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解析】 1.此题考核学生对炼字的掌握能力。题目中指出了要赏析的字,相当于指出了“句中眼”,降低了难度。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步骤是: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例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指出该字在表达情感、主旨中所起的作用。“对”字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有“抵挡”的意思,诗中“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从而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三四两句的大意为“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这里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阶前长满了青苔说明少有人来往,可见其孤寂;“寥落”一词,写出了雨夜凄冷清寒的氛围,再加上冷清的月色,营造出了一种冷寂、凄清的氛围。而“愁”字不仅在写环境的凄清,也蕴含诗人心中之愁苦,故得出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大海。

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游动的雾气。

C.千里者,三月聚粮                适:适应。

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为之舟      芥:小草。

2.下列对各句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译:到迷茫的郊野去,一日内可以往返,肚子果然还饱。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C.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译: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D.之二虫又何知!

译:这两个小虫懂得什么!

3.对于《逍遥游(节选)》一文,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逍遥游(节选)》是《庄子》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最能体现庄子文章的特色。

B.“逍遥”是怡然自得,不为世间万物所束缚的意思。作者列举大至鹏鸟,小到蜩与学鸠,是为阐明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无所恃(不依赖于外在条件)而自由的。

C.《逍遥游(节选)》一文想象丰富,比喻灵活,文笔舒卷自如, 令人叹服。

D.《逍遥游(节选)》的主旨在于说明人应当抛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

4.翻译句子。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 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 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 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 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 建筑中大行其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向8位共和国的功臣颁发了“共和国勋章”。他们是: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的于敏、争取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的申纪兰、月球探测一期总设计师孙家栋、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的李延年、战斗英雄张富清、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黄旭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他们是国之脊梁,国之信仰。他们是真的英雄。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特定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完“功臣”表彰大会,给其中的一位“功臣”写一封信。

②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完“功臣”表彰大会,当晚写一篇关于此次参会的日记。

③以学校文学社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位“功臣”,写一篇人物专访。

④学校举办“功臣”事迹学习大会,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发言,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发之际,我们发现,茅盾不仅以其多种文学实践和独特审美理念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大师,更为文学发展提供审美资源和创作范式。以茅盾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家大奖。它以一种内在的、潜移默化的、不断累积的精神追求,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着中国人的审美文化生活。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网络通信,不论手机还是笔记本电脑,①____。作为与移动终端进行信号传递的通信基站,它是整个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通信基站会产生一定量的辐射,不过,辐射根据其产生的能量高低②____。电离辐射对人的危害大,会使人产生癌变,比较典型的核辐射就属于电离辐射;而非电离辐射则对人体无害,诸如手机、电脑、Wi-Fi都是非电离辐射,当然通信基站也属于非电离辐射,而且我国对基站电磁辐射管理有着严格要求,所以③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