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指杨
王荀
画家启凡与妻子金菊香走出武陵源景区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吃过晚饭,回到网上预订的农家乐酒店。意独未尽的启凡,情不自禁地吟起了李白“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的诗句。
启凡这次来张家界旅游,有两个目的:一是想领略张家界集秀、幽、野、险于一体的自然风光,写生创作;二是想走访画坛怪才六指杨。
启凡正在专心致志地欣赏着旅游照片,窗外突然传来吵闹声,而且声音愈来愈高。
“你说,你的小孩把我的画弄毁了,怎么办?”
“老板,小孩不懂事,她不是有意的。”
“那也不行!”
启凡实在坐不住了,趿上拖鞋,走出房间,来到一楼大厅。原来,老板刚画好一幅山水,还没有落款,展放在大厅的地板上,被一个游客的女儿踩得模糊不堪。——也许是小女孩对这幅画感到好奇,就直接跑过去,兴奋地在画上走来走去。本来老板用水墨就重,加上国画颜色未干,瞬间那幅画彻底被小女孩毁了,成为一张废纸。
“老板,我女儿雯雯,五岁,癌症,先天的,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医生说,雯雯最多有三个月的寿命。”游客抱起雯雯,乞求老板原谅,目光干涩呆滞,没有一点儿神采,“雯雯喜欢看电影《阿凡达》,喜欢看影片中的山水云雾。我东借西凑一千元钱,带她来张家界游玩。”
“你说这些,跟我有啥关系?”老板没有被游客的不幸打动,几乎是在吼,“我这是订单画,每幅两万元。好了,我同情你,赔偿一万元就行。”
“老板,”游客语音哽咽,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别说一万元。我现在连一千元也没有。”,“别在我这儿玩套路了。这种把戏,我见得多了。”老板恶狠狠地瞪了游客一眼。
游客从行李包中找出医院诊断证明;“老板,你看。”
“我不看!”老板转过身去,不屑一顾。
启凡接过诊断证明,仔细看看。又递到游客的手中,心平气和地说:“老板,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
“不行!”老板言之凿凿,没有让步的余地,“你能替他交钱,明早我就放他走。”
“这样吧,我给你画幅山水画,弥补一下小女孩的过失。”启凡想到一种补救措施。不知老板能否同意。
“你是画家?”老板从上到下仔细打量着启凡,“明早看过你画的东西再说。几个朋友约我喝茶,我现在出去一趟。”
翌晨,启凡和金菊香吃过早餐,在酒店门前散步,老板看到启凡,热情地迎了上去,紧紧地握住启凡的手,与昨晚简直判若两人:“您就是国画大师启凡?您画的《武陵源风光》,真是一绝。这幅山水画笔墨大气流畅、立意独特,色调对比强烈,个性突现,能使人对景区产生无限的向往。”
启凡微笑着,没有作答。
“我是六指杨,久闻启凡大师大名,真是幸会啊!”
“你是六指杨?”启凡吃惊地反问。
六指杨伸出右手,显示六个指头,笑容可掬地说:“我姓杨,原名杨玉印,因是六指,人们习惯叫我杨六指。后来觉得杨六指不顺口,就叫成六指杨了。”
哦,启凡一下子全明白了。
“咱俩在这儿见面,真是缘分哪。”六指杨呵呵地笑着,脸上的皱纹乐开了花。
“我还没见过你画画哪。”
“现在就画给你看。”六指杨一边说,一边展开四尺宣纸,把各种国画颜色挤到瓷盘边。六指杨先把手指放在水中,然后蘸着瓷盘边的颜料,又蘸了点水,像弹钢琴似的,手指在宣纸上快乐地上下游动,时而黑,时而黄,时而红,时而绿,时而白,时而紫,时而红黄并用,时而黑白相间,不到五分钟时间,一幅气韵生动、潇洒脱俗的牡丹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启凡面前。
落款时,六指杨仍然不用毛笔,右手大拇指甲蘸点墨汁,“国色天香”四个行草字跃然纸上,与国画牡丹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从没见过这种画法的启凡,心中暗暗称奇。六指杨名不虚传。
这时,那位游客背着行李,拉着女儿雯雯的手,从二楼走下来。六指杨主动迎上前去:“兄弟,对不起,昨晚我心情不好,让你受委屈了。你现在可以走了。”
“谢谢,谢谢!”游客紧紧地握着六指杨、启凡的手,含着泪千恩万谢而去。
六指杨热切地对启凡说:“先生准备住多久?我想好好跟先生学习一下。在我这里,一切免费,恳请先生多留几天。”
启凡笑了一下,说:“不必了,你的画技我已经领教了。我们马上退房,去下一个景点。”
(节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10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启凡来张家界旅游有两个目的,后面便一一实现——画了国画《武陵源风光》,也认识了六指杨。
B.小说主要以言行描写揭示人物性格,文中写启凡劝告老板,六指杨为难游客、即兴作画等,都很传神。
C.启凡说的“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既表达了自己做人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艺术创作的可贵追求。
D.小说运用巧合的写作技巧,让两个互相倾慕的画家在农家乐酒店不期而遇,他们演绎了一场令人遗憾的邂逅。
2.小说中有两处画线句子,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刻画了两个画家,作者却以“六指杨”为题,这样写有何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市民政局老龄办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76.42万人,老龄化率为22%。随着全市人口老龄化情况的加剧,养老不仅成为当今社会的热议话题,更成为最现实的社会问题。
重阳节前后,我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文艺汇演、走访慰问、评选敬老爱老模范、摆设敬老宴……通过形式多样的节日民俗活动为老人们送去关爱和温暖。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是老年人参与社会互动、安度晚年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老人们文体两开花,共享惠民之乐。如今,养老品牌“眉山康养”日益响亮,农村养老的“眉山模式”在全国推广,市、县、乡镇、村老年体育协会已实现全覆益,健身操、空竹、门球、柔力球、骑游、钓鱼等项目在全省处在前列。
低龄老人照顾年长老人、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这种“爱心储蓄”方式不仅让老年志愿者的服务更有价值,更重要的是,人人终会老去,老年志愿者现在提供的服务最终会反哺到自己身上。如今,互助养老不仅成为解决日渐突出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更让提供服务的老人们发挥余热,乐在其中。目前,我市已有老年志愿者注册人数1.5万人,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提供爱心帮扶、生活照顾、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
让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我市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居家为基础、杜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的愿景已逐渐成为现实。如今,越来越多老年人选择到老年大学继续学习“充电”,乐享晚年生活。
(摘编自梁昊《夕阳无限好 晚霞别样红》)
材料二:
图1 2010~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
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即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
图2 2000~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数据来源:《2019~202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材料三:
老年人的状态与家庭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对于老年人来说,大抵可分为能自理、部分失能、失能三类,处于不同状态的老年人,需求也不尽相同。助餐配餐、医养结合、生活照料,是其中最迫切的需求。长期或临时托养、助餐配餐、上门照料、家庭养老床位……多样的养老需求,催生多样的养老服务,也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广州共有11个区级、153个街镇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超过18.4万名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者服务,占老年人总数的10.87%。
“这几年,政府大力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产业,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广州市民政局负责同志说,“社会力量的进入,意味着政府力量能够有效解放出来,更多地放在兜底保障与引导监管方面。”
政府能兜底,群众心里才有底,才能避免因市场失灵而带来的养老公平问题。除了兜底,政府还注意扮演好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广州对养老产业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从一开始降低准入门槛,到给予多项资金支持,再到出台用地规划、出台政策、出台标准、评定星级,这对市场的发展方向,既是鼓励,也是规范。通过广州市券老服务数据监测中心这个平台。全市的养老服务情况能够被精准掌握,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合理整合服务资源,均衡分配补贴资金,同时能够规范管理、防范造假,让监营更加细致高效。
“大城市养老,必须依靠多个主体共同发力。”广州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把大养老的工作做实做细。把长者大配餐、医养结合、家改养老、嵌入式养老、养老机构提质增效等民生品牌做深做精。完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编自罗艾桦、姜晓丹《大城市养老 多主体发力》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年满60周岁为老年人的标准,我国老年人数量逐年增多,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数量将增至3亿人。
B.本世纪前20年我国人口逐渐进入平缓老化期,从明年开始约20年间我国人口将步入快速老化期。
C.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者为老年人,而我国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可见中国人衰老得更快。
D.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预计我国2020年后将步入深度老龄化,2040年将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的加剧,养老不仅成为当今社会的热议话题,更成为最现实的社会问题。
B.农村养老的“眉山模式”以居家为基础,而广州则把更多精力放在政府兜底保障与引导监管方面。
C.广州探索多元化养老方式,社会力量已成为养老服务的重要力最,而大数据让监管更加细致高效。
D.眉山、广州都在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模式得以在全国推广。
3.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政府应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唐时期,书画家给作品强势注入自己的“意”“态”。标志着书画从此走上以媚妍为特征的漫漫长途。作为“意”“态”反叛之前奏,书画家开始追寻媚妍以外审美元素匡救其弊。缘此,“南北之画“应运而生,进而在后代产生了“南北之论”。明朝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提出“画分南北二宗”,强调“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他虽没有在地域上给绘画强加分类,但从禅宗教义上认为南派重“顿悟”常“寄乐于画”,北派重“渐悟”而绘画“精工之极”。在书法上,清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以正史、《金石略》以及南北朝《水经注》《公颜氏家训》为据,在地域上将书法鲜明地分为南北两派。认为南派属江左风流。疏放妍妙,北派尊中原古法,拘谨拙陋;南派适宜于启牍,北派适用于碑榜。
“南北之论”出发点都是为了避免媚妍,双方归结点却迥然有别。董其昌推崇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生命意识,不为物役、不为世俗、无不融洽才是画派“正宗嫡传”。而阮元则一味尊崇北派书法,呼请“振拔流俗,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可见,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当然,这种线路图的提出与时代际会与个人境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时代际会来看,媚妍被书画家嗤之以鼻。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虽然也有不少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等创作了不少闪耀历史光泽的优秀作品。为此,董其昌提出“集其大成,自出机籽”,执意追求“淡远”求其耳目一新。他认为,造成媚妍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笔墨风趣,与山川自然太过真实,愈真而愈加媚妍;只有用笔“空灵”才能走出媚妍的陷阱,才能使绘画具有生机无穷和气贯势满之可能。与此相似,阮元所处清乾嘉之际,书法帖学鼎盛,此时虽也出现诸如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帖学大师,但总体上帖学流于单调和僵化,特别是科举考试与官场使用“馆阁体”,字形方整、点画光洁,结体均匀日益成为教条,钝化、疲劳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迫使阮元等书法家选择魏晋以前碑刻那充满稚拙原始,粗犷雄悍的风格,以金石气来盖过、冲走媚妍气。
然而,历史没有给董其昌以拙朴的机缘,也没有给阮元以淡远的恩赐。从个人境遇来看,董其昌身处明朝后期,虽为官一生,却总在授官与退仕之间徘徊,散淡与世故使他皈依禅宗找寻到心灵依托,但他看中的是禅以色为空、虚静怡淡的思想,彰显绘画审美愉悦功能。其禀赋、才情和特性,不会也不可能使他从北派绘画磅礴、苍茫中吸取营养,开辟一条拙陋。雄浑之路来革除媚妍之风。他的绘画取道董源、巨然、米芾,所作山水树石皆烟云流动,秀逸潇洒,具有文人画的显著特色。所以与其说董其昌选择了淡远,不如说淡远契合了董其昌。而阮元则不一样。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酷爱金石文物,主张实事求是。“实”“用”思想贯穿其一生,这就决定了他在拯救书法方式、途径上不会也不可能凭借淡远来弥缝其阙,兴碑抑帖,贬南褒北的重任就这样如约而至落在他的双肩。
(选自嵇绍玉《书画“南北之论”何以同途殊归》,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书画界出现了被书画家们鄙弃的媚妍之弊,为革除此风,“南北之画”便应运而生。
B.董其昌和阮元提出书画“南北之论”的目的相同,都在地域上给书画进行了鲜明的分类。
C.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毫无笔墨风趣
D.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前者是淡远之路,后者则是拙朴之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由浅入深,逐层递进。
B.文章先谈书画“南北之论”产生背景,后谈其同途殊归的主要原因,条理清晰。
C.文章论证兼顾了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有对当下创作的忠告。
D.文章综合运用例证、引证,在比较中说理,阐述了明清书画家对避免媚妍的积极探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反叛“意”“态”,书画家就不会去追寻其他审美元素,“南北之论”就无从产生。
B.用笔“空灵”,是使绘画走出媚妍的误区,产生无穷的生机和气贯势满魅力的重要途径。
C.书画要做到不媚不妍,或走向淡远空灵之境,或走向拙朴雄浑之魄,这些都是合理的选择。
D.董其昌和阮元所提出的路线图不同,其原因一是时代背景不同,二是个人阅历不同。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蹭”原有摩擦之义,生活中难免磕磕蹭蹭。如今,“蹭”又有了新含义,成为很多人的喜好。蹭流量乐在其中,蹭热点乐此不疲,学知识可蹭课,沾口福则蹭饭。蹭中见人情,蹭中见世态。
“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
宋宇
在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百年诞辰之际,译林出版社出齐了他现有的四部作品。作家之子兼塞林格基金会负责人马特·塞林格先生第一次来到中国,造访了五座城市。
塞林格后半生竭尽全力地求取清静,反而每每事与愿违。1951年,他因《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而声名鹊起。1953年,迷人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面世,他搬离家乡纽约,前往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山区隐居。从34岁到91岁,他都定居在小镇科尼什。
对于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塞林格是极为抵触的。“媒体、读者从维基百科或传记里读到的,离真实的塞林格非常遥远。”马特从今年起开始向公众回忆父亲,他不喜欢做父亲的代言人,但必须如此,“真正了解他的人,包含我在内,可能只有三四个”。塞林格经常说:“所有你们想知道的关于我的事情,都在我的作品里。”
马特亲眼见到塞林格逃避名利和纷扰。“我相信其实他只享受了一天,但是他完全看透了出名这件事的本质,他甚至后悔自己有24小时感觉自己成了名人。虽然如此,他还是一直挣扎自己应不应该或要不要继续发表。”他回忆道。塞林格从1965年后就不再发表作品,1980年后再也不接受采访。他一度想再出版一本书,终究没了下文。
“塞林格认为作家与读者的关系非常神圣而伟大。他觉得,如果能以匿名形式发表,如果能隐居在不公开的环境里,作品秘密地发表,没人知道他住在哪儿的话,他可能会一直发表作品。”马特说,隐居中的塞林格每天都写作五个小时,自己已经花近十年功夫整理,有些“素材”即将出版。
1974年,因散见于杂志的早期作品被疑似加州伯克利大学生自行编印成选集,塞林格愤而打破沉默,罕见地通过《纽约时报》发声:“我从来不想出版它们,我想让它们完完全全地自然死亡……我不是想掩藏年轻时的笨拙,只是认为它们不值得出版。”“有些故事、我的财产被偷走了。”塞林格原计划只说一两分钟,结果滔滔不绝地申诉下去,“有些人占有了它们,这是非法行为,是不正当的。设想一下,你特别喜欢一件外套,结果别人从你衣橱里偷走了。这就是我的感觉。”“出版是对我隐私的严重侵扰。我喜欢写,热爱写,但只为我自己和我的快乐而写。”塞林格一次又一次靠打官司维护自己的权利和隐私,但外界的好奇目光始终没有消失。
1941年11月,从军前夕的塞林格与玛乔丽·希尔德通信过几年。一封信里,他请她在即将出版的《纽约客》杂志寻找自己的新作,评价“霍尔顿系列的第一篇故事”。此前,希尔德一直在《时尚先生》和《科利尔》等杂志上阅读他最早的短篇故事。塞林格推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海明威的作品,还提及自己写了小说《哈里·耶稣》,并夸口:“这本书绝对会撕裂这个国家的心脏……并用一个新的、更宝贵的器官替代。”
从战场归来后,塞林格实现了“霍尔顿”渴望的逃离和隐居。他感到被当地学校的校报记者欺骗,校报记者把这篇难得的访谈交给了更大的报纸。他在自己的农场周围圈上栅栏,那个活泼和充满未知的年轻人藏了起来。他远离世界,世界似乎也逐渐远去。
“我父亲并不相信所谓现实生活,他更相信二元论的观点,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梦境。可能这些梦境让人温暖或者快乐,但是他其实一直追求的是他心中认为的那个现实。”马特相信,安静的环境更利于塞林格探索,“他喜欢看到松树生长的地方,看下雪的地方,下雪的过程。”镇民们尊重塞林格的意愿,他们为不请自来的拜访者指路时,往往把他们骗去杂草丛。他们看着大作家购物、进餐、买报纸,并不惊扰他。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去世。马特代表家人发表了声明:
“塞林格说过,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他的身体离去了,但家人希望他依然与那些他热爱的人同在,无论是宗教或历史人物,私人朋友或小说角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塞林格为逃避名利和纷扰,很长一段时间里放弃发表作品,甚至一度放弃写作。
B. 加州伯克利大学学生疑似未经允许编印塞林格的作品,作家对此发声表达不满。
C. 虽然塞林格极力回避大众关注,维护隐私,但外界的注视始终没有中断过。
D. 出于对作家意愿的尊重,小镇居民给予了塞林格支持,帮助作家排除外界干扰。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特·塞林格开始向公众回忆父亲,此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塞林格及其作品。
B. 塞林格后半生有意和人群保持距离,这也导致了真正了解作家的人寥寥无几。
C. 1980年后塞林格再不接受采访,主要是因为此前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采访经历。
D. 1941年塞林格参军前与希尔德的通信表明,年轻的作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
3.“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苦吟:生命的艺术化
刘明华
文学创作有一个共通性的现象:那就是作者在创造时所遇到的“生产”困难。人们常常在作品粗坯出现之后,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不到自己满意不罢休。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多是涵蕴着作者几许欢乐几许痛苦之作。
自声律问世之后,诗人对诗之“吟”的看重以及“吟”诗的风气是大超过往日了。声调之抑扬、音韵之美感只有通过“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换个角度。声律论的产生与魏晋以来“吟啸”的风气也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苦吟”现象大量出现在唐宋时期,无疑与律诗这一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从一般的吟诵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苦吟”是一种创作状态,它既有对声律的追求,又有对字义的选择。它正是带镣之舞的表现。
唐人中最早提出苦吟概念的不是杜甫,但最早进行这方面的实践,且取得极大成就的则无疑是他,杜甫提出了“长吟”的概念。《解阿十二首》之六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这里把“改”和“吟”连在一起,表明的是诗人创作的一种重要形态:边改边吟,边吟边改,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而饶有意味的是,吟的和改的是“新诗”近体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位才气纵横诗如泉涌的天才常常来不及字斟句酌,对于律诗,他是非不能也,不为也。当他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了,那种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因而,相传他写的《戏赠杜甫》说杜甫做诗太苦以致成了“太瘦生”,也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杜甫的苦吟决不限于“新诗”。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杜甫如此,整个诗坛也如此。于是,许多故事、许多感慨由此而生。一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成为受罪遭难式的自我折磨,一种玩命式的呕心沥血,一种亢奋不已的精神状态,一种自我为仇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命寄托。
苦吟诗人刻苦态度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苦吟本身又塑造了诗人的个性。大体而言,刻苦吟诗的人中少有浪漫派。他们的行为多少有些乖僻,其风格也自成一体。孟郊自称“积恨成狂痴”,《唐才子传》记载卢仝“性亦古介僻”。痴、憨、狂、癖竟成了苦吟诗人的共同性格倾向。
文人苦吟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投入。元人杨载对此有一深刻认识:”古人苦心终身,日炼月锻,不曰“‘语不惊人死不休’,曰‘一生精力尽于诗’。”苦吟在本质上是诗人们对美的创造。诗人在“吟”时,既有推敲之意,也有把玩之乐。而把一个字改来改去,为的是什么呢?是服从声律的需要,还是为了使表达更准确?还是为了使意思更新鲜,抑或是为了作者想象的情景更精彩?这样,在苦吟的过程中,就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更准确,一是更艺术。
苦吟诗人的认真态度,构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道风景。胡适说:“这样认真的态度,便是杜甫以后的新风气。从此以后,做诗不是给贵人贵公主做玩物了,也不仅仅是应试应制的工具了,做诗成了诗人的第二生命。”苦吟诗人们,创造着美妙的“第二自然”,这是他们对文学的贡献。
(节选自《丛生的文体一唐宋文学五大文体的繁荣》,江苏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在进行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后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几许欢乐,几许痛苦。
B.欣赏者通过吟诵能够感受诗歌声调之抑扬、音韵之美感,“苦吟”却是一种创作状态 ,吟涌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
C.以杜甫为代表的批诗人在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而非仅限于新诗创作。
D.苦吟本身塑造了诗人的个性。这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令人自我折磨、呕心沥血,所以苦吟诗人很少有浪漫派诗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文章以杜甫苦吟诗歌为列,不仅反映了苦吟“边吟边改”的形态,也论证了苦吟符合新诗客观的创作要求。
B.文章以李白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为例,论述了律诗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体现了苦吟之法非人人皆能掌握。
C.文章引用了一些诗人关于“苦吟”的诗句,论述了古代诗人对苦吟现象的认识,使文章的论述更加充分、有力。
D.文章结尾引用胡适的话,论述了苦吟态度改变了诗歌创作的风气,强调了其对文学的贡献,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3.诗歌创作过程为何会出现苦吟”现象?请简要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