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公①神道碑铭 全祖望 世祖②章皇帝之下江南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公①神道碑铭

全祖望

世祖②章皇帝之下江南也,浙东拒命,虽一岁遽定,而山海之间,告警者尚累年。

乙未,成功③贻书于公,谋大举。江督郎廷佐以书招公,公峻词拒之。明年五月,成功会公于天台,悉师以行,游军至于鄞之东鄙。师崇沙。公曰:“崇沙,江海之门户也,有悬洲可守,不若先定之,以为老营,倘有疏虞,进退可依也。”不听,而公请以所部为前军,向瓜洲。时大兵于金、焦间以铁锁横江,所谓滚江龙者也。谭家洲岸皆西洋大炮雷钧,而公孤军出入其间。成功遗水师捉督罗蕴章以所部助公,又令善泅水者断滚江龙,相约滚江龙既断,则公即进踞上流,夺其木城,以夹击之.滚江龙虽断,然舟多应地而没,不得前。公登舵楼焚香祝天,飞火夹船而堕,遂以十七舟竞渡。明日,成功始至。城中出战不利,提督管效忠走,攻城克之。议师所向,成功欲直趋江宁,公请先取镇江,成功恐江宁之来援也。公曰:“吾但以偏师水道薄观音门,彼将自守不暇,何援之为?”六月二十七日,成功来告镇江之捷,公兼程昼夜进,次日抵观音门,而致书成功,请以步卒陆行赴白下。时,江督郎廷佐惧甚,不意成功卒以水道来,大兵之征黔者凯旋,闻信倍道而至,请同守城,于是严备已具。七月初四日,成功水师方至。次日,公所遗别将以芜湖降书至,成功谓芜湖为江楚所往来之道,请公往扼之。公颇以成功年少勇为忧,欲留军中,与之共下江宁而后发,辞之不得,乃至芜湖。

初,公贻成功书,以师老易生他变,宜遗诸将,分取句容、丹阳诸城邑。成功以累捷,又闻江北如破竹,谓城可旦夕下,但命八十三营牵连立屯。前锋将余新锐而轻,士卒樵苏四出,营垒一空。(梁)化凤谍知之,以轻骑袭破前屯,擒新以去,成功仓卒移帐。质明,军灶未就,大兵倾城而出,诸营瓦解。成功之良将甘辉亦以马踬被禽,死之。军遂大溃。

公之闻信也,以为虽败,未必遽登舟,虽登舟,未必遽扬帆,虽扬帆,亦必入镇江,以图再举,故弹压列城,秘不使诸将知。而更贻成功书,以为胜负兵家之常,乞益百艘以相助。不知成功并撤镇江之师,竟入海。

(据四部丛刊本《鲒埼亭集》,有刪改)

[注]①张公:张煌言,抗清英雄。②世祖:指清世祖顺治皇帝。③成功: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浙东拒命                  拒命:抗命

B.崇沙                  次:驻扎

C.闻信倍道而至              倍道:背道

D.公颇以成功年少勇为忧    恃:倚仗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廷江督郎廷佐曾经修书试图招降张煌言,遭到了张煌言的严词拒绝。

B.在镇江江面的横江铁索和西洋炮台成为了张煌言攻取瓜州的最大障碍。

C.郑成功在张煌言的建议下,沿江逆流而上,打下了镇江、南京、芜湖。

D.兵败后,张煌言认为郑成功会退守镇江,不料郑成功直接退回了海上。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但以偏师水道薄观音门,彼将自守不暇,何援之为?

(2)(梁)化凤谍知之,以轻骑袭破前屯,擒新以去,成功仓卒移帐。

4.根据全文,请简要概括郑成功最终兵败的原因。

 

1.C 2.C 3.(1)我只要带领边路军队从水路进逼观音门,对方的将领守卫自己尚且没有空闲,怎么援助他们?(2)梁化凤打探知道了这个消息,率领轻骑兵突击攻破前方营垒,活捉了余新而去,郑成功仓促转移军队。 4.①缺乏谋略;②刚愎自用;③轻敌松懈、麻痹大意;④意志薄弱;⑤年少恃勇;⑥瞻前顾后,贻误战机。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C项,“闻信倍道而至”的意思为:闻信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其中“倍道”译为“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郑成功在张煌言的建议下,沿江逆流而上,打下了镇江、南京、芜湖”错。根据原文,张煌言和郑成功商定由郑军攻略镇江,煌言则直捣南京。可惜,镇江方面战斗失利,郑部大将阮甲阵亡,舰队撤出长江。煌言在战略上既处于不利地位,只得放弃攻城,撤回舟山。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但”,只要;“以偏师”,带领边路军队;“水道”,水路;“薄”,逼近;“自守不暇”,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守自不暇”,守卫自己尚且没有空闲;“何援之为”,固定句式,何……为?怎么……呢?之,代词,他们。第二句关键点:“谍”,打探;“之”,代词,这个消息;“以”,率领;“屯”,营垒;“卒”通“促”;“帐”,军队;移帐,转移军队。 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主要语境,划定范围进行总结概括。 结合原文“成功贻书于公,谋大举……不听,而公请以所部为前军,向瓜洲”可以看出郑成功的“缺乏谋略”;原文“时,江督郎廷佐惧甚,不意成功卒以水道来”可以看出他“刚愎自用”;原文“成功以累捷,又闻江北如破竹,谓城可旦夕下,但命八十三营牵连立屯。前锋将余新锐而轻,士卒樵苏四出,营垒一空。(梁)化凤谍知之,以轻骑袭破前屯,擒新以去,成功仓卒移帐。质明,军灶未就,大兵倾城而出,诸营瓦解”可以看出他“轻敌松懈、麻痹大意”;原文“不知成功并撤镇江之师,竟入海”可看出他“意志薄弱”;原文“公颇以成功年少恃勇为忧,欲留军中,与之共下江宁而后发,辞之不得,乃至芜湖”从侧面表现了他“年少恃勇”;原文“议师所向,成功欲直趋江宁,公请先取镇江,成功恐江宁之来援也”可以看出他“瞻前顾后,贻误战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面一则寓言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我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想想很有道理,于是专心寻刺,结果驴子-脚踢伤了它逃走了。狼叹口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何苦充治病的医生呢!"

A.对做好事而不得好报现象的批评。 B.学会宽容,给人弃恶从善的机会。

C.同情对手,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 D.讽刺以善为幌子去干坏事的行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与先秦诸子学说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②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③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A.①道家 ②法家 ③墨家 ④儒家

B.①道家 ②墨家 ③法家 ④儒家

C.①墨家 ②儒家 ③道家 ④法家

D.①墨家 ②道家 ③儒家 ④法家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①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②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③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④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⑤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⑥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④③⑤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④②⑥⑤③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冯其庸    、艰难跋涉的身影时刻    在人们心间。 他晚年秉持玄奘法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十赴西域,    玄奘取经东归之路, 这是震撼了学术文化界的一件盛事。

A.栉风沐雨  缭绕  考察 B.披星戴月  萦绕   考证

C.栉风沐雨  萦绕  考察 D.披星戴月  缭绕   考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七十年的波澜壮阔,七十年的风雨兼程,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回顾历史,无数优秀青年学生重道义、勇担当,立鸿鹄之志,做时代先锋,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向而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助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忆往昔,思未来,作为新时代建设“接力者”的青年学生,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献礼祖国70华诞”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