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用心躁也。(...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_____, 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杜甫《登高》)

(4)____,不知东西。(杜牧《阿房宫赋》。

(5)沙鸥翔集,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6)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 (辛弃疾《破阵子》。

(7)兴于《诗》,立于礼,____. (《论语・泰伯》

(8)宜未雨而绸缪,_____. (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清荣峻茂 渚清沙白鸟飞回 高低冥迷 锦鳞游泳 五十弦翻塞外声 成于乐 毋临渴而掘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识记、理解和正确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分为: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两种,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的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侧重于考查学生在语境中对语句熟练灵活运用的能力,兼顾了理解和记忆的检测。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需要学生平时反复诵读,达到烂熟于心的效果。书写时,一定要写正确,多从汉字的构造特点,即以形声字为主的特点入手,从字的偏旁部首的入手去理解、去区分。本题属于识记性默写。写错或写漏或添加字均不得分。本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1) “蛇鳝” 的书写,一个“虫”旁,一个“鱼”旁 。 (2) “清荣峻茂”是“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的意思,写出了夏季自然景观的特点。 (3)注意“渚”的写法,是“水” 旁,指水中的小块陆地(4) 要理解“冥迷”的意思, 是阴暗迷茫的样子。 (5) 注意“锦鳞”的书写,是“美丽的鱼儿” 的意思。 (6) “五十弦翻”和前面的“八百里分”是对仗的。 (7)“成”与“兴、立” 相呼应,都是动词; 而“诗”、“礼”、“乐”是儒家经典。 (8)注意“毋”的书写,意思是“不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北方的河

张承志

那浑黄的河水在高原阳光的眼晒下,反射着强烈的光。天空又蓝又远,清澄如洗。他觉得神清气爽,觉得这大自然既单纯又和谐。他哼了声民歌,心里觉得很舒服。解放牌大卡车载着他好像在沟壑梁峁的波峰浪谷里疾飞前游。

他看见车厢左前角站着一个女的。卡车歪歪地间过一道坎,满车人被得东倒西至,但那女的还是僵直地站着,一动不动。这是个和我差不多的、老插队出身的北京姑他愉快地吹了声口哨,把手翻转过来握紧车厢板,重新面对着荒芜的黄土高原。

他在写毕业论文的那段时间里,不仅真真切切的触到了科学的冰凉而坚实的质地,而且有些天他几乎被这种不可一世的、规律强大的领域速住了。后来他曾经拐弯抹角地找过起嘛一打教授和副教校,打探各种专业的底细。再后来有一次颜林的老乡出差来新疆,到他们学校看他,他问道:“一个有四年制汉语专业本科生基、一门半外语、六年插队新的历史,具有一定热情和千劲,身体条件良好的三十多岁老青年一一究竟选择什么职业景好?”渡老头每裁铁地回谷:“地理。毫无疑问,只有地理。”

没想到这些话当了真:还有三个月,也许是两个月,他就要走上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考试的考场。他在毕业前那阵乱哄哄的日子里究了一大堆地理系的讲义。现在,天空睛期湛蓝,风儿正吹满篷帆,他朝着亲自选定的那个目标启碇开航了。

卡车正慢慢地停住,他吃惊地朝车外一望:青羊坪炫目的阳光直射着这个河岸台地上的小镇。他完全回忆不起当年这里有些什么建筑和景物。那时我急得心大上,连自己被大卡车拉到了哪里全都不知道。他感慨地走在一条土巷子里,默默地想着。街巷上小饭棚、小客店鳞次栉比。他和车上遇到的一个后生买了些饼。那饼炸得又黄又脆,他香甜地边走边吃,和那后生交谈着。快开车了,他俩相帮着爬上车。我们已经成了朋友啦,他心里感到非常清爽当卡车在山嘴上头換了档,发出一种均匀的吼声时,他的眼睛亮了:他认出了这个地方。真是这里,他默念着,真是这条路。瞧,这些山沟和老黄土帽。他朝笑自己说,你现在是强忍着激动。你从新疆大学校门到火车站,曾经给同学吹了一路,吹你对这条河的向往。

“喂,喂!”他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喚着他。他转过身来。原来是她,地一直背着车厢站着,“喂,你是去河底村么?”他觉得地満口典型的北京知识青年腔。

她告诉他是某小报的摄影记者;他也介绍说,他是新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他又转身抓住厢板。就是这条路,可是现在看着却这么陌生。那时你オ二十岁,衬衣口里只有不足十块钱。他突然听见那姑娘尖叫起来:“快看!黄河!”他浑身一震,忙转过头来。解放车正登上山顶。“黑,黄河,黄河。”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而来。这个记忆他可没有遗忘。这个记忆他珍存了十几年。他一直字午记着,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的王国。“我一定要考上!”他低声地发誓说。

“喂!你是要考研究生吗?”他听见那姑娘对着他的耳朵喊。“我一定能考得上!”他吼叫着,他有些发怒,但又满心痛快。我当然会考上的,我已经做了准备,读完了地理系的自然地理义。大学四年我一直选修历史系的考古讲座。我有一门半外语,我还有语音学、方言调查和全部汉语专业的训练。

“喂!研究生!你看这黄河!”她喊他说,“我说,这黄河里没有浪头。不是水,不是浪,是大块一大块凝着的、古朴的流体。你说我讲得对吗?”她问道。

“我觉得这黄河像是我的父亲!”他突然低声说道。他的噪音浊重沙哑,而且在颤料,“父亲。”他说。

“我多少年一直有个愿望,就是长成一个男子汉。”他觉得自己的牙齿剧烈地格格响着。

哦,真是父亲,他在粗糙又温暖地安慰着我呢。黄河是你的父亲,他在暗暗地保护着他的小儿子他抬起头来。黄河正在他的全部视野中急驶而下,满河映着红色。他听见这神奇的火河正在向他呼唤。

(选自《北方的河》,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浑黄的河水、清澄如洗的天空、单纯和谐的自然都村托出主人公愉悦的心情

B.小说以主人公的行程为序,穿插主人公的多种心理,更好地写出了景物变化和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C.他、你、我等多种人称的不断交错使用,暗示了场景的转换,更暗示了主人公处于青春时期的错觉。

D.主人公眼里的黄河融合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生等,成了奔腾不息的民族文化和人格力量的象征。

2.“我多少年一直有个愿望,就是长成一个男子汉。”请结合作品分析“我”这个男子汉的特征。

3.小说中过去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越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根据这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年的自由体新诗,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一韵律。

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诗必须有韵,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東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他在给曾聚仁的信中说:“必谓依韵成章,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旗歌小曲,亦无无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寻束缚耶?”

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从它发展至今的百年历程反思来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得以流传。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深、未能熟谙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会不会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去到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来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的散文。

应当说,新诗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历程,但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历史上,每种新的诗体出现,由《诗经》到《乐府》再到格律诗、词、曲,每一次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对。他说:“诗要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鲁迅的话在五四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时是正确的;今天,在推进新诗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适合于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总之一句话,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至于这形式、这韵律如何铸造,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索、锻铸与完善。

(选自邓加荣《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和外国的诗歌都一样,流传得越是久远的诗歌越具有韵律严谨的特点,因为韵律严谨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

B.放弃了诗歌的韵律这个基本要素,导致了我国近百年来的自由体新诗缺少传涌的耐力,不能流传下好的作品。

C.新诗也要有韵律,章太炎先生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时,就反对那种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好诗的说法。

D.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要讲求的律,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才流传得久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具有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他们推出的新诗,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B.“不拘格律,不狗平仄,不拘长短”是倡导新诗的先驱慎思不足得出的认识,这样他们在打破千百年的格律诗的束缚之时,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C.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初见外国诗歌,有可能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就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诗体。

D.鲁迅认为诗歌要有形式,要讲格式,但不必讲究用韵律的观点,在当时有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的积极作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章太炎认为“樵歌小曲”不是没有韵律,只是这些民间小调无须刻意讲求韵律,无须“自寻束缚”,韵律已是触口而出。

B.虽然已经历经百年,但新诗至今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这表明新诗这种文学形式缺乏强劲的发展潜力。

C.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体诗歌的错误理解,或是因为未能谙熟外语中的语音规律,或是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

D.中国诗歌的韵律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从《诗经》到元曲,中国诗歌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才得以流传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B.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C.“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舰员。

D.如何吸收西方绘画中的营养,使中国画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精神,是中国画今后发展中需要解决和探索的问题。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好好的一个连长他不去当,却自愿到一个负债百万的工厂当厂长,且还乐此不疲,大家都觉得有点不可理喻

②投入生产的无人驾驶汽车已陆续被应用,而AI技术的发展更是推波助澜,让无人驾驶汽车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③这次的作文材料选取了当下的一个社会热点,他有感而发,立刻奋笔疾书,文不加点,片刻间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

④以分发给每人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对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该公司的这种做法也只能是扬汤止沸,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帮助的。

⑤这些到西藏支教的大学生受到了当地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接待,当地教育部门对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关照更是无所不至

⑥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过后,百花凋零。我走在田野上,顿觉春意阑珊,心中莫名的有些感伤,春天就将这样走了吗?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查看答案

下面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炼字     蛰伏    别出新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B.针贬     契约    真知灼见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C.疏浚     毗邻    一筹莫展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烹饪     阈值    幅员辽阔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