,于故书铺中得中经测图、地理数种,见其历宗述学之《通议》,而掩之为己有也。余读嘉靖间诸老先生文集,鲜有及述学者。唐顺之与之同学,其与人论历,皆得之于述学,而亦未尝言所得之自,岂身任绝学,不欲使人参之耶?天下承平久矣,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虽然,学如述学,固千年若旦暮,奚藉乎一日之知哉。

(选自《黄梨洲文集》,有删改)

甲戌年间,我偶然遇到周述学的孙辈周仲,看到他的书架上堆满了周述学编撰的《神道大编》数十册,每册都长宽二尺多,周仲说遗留下来的书籍大多散失,这里的还不到(他所编写书籍的)十分之一二。我想完全抄下来据为己有,不巧周仲远游楚地,没有实现。丙戌年动乱之后,(我)在一个老书铺中搜得多种中经测图、地理书,看到其中的历法都继承周述学所写的《通议》,可他们都窃取观点据为己有。我读嘉靖年间各位老先生的文集,很少有涉及周述学的。唐顺之与周述学是同学,他和别人谈到历法,观点都是从周述学那里得到的,但他从未说过自己的观点来自周述学,莫非他是想独占绝学,不愿意让别人参与其中吗?天下持续太平已经很久了,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ト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即使这样,做学问就该像周述学那样,本来千年如朝タ一样,哪里能够凭借一天就可以知道的呢?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易历         邃:精通 B.官不果           卒:死亡

C.京师可无也       虞:忧患 D.谋遂             寝:搁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历法研究以郭守敬最有名,但他写的历经只讲规律不说方法。

B.西域传入中原的经纬历与中原不合,周述学撰写《中经》,用中原算法测量西域占象术。

C.周述学在帮助胡宗宪完成征倭之功中多有谋划,但他都归功其主子,因此没有人知道。

D.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自己关于历法的观点来源于周述学这件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2)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4.请简要概括周述学治学的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B.正丘首: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后多用“正丘首”表示死于他乡或别国。

C.缇骑:本指古代高官的前导和侍从,明代指专门从事侦查、逮捕人犯的马队。

D.羽扇纶巾:汉末至魏晋时名士的装束,后来形容儒雅从容,举止潇洒。旧小说中多用来形容诸葛亮的形象。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