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隔离天日(遮蔽) 始速祸焉(招致) 不爱珍...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隔离天日(遮蔽)      始祸焉(招致)             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惜)

B.六国丧(交互)      则胜负之(运数,命运)     名城,杀豪杰  (毁坏)

C.与秦相较(应当)    缦立远视(延伫,久立)       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灭亡)

D.摽掠其人(攻击掠夺)  追亡逐(向北逃跑)         蹑足行伍之间(代指军队)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爱”,吝惜。句意:不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项,“当”,同“倘”,如果。倘若与秦国相比较。 D项,“北”,溃败(的军队)。追逐逃走的败兵。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      ,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教育部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指出,仅在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中,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和65.3%,其中八年级学生重度不良比例超过30%,这组数据令人      。近视成因分为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近视比例中国学生的上升了将近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等造成的。其中,家长      。据调查,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近视毫不在意,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防控学生近视,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扭转学生近视高发、低龄化趋势。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责无旁贷    当务之急

B.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难辞其咎    迫在眉睫

C.骇人听闻    胆战心惊    难辞其咎    迫在眉睫

D.危言耸听    胆战心惊    责无旁贷    当务之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将近50%。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主要原因是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等造成的。

B.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主要原因是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等。

C.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将近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等。

D.近视比例中国学生的上升了将近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主要是由于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等造成的。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因为他们心灵的窗户蒙了尘,或者被“关”上了。

B.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因为他们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

C.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D.如果心灵的窗户蒙了尘,甚至被“关”上了,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查看答案

根据情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揭示秦始皇用苛酷刑法奴役天下百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古讽今,借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直接劝谏统治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一句,回忆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所导致的惨痛失败,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洒酒祭月的无奈之感。

(5)在《阿房宫赋》中,用反问的方式表现秦统治者对搜刮来的六国珍宝不加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 枫叶落纷纷。

(注)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袁宏少时孤贫,时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月夜泛江,听到袁宏在吟咏自创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舟,谈论至天明,袁宏由此声名大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接着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江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B.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今古长存的明月,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

C.五、六句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尽管自己也像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像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以“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D.这首诗,写景疏朗有致,抒情直接坦白,用语自然清新,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

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导。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其祸至,燕太子丹之           患:担心

B.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C.使于秦,以重利                 窥: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             让:责备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希望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此来消除收留樊将军的借口。

B.太子丹礼贤下士,情系部属。为了国事,他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并和田光商量国事。听到田光死了,双腿跪行流涕。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认为杀死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轲可使也。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敌与友

老 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地,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怎么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

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的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的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与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了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后来李村村长的小儿子参军了,但一直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

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