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很多,而君子必须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等。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才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一词的,是程颢、程颐两人的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为理学大师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元明时 “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等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责任意识是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内涵。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敢于担当,奔走列国,虽饱受磨难亦不肯放弃。孟子救世心切,声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东晋祖逖为北伐中原,“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唐代韩愈雄心勃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到宋代,理学家们积极承担匡救天下的重任,如张载评价程颢“救世之志甚诚切”,范仲淹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言为无数后人景仰。

忧患意识、君子人格、奉献精神也是儒家担当观的重要内容。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最典型反映儒家忧患意识的,当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因为如履薄冰的心态,君子、士人才能成就担当的责任。儒家注重培养君子人格,强调道德节操,注重担当。孟子提出“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因儒家倡导君子人格,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一种文死谏、武死战的优良传统。而肩负担当使命,往往要付出,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就需要奉献精神。岳飞英勇抗金,但由于秦桧等陷害,最终屈死风波亭。至于因劝谏而遭惩罚的事例也俯拾即是,如宋代宋敏求等人,就因犯颜直谏被罢官。

总之,宋代以后,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儒家担当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

(节选自《谈儒家担当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担当观形成于先秦,此后贯穿各个朝代,但对现在没有什么影响。

B.“担当”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仅限于理学大师们使用,一般士人、大臣则都不使用。

C.宋代程朱理学的诞生,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士大夫因战乱带来的担当意识变弱的局面。

D.中国古代形成的文死谏、武死战的优良传统,正是封建士大夫强烈的责任意识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先秦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为儒家须有担当意识提供例证。

B.文章按时间顺序列举孔子、孟子等事例,论证责任意识是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内涵。

C.文章从付出生命代价和直言劝谏遭贬谪两方面论述了担当者所具有的的奉献精神。

D.文章先论述了儒家担当观的发展过程,然后论述了担当观的内涵,论证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程朱理学的产生和促进,担当精神就可能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B.儒家担当观注重国家和社会责任,因而对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C.担当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当今社会依然不能忽视担当精神的教育意义。

D.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就足以说明他具有了儒家所提倡的担当精神。

 

1.C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从最后一段“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可知,儒家的担当观影响至今。 B项,“最早”应为“较早”,偷换概念;“仅限于理学大师们使用,一般士人、大臣则不用”,于文无据。 D项,张冠李戴,应该是“君子人格”。原文“正因儒家倡导君子人格,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一种文死谏、武死战的优良传统。”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儒家须有担当意识”应为“君子须有担当意识”,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故选A。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项,“足以说明”错,推论过于武断。本项对文章的逻辑关系认识有误。原文“忧患意识、君子人格、奉献精神也是儒家担当观的重要内容”,强调忧患意识是担当观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说具有了忧患意识就有担当观。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熟意味着停止展示自己,并学会隐藏自己。——[意大利]埃莱娜·费兰特 

成长就是妥协与坚持的两难。——[日本]东野圭吾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网络流行语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2)关山难越,__________,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_____,邯郸为郡,_____。(苏洵《六国论》)

(5)垆边人似月,_____。未老莫还乡,_____。(韦庄《菩萨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

(注)①慑:胆怯,困惑。

1.第一则材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________的现象发出的感叹。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礼”的认识及从中得到的启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石

(唐)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①支子:即栀子,夏初开白花。②鞿():马缰绳,此指受人牵制、摆布。

1.诗歌前两句写路途艰辛,以至黄昏才到寺庙。其中,“荦确”的意思是________。

全诗叙议结合,就叙述部分,作者是按照_____顺序来写的。

2.诗人称“人生如此自可乐”,在诗歌前十句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寺中之乐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得之,则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此而来,尽子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

(注)①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弃其诸生                诸生:各位弟子。

B.此而来                  踵:跟随。

C.之荣                  直:认为……有理。

D.无以甥贵稍其节          贬:降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继迁、固之后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尽子财不足以给        巫医乐师百工

C.则两人同也              且贰于楚

D.予视为畏友            项王按剑跽曰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辛劳不已。

B.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以诗文自豪自娱,不与异族统治者合作。渐有名声后,两人应邀参与了《明书》的编辑。

C.文章既通过人物言行等正面描写来刻画吴炎、潘柽章的形象,也通过侧面描写,如对庄廷鑨的刻画来衬托吴潘二人。

D.作者详叙了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的原因和经过,赞颂了他们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惋惜与怀念之情。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2)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