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摘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B.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文化、自身、社会等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C.欧盟学生核心素养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D.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并能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B.材料二图示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了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并指出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

D.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方面有哪些不同。

 

1.D 2.B 3.①内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欧盟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②价值取向(目标或特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一涵盖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D项,“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可知,作者并没有明确地指出素养比能力更重要。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材料一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材料二更侧重阐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 C项,“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说法错误;文中说,“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可见素养最本质的特点是“素养能够从内层自然流露出来,表现出来”。 D项,应为四则材料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欧盟的研究,以及素养本质特点。 故选B。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材料一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通过材料一中专家所说,中国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通过材料三中内容,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在这一建议案中,欧盟学生的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不同。 依据材料二所说,中国“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而依据材料三所说,“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目标或特点)不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很多,而君子必须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等。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才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一词的,是程颢、程颐两人的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为理学大师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元明时 “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等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责任意识是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内涵。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敢于担当,奔走列国,虽饱受磨难亦不肯放弃。孟子救世心切,声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东晋祖逖为北伐中原,“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唐代韩愈雄心勃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到宋代,理学家们积极承担匡救天下的重任,如张载评价程颢“救世之志甚诚切”,范仲淹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言为无数后人景仰。

忧患意识、君子人格、奉献精神也是儒家担当观的重要内容。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最典型反映儒家忧患意识的,当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因为如履薄冰的心态,君子、士人才能成就担当的责任。儒家注重培养君子人格,强调道德节操,注重担当。孟子提出“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因儒家倡导君子人格,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一种文死谏、武死战的优良传统。而肩负担当使命,往往要付出,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就需要奉献精神。岳飞英勇抗金,但由于秦桧等陷害,最终屈死风波亭。至于因劝谏而遭惩罚的事例也俯拾即是,如宋代宋敏求等人,就因犯颜直谏被罢官。

总之,宋代以后,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儒家担当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

(节选自《谈儒家担当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担当观形成于先秦,此后贯穿各个朝代,但对现在没有什么影响。

B.“担当”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仅限于理学大师们使用,一般士人、大臣则都不使用。

C.宋代程朱理学的诞生,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士大夫因战乱带来的担当意识变弱的局面。

D.中国古代形成的文死谏、武死战的优良传统,正是封建士大夫强烈的责任意识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先秦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为儒家须有担当意识提供例证。

B.文章按时间顺序列举孔子、孟子等事例,论证责任意识是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内涵。

C.文章从付出生命代价和直言劝谏遭贬谪两方面论述了担当者所具有的的奉献精神。

D.文章先论述了儒家担当观的发展过程,然后论述了担当观的内涵,论证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程朱理学的产生和促进,担当精神就可能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B.儒家担当观注重国家和社会责任,因而对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C.担当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当今社会依然不能忽视担当精神的教育意义。

D.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就足以说明他具有了儒家所提倡的担当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过去我们采用信封信纸,现在我们使用微信微博;过去我们借助笔墨纸砚,现在我们操作鼠标键盘。从书香墨宝到手机电脑,从车马邮递到高铁飞机,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引起我们许多的联想和感慨。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明确文体;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请仿照所给例句,从所学课文中选取素材,拟写两句。

例句:苏东坡黄州贬谪泛舟赤壁      (要求:字数相同,结构相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奋六世余烈       杳不知其所也      斯用兵效也

B.一夫作难七庙隳   后人哀之不鉴之    蟹六跪二螯

C.洎牧谗诛         挟飞仙遨游        作《师说》贻之

D.其势弱秦         多周身之帛缕       非铦钩戟长铩也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隔离天日(遮蔽)      始祸焉(招致)             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惜)

B.六国丧(交互)      则胜负之(运数,命运)     名城,杀豪杰  (毁坏)

C.与秦相较(应当)    缦立远视(延伫,久立)       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灭亡)

D.摽掠其人(攻击掠夺)  追亡逐(向北逃跑)         蹑足行伍之间(代指军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