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青天”到“神探'
张璇
“公案小说”是源于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在明万历年间正式形成并盛行于明清两代的一种中国古典文学形式。《大唐狄公案》是荷兰外交官、汉学家高罗佩模仿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形式,以狄仁杰为主角的一系列作品。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在中国公案小说的“壳”中蕴含着西方侦探小说的“核”,让狄仁杰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中平反冤案的“青天”演变成明察秋毫的“神探”,将中国古代公案小说成功转型为西方现代侦探小说。
《龙图公案》,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共一百篇,每篇讲述一个故事,以包拯这一中心人物贯穿全篇,主旨是歌颂包公断案的神奇与公正,大部分故事都是由后人根据民间传说或虚构创作的。作为中国第一部公案小说专集,《龙图公案》对后世公案有深远影响,清代就有人模仿它的形式。创作出了《狄公案》等一系列“公案小说"。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中,也有一些案件或关键情节是根据《龙图公案》中的一些故事进行的再创作,其中的代表是《扯画轴》。
《扯画轴》讲述某知府倪守谦去世后,长子和幼子争夺遗产的故事。由于长子倪善继和幼子倪善述年龄悬殊,为了避免倪善继抢夺幼弟分得的遗产,倪守谦在遗嘱中将家产全数留于长子,只留给小妾幼子一间日屋和一卷画轴。并吩咐他们,若以后长子不善待幼弟,“可待廉明官司,将此画轴去告之”。倪守谦去世后,倪善继果然霸占了全部家产,全然不顾弟弟。于是倪善述母子手持画轴,请求包拯为他们主持公道。包拯通过仔细分析画轴图案里的信息,推测出倪守谦的真实用意,扯开画轴找出了真正的遗嘱,还倪家幼子一个公道。当倪善述要按照遗言给予包拯一千两黄金作为酬谢时,包拯却婉言谢绝。
《扯画轴》这个故事赞颂了包拯的公正清廉,情节较为曲折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然而,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显得过于简单。高罗佩则以这个故事为内核,将这个仅仅一千五百多字的故事扩展为长达十三万多字的小说《迷宫案》。
在《迷宫案》中,高罗佩直接引用了《扯画轴》中倪家兄弟争夺遗产的故事。《扯画轴》对包拯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的是包拯的“世事洞明”。包拯是基于人情的猜测找到了倪守谦真正的遗嘱:而在《迷宫案》中狄仁杰是通过画轴上的痕迹,分析出里面的遗嘱被人调换过,并根据画面上的隐藏信息,推理出真正遣嘱藏在他生前所造的迷宫内。
《扯画轴》中倪家兄弟争夺家产的故事属于民事案件,高罗佩在《迷宫案》中则将其改造成刑事案件,狄仁杰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秉公执法”,还需要“查明真相”。然而,仅是偷换遗嘱的案件,对于侦探小说而言还是过于简单,因此,《迷宫案》中倪守谦生前将另一份遣嘱藏于自己打造的迷宫里,并在画卷中留下暗示信息。狄仁杰对迷宫的破解则沿用了西方侦探小说中常见的“密室推理”元素,从这一点来看,《迷宫案》亦是齐聚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和西方现代侦探小说精髓之产物。
高罗佩参考长篇章回体公案小说中官员同时忙于勘查多个案件的模式,在“遗产争夺”案之外,又增加了“丁虎国被害案”和“白兰失踪案”。三起案件看似独立,但彼此之间却有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关联,三起案件的侦破交替进行,并行不紊,破案经过一环套一环,极大地丰富了《迷宫案》这部小说的内容。相比“一作一案”的大部分西方侦探小说,《迷宫案》在案件数和内涵方面也更胜一筹。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案小说,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由唐传奇和宋元话本公案类演义而成,盛行于明清。
B.《龙图公案》是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公案小说集,包拯作为这些小说的核心人物贯穿全篇。
C.《迷宫案》中,倪守谦在画轴里的遗嘱被他的长子调换过,但真正的遗嘱其实并不在画轴里。
D.《迷宫案》中,狄仁杰使用类似西方“密室推理”的方法,破解了倪守谦遗留在画卷上的谜题。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唐狄公案》的案件故事取材于公案小说,融合了西方侦探小说中的逻辑推理,将中国古代公案小说成功转化成了西方现代侦探小说。
B.<扯画轴》这个公案故事对包拯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妥善处理倪家财产纠纷的公正和拒绝接受酬谢的清廉。
C.《龙图公案》里的包拯断案往往是基于人情的推断,而不是依靠严密的推理,这使得《龙图公案》不如《大唐狄公案》具有可读性。
D.《迷宫案》作为一部侦探小说,由于使用了中国传统章回公案小说的“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对大部分西方侦探小说的超越。
3.高罗佩在《迷宫案》的写作中,对《扯画轴》的故事作了哪几方面的重塑?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接 会 啊
田 夫
正月初八职工都上班了,但农民却都闲着,农民的年还远远没有过完。这不,鞭炮声刚消停点,锣鼓声又响起来。太阳还没冒红,邻村二组就有动静。老秦就把刚点着的烟掐灭,说:“快放桌子吧。”好在,老婆已把饭做中。平常老婆都不会晚起,何况今天。
吃饭时,锣鼓声似乎更急了。老婆往嘴里扒拉饭就有点匆忙。往实了说,老秦也没往日那么淡定。但他还是反过来劝说老婆:“甭那么忙,秧歌队得过一会儿进村。他们敲锣打鼓是往一块儿聚人呢,还得化妆,绑高跷腿子……”老婆停下嘴,说:“你忘记前年了?”
前年,也是正月初入。是五组的会先进的村。头-天晚上老秦在别人家打麻将,你说一点刺激不带那是骗人。不过真不大。这晚老秦还是赢了点。谁赢了都会高兴,老秦回到家这高兴劲……这一天,两口子睡过了头,被五组的秧歌队堵了被窝子!
那天,本来是沉脸人的老秦笑得比哭还难看。也难怪,现在的秧歌队都用汽车拉着,航空兵似的,自天而降。
“要是不从咱家开始就好了。”
“那怎么可能?”老秦说。
历年都这样,不管哪个组秧歌队进村,都先给村中的老秦拜年。然后再去村东头,按街巷一家家打场。当然得是事先接了喜帖的。接喜帖的家要准备茶水、烟、糖和赏钱。老秦当然更不能例外,不仅准备那些东西,他的赏钱还要比别人多。当然,秧歌队先来给他拜年,跟赏钱多少没关系。
就冲这开年“头一个”,就显出了我老秦的与众不同,我老秦该这祥。他们应该这样待我老秦。
老秦这祥想,乡亲们更这祥想。假若不这样想,假若不是老秦,换了别人:秧歌队先进村中给某个人打场,然后再去村头挨家轮,不给骂出来才怪!
老泰还有更自豪的呢。去年,一下两个组的秩歌队同时进村就进他的院子:哈,别说舞龙,人都盛不下。一向沉稳老辣的老秦都有点乱方寸,给他拜年的人太多啦。七嘴八舌头的,他都听不清他们都说些啥拜年话。后来一声哨响,锣鼓声停,秧歌队的人后闪围起圆场,场中间只剩了穿着小红袄、叼着口哨的会首熊二爷:只见熊二爷抬起左手一把抹去胡子上的鼻涕,右手举起小彩旗;随着唢呐响起,熊二爷亮开嗓门唱:
锣鼓响、鞭炮鸣
秦府挂着红灯笼
红灯笼、红对联、红挂钱
秦员外[注]的日子好红火
二组秧歌队来拜年……
秧歌队走出好远了,院里只剩下他和老婆。看着满地的爆竹屑,老秦耳边还回响着熊二爷的声音。老婆说:“这个老熊头到谁家也是这句话,只是把姓改了。”老秦说:“这个你不懂,秧歌是老辈子留下来的,跟着留下来的还有那些老称呼,这叫文化。”其实老秦很得意“员外”这个称呼,他觉得用在他身上是最恰当的。至于别人,那都是虚的。
匆匆吃罢早饭,两口子把过年脱了的新衣再穿上,然后忙活起来。老婆把一只擦得铮亮的高腿桌子搬到房檐下,然后往桌子上放茶壶、茶杯、糖果盘……老秦却挥起大扫帚扫本来很干净的院子。看他扬场似的,老婆赶紧喊他:“你轻点,别尽顾你自个!”老秦干脆就不扫了,开始到仓房拿鞭炮。
鞭炮是必须到院外放的。等秧歌队快到时一齐点燃。老秦出来了,院外已经像往年那样等了许多人。这些人都是来老秦家看秧歌表演的,因为秧歌队会先来老秦家。当然老秦有啥需要帮忙的吩咐一下就是。比方放鞭炮,只要老秦一声令下,那七八个捻就被一齐点燃了,因为这些人的嘴里都叼着烟。
人们帮老秦把一万头的鞭挂到树枝上时,锣鼓声也近了。
于是人们说:“快了,快了!”有的人都把烟火对准了炮捻。老秦却赶紧招呼他们:“先别乱来。”
老秦觉得锣鼓声有点不对劲:看样子秧歌队今年不是“空降”我家门口,是村头了。这也好,扭着进村,来到我家,也让村民少些难堪——嗯?不对呢,听声音不像是直奔我家的样子!村头一家鞭炮响了,夹带着冲天的礼炮,秧歌队从那里开始的。
快傍晌时,秧歌队才轮到老秦家,先是秧歌进院,接着高跷进院,最后是龙进院。龙在老秦的院里耍的时间最长,而且舞得最精彩。一声哨响,锣鼓声停,秧歌队的人后闪围起圆场,场中间只剩了穿着小红袄、叼着口哨的会首熊二爷;只见熊二爷抬起左手一把抹去胡子上的鼻涕,右手举起小彩旗;随着唢呐响起,熊二爷亮开嗓门唱:
锣鼓响、鞭炮呜
秦府挂着红灯笼
红灯笼、红对联、红挂钱
村主任的日子好红火
二组秧歌队来拜年.....
老秦老婆扒着老秦的耳朵说:“这老熊头到底是把词改了。”
老秦刚要说啥,锣鼓声骤然响起,而且越来越大,老秦竟感觉像洪流涌动!
(选自《十月》1984 年第6期,有删改)
[注]员外:古时指正员以外的官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前两年接会的情景,使叙事紧凑、凝练,同时也为今年接会发生的变化做了铺垫,增强了小说表达上的张力。
B.老熊头称老秦为“员外”,老秦妻子对此表示质疑,但老秦并不反对这个称呼,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C.今年接会前,匆匆吃罢早饭的老秦“挥起大扫帚扫本来很干净的院子”,说明他认为今年秧歌队依然会第一个到他家来拜年。
D.小说两次对熊二爷“穿着小红袄”“举起小彩旗“抹鼻涕”等着装、动作等的描写, 意在以他的不变来反衬他思想上的变化。
2.根据全文简要概括“秧歌队”发生的变化。
3.请探究小说结尾“锣鼓声”的意蕴。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 (《荀子.劝学》)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闻道有先后,____,如是而己。(韩愈《师说》)
(5)银瓶乍破水浆进,____。 (白居易《琵琶行》)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 (范仲淹 《岳阳楼记》)
(7)____,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8)鉴前世之兴衰,____。(司马光《资治通鉴》)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
宋·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①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注]鼓缶:战国时庄周之妻死,庄周鼓缶而歌。
1.请结合词的上阕分析作者忧愁的原因。
2.作者是怎样表达愁苦寂寞的?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公①神道碑铭
全祖望
世祖②章皇帝之下江南也,浙东拒命,虽一岁遽定,而山海之间,告警者尚累年。
乙未,成功③贻书于公,谋大举。江督郎廷佐以书招公,公峻词拒之。明年五月,成功会公于天台,悉师以行,游军至于鄞之东鄙。师次崇沙。公曰:“崇沙,江海之门户也,有悬洲可守,不若先定之,以为老营,倘有疏虞,进退可依也。”不听,而公请以所部为前军,向瓜洲。时大兵于金、焦间以铁锁横江,所谓滚江龙者也。谭家洲岸皆西洋大炮雷钧,而公孤军出入其间。成功遗水师捉督罗蕴章以所部助公,又令善泅水者断滚江龙,相约滚江龙既断,则公即进踞上流,夺其木城,以夹击之.滚江龙虽断,然舟多应地而没,不得前。公登舵楼焚香祝天,飞火夹船而堕,遂以十七舟竞渡。明日,成功始至。城中出战不利,提督管效忠走,攻城克之。议师所向,成功欲直趋江宁,公请先取镇江,成功恐江宁之来援也。公曰:“吾但以偏师水道薄观音门,彼将自守不暇,何援之为?”六月二十七日,成功来告镇江之捷,公兼程昼夜进,次日抵观音门,而致书成功,请以步卒陆行赴白下。时,江督郎廷佐惧甚,不意成功卒以水道来,大兵之征黔者凯旋,闻信倍道而至,请同守城,于是严备已具。七月初四日,成功水师方至。次日,公所遗别将以芜湖降书至,成功谓芜湖为江楚所往来之道,请公往扼之。公颇以成功年少恃勇为忧,欲留军中,与之共下江宁而后发,辞之不得,乃至芜湖。
初,公贻成功书,以师老易生他变,宜遗诸将,分取句容、丹阳诸城邑。成功以累捷,又闻江北如破竹,谓城可旦夕下,但命八十三营牵连立屯。前锋将余新锐而轻,士卒樵苏四出,营垒一空。(梁)化凤谍知之,以轻骑袭破前屯,擒新以去,成功仓卒移帐。质明,军灶未就,大兵倾城而出,诸营瓦解。成功之良将甘辉亦以马踬被禽,死之。军遂大溃。
公之闻信也,以为虽败,未必遽登舟,虽登舟,未必遽扬帆,虽扬帆,亦必入镇江,以图再举,故弹压列城,秘不使诸将知。而更贻成功书,以为胜负兵家之常,乞益百艘以相助。不知成功并撤镇江之师,竟入海。
(据四部丛刊本《鲒埼亭集》,有刪改)
[注]①张公:张煌言,抗清英雄。②世祖:指清世祖顺治皇帝。③成功: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浙东拒命 拒命:抗命
B.师次崇沙 次:驻扎
C.闻信倍道而至 倍道:背道
D.公颇以成功年少恃勇为忧 恃:倚仗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廷江督郎廷佐曾经修书试图招降张煌言,遭到了张煌言的严词拒绝。
B.在镇江江面的横江铁索和西洋炮台成为了张煌言攻取瓜州的最大障碍。
C.郑成功在张煌言的建议下,沿江逆流而上,打下了镇江、南京、芜湖。
D.兵败后,张煌言认为郑成功会退守镇江,不料郑成功直接退回了海上。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但以偏师水道薄观音门,彼将自守不暇,何援之为?
(2)(梁)化凤谍知之,以轻骑袭破前屯,擒新以去,成功仓卒移帐。
4.根据全文,请简要概括郑成功最终兵败的原因。
对下面一则寓言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我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想想很有道理,于是专心寻刺,结果驴子-脚踢伤了它逃走了。狼叹口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何苦充治病的医生呢!"
A.对做好事而不得好报现象的批评。 B.学会宽容,给人弃恶从善的机会。
C.同情对手,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 D.讽刺以善为幌子去干坏事的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