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望 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望

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释:吴融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在长安建有新居。蛱蝶,蝴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写景,通过对周围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着力突出一个“闲”字。

B.雨是点点滴滴,花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浓艳明丽。

C.诗歌以“狂飞”写蛱蝶爱芳草,以“稳睡”言鸳鸯的惬意,用词形象而贴切。

D.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山隐居之所,词句之中充满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

2.简要分析“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表达的思想情感。

 

1.B 2.(1)“东迁西去俱无计”表达了作者奔走求仕的酸楚与无所获得的失望与悲哀。(2)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山林,而又难以割舍仕途与理想的无可奈何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浓艳明丽”分析错误,四句纯用白描,没有“浓艳”表现。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诗歌尾联“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上句承上由离开旧隐到建立新居的联想而来,虽然只用了“东迁西去”四字,但写出了诗人多年来仕途奔走的辛苦酸楚,劳碌的结果只是“俱无成”。无数次的碰壁和失望,一事无成的悲哀,使他重新萌发了归隐之情,然而,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生计、仕途、理想等因素,对于一个沉沦潦倒而素有抱负的下层知识分子来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一古脑地抛掉。进退无计之际,望着暮色中纷纷归林的晚鸦,诗人不禁生出一股羡慕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①,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媪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俄转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

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武帝践祚,拜太傅,进爵为公,顷之,司隶李憙、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帝不许。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优诏不许,遣使申喻。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如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②勋,藩翼王室者也。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肃居正,甚嘉之。”

九年,冲又抗表致仕。明年薨。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谥曰成。

(节选自《晋书·郑冲传》)

(注)①搜:寻找。扬:选拔、举荐。侧:同“仄”。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②庸:古同“佣”,雇佣,任用。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B.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C.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D.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B.朕,我,我的。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C.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

D.秘器,指棺木。郑冲去世时,武帝为了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冲注重修养,作风朴素。任陈留太守时,他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不求美名,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私产,世人因此看重他。

B.郑冲洁身自好,受人尊重,做太保时,级别虽已和宰相相同,但他从来不参与世俗的事务;贾充、羊祜等人制定礼仪、法律制度,都是先求教于他。

C.郑冲是武帝的心腹之臣。在李憙、史光等人以疾病为由奏请免去郑冲等人的官职时,武帝依然对郑冲坚信不疑,并一次次地驳回他的辞职申请。

D.郑冲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通过赞美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任,回顾祖辈君臣的通力协作,进而夸赞了郑冲等人的勋劳,并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2)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 爷

幽兰

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分地分牛那年,儿子只说了声想去做点生意,八爷当天与儿子分了家,儿哭人劝都没用。近几年儿子弃农办厂当了厂长,成了乡官县爷也敬的财神,八爷仍是死守黄土倔着过。

这天儿子坐着小车回来看爹,车停在门口人刚下来,八爷出来了。

“爹!”

“这年头啥爹不爹!走!转嘎去!”

八爷一反常态,带笑不笑地拍了拍儿子的肩。于是,八爷前头走,儿子后面跟,一路到了南山坡地。八爷在地头坐下了,儿子也只好坐下,八爷看他,儿看爹。

这地是儿子的责任田,多年没种,长了一地毛草。

“厂长……”

“爹!”

“哪里哪里!今个你是厂长,我是农民,咱心平气和说些话,有啥不好!”

“爹……”

“厂长!这是你的地。”

“爹!我忙……”

“噢,你是厂长,我忘咧……。这些年,你办厂挣了多少钱?”

“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不说,存了二百万。爹,我不想让你再种地咧……”

“先不说先不说,叫我算嘎子,二百万,一季粮食卖五百,一年两季,一千,你帮我算嘎子,二百万有多少个一千?”

“有……两千个。”

“就是说,你厂长几年光景顶我老汉种两千年的地。我今个才明白,当初错怪你了。”

“就是嘛!爹!”

“听说有钱就能买粮食?听说不管干啥的人都还是要吃粮食?”

“这还用问!有钱啥都能买!”

“你一月买粮花多少钱?”

“沾粮的都算?”

“沾地的都算!酒、烟,点心……”

“至少两千元吧!”

“就是说,要有二十四个种地的人不吃不喝才能养活一个挣钱的人!”

“爹……”

“算透才心明。我再问你,这钱是咋来的?”

“政策允许,合法合理,挣的!”

“这我知道。我是问钱这东西是咋来的!”

“货币……唉,这我跟你说不清,反正是造钱机器造出来的。”

“能挣多少就造多少?”

“不是。”

“那就是钱能生儿子,越生越多?”

“也不是!”

“那就是固定有数,一伙人抢来抢去,抢到手的就有吃有喝啥都有?怪不得挣钱的人越来越多,种地的越来越少!”

“爹!这是现实!”

“要是都去抢钱,没一个人种地,这抢到手的钱还能买啥?”

“这……”

“我老是在想,钱越来越多,能人越来越多,这黄土地咋还是老样子?这麦穗还是一株秆跳出来一个,咋不能长出十个百个千个?世人万变,咋就不变成不吃粮食的人?比如吃这茅草,吃风屙沫,喝凉水拉稀?”

“爹!”

“不说了。你今个回来做啥?”

“一来看爹,二来想和爹商量一下,我这片地和爹那片地要起厂子,乡里已经批了……”

“那我做啥?”

“你啥都不用做,我是你儿子!”

“好。我去问问先人。”

八爷笑吟吟走到先人的坟前,跪下来磕了几个头,说了几句话,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录音机放在坟头上,然后站起来,一头撞向墓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头就写“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不但交代了主人公突出的性格特点,还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我今个才明白,当初错怪你了”这句话表明八爷认识到当初与儿子分家不对,但从小说后文看,八爷并不完全认同儿子的做法。

C.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语言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口语特色,所描写景物则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特征。

D.整篇小说以对话描写为主,在相对简单的情节中通过对话将父子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2.小说中的儿子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塑造儿子的形象有何作用?

3.对八爷撞向先人的墓碑这一结尾你如何理解?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 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 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拼搏、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 18 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肩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文化对“成人”十分关注,不仅理论上有所阐发,而且古代的“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B.《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各地举办成人仪式活动。

C.成人礼的宣誓词能够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奉献意识。

D.从“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感情变化情况看,“孝敬父母、报效社会”等五个方面的比例都有明显提升。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圣孔子认为“成人”应该见到财利不忘道义,面对危难勇敢担当,能够在困顿之中坚守人生志向。

B.“成人节”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

C.“成人礼”不仅需要仪式,也对学生成长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在成人之后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D.“成人礼”不应该只是学校单方面举办的活动,也应该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3.中英两国当代的“成人礼”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育精神的根基在于从中华大地古老生存方式里诞生的东方哲学。生命何来?对生命的思考从未间断,特别强调人之生命在宇宙间的尊贵地位,并且深刻指出如此尊贵特别需要修养和培育。

中华美育将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落实到个体生命的锤炼和升华过程,将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结合起来,在美育中丰富和提升生命的哲学内涵。中华美育的修身目标,符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心理推导,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行为推演,不仅包含对个体生命体认和修养的明确表述,更是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行的文化力量。

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只有富于“善”的意味,美才有更高价值。孔子在齐国观看《韶》之后,对乐舞大加赞赏,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又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美善合一,才是和谐之美、中和之美、温润雅致之美、形神兼备之美。长期以来,在中华美育符号体系中,真、善、美相统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善之华,真、善与美相合相生。尽善尽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来支持。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无疑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命题。它尤其要求我们直面当下社会现状与新机遇新挑战,遵循美育特点,厘清美育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在实践领域开拓美育新天地。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这两种论调看似相反,实则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不同表现。美育无用论,是有些人认为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考核体系中,不需要给予足够重视。这种论调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时代新人不可能在一个只讲物质利益的大环境下获得健康全面成长,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精神缺失的人,不可能登高行远。美育实利论,则是紧盯着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将美育工具化。美育之“用”是大用,于个人来说,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于社会来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两方面目标一致,高度统一。

时代在发展进步,身处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随着5G技术取得实质进展,网络远程教育将为美育普及和提高提供便利条件。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大力开展美育工作,是一项意义非凡、值得全情投入的事业。在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中,美育大有可为!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02月22日20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美育精神,强调人的尊贵地位,将修养与培育视为通往尊贵的重要途径。

B.中华美育精神,诞生于东方哲学,因此,从本质上看美育是哲学教育的过程。

C.中华美育精神,以修身、齐家为目标,将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视为自驱力。

D.中华美育精神,不讲究形式美,而是将“善”置于首位,有了“善”才有“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述中华美育精神的特性,而后针对美育教育的现实提出了对美育的相关看法。

B.文章引述孔子对《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的评价,阐述了美善合一的美育观念。

C.文章摆出美育无用论、美育实利论两种论调,并在揭示其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具体分析。

D.文章结尾站在培育时代新人战略的角度,强调发扬传统美育精神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体生命的锤炼与升华、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的结合等,是修身的重要途径。

B.美育教育里个体生命的发展与提升、民族复兴大任的体认与担当,是高度统一的关系。

C.如果能够遵循美育特点、厘清美育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就能实现新时期美育教育的目标。

D.互联网、远程教育、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美育教育的创新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母亲领着五岁的儿子上了公共汽车,母亲谢绝了为儿子让座的人:“让他站着吧,他已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

母亲的话,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