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当表情包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悄然生成、蔓延,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情达意。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     ,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     、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观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其实,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病态中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将它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      。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波助澜 累赘 俯拾即是 遏止 B.兴风作浪 繁杂 应接不暇 遏止

C.兴风作浪 累赘 应接不暇 遏制 D.推波助澜 繁杂 俯拾即是 遏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育癌”这一新槪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

B.“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

C.“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D.“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3.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语言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网e拍”“克隆”等新名词不断涌现。

D.“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1.A 2.D 3.C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及一般词语的能力。此类题目一定要在快速阅读语句,整体感悟大体内容的情况下,再结合前后文的具体语境和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来判断词语作用是否正确。 第一组,推波助澜:比喻助长事物的声势以扩大影响,多含贬义。兴风作浪: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语境,“电视、网络的推动”,填入“推波助澜”。 第二组,累赘:形容文字繁复或语言啰唆。繁杂:事情多而且杂乱。语境,修饰“话语”,填入“累赘”。 第三组,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应接不暇:原形容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来多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语境,修饰“例子”,填入“俯拾即是”。 第四组,遏制,强调阻止的过程。遏止,强调结果。语境,对“语言癌细胞增生”要“遏止”。 故选A。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这个句子有三处问题:一是语序不当,应是先在短时间内升温,然后才会引起关注,排除AC;二是先“关注”后“热议”;三是句式杂糅,最后句陈述原因,既用了“因”,又用了“所致”,排除AB。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语言癌”,引号作用是出现的新名词,文章出现的新名词用引号。 A项,“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引号作用是引用。 B项,“之”,引号作用是强调论述对象。 C项,“网e拍”“克隆”,引号作用是出现的新名词。 D项,“芦柴棒”,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2)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纠结于小的方面,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______________”一样本末倒置。

(3)荀子在《劝学》中 “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鞣,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渡江初:指作者率起义队伍投归南宋之事。②燕兵:即金兵。③娖:整备好,戒备森严。④银胡鞣:银色的箭囊。⑤金仆姑:箭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前小序交代了本词的写作原因。“戏作”看似自谦实则自嘲,里面蕴含着词人的忧愤悲慨,绝非儿戏之笔。

B.金兵在夜晚整理箭囊,为明天的战斗作准备,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对比中见出词人取胜的信心。

C.春风一吹,草木能重新变绿,词人的须发却不能由白变黑。其中既含年华已逝的落寞,又有壮志未酬的不甘。

D.全词层次分明,一“追”一“叹”承上启下,上片追忆自己壮年投宋抗金的情形,下片慨叹如今年老闲置的处境。

2.清代词人陈廷焯评价该词结尾两句“哀而壮,得无有烈土暮年之慨耶?”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他日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楼缓对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虞卿闻之,入见王曰:“王慎勿予!”楼缓对曰:“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曰:“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媾]讲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B.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C.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D.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说,是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B.三晋,指战国时赵、韩、魏三国。因赵、魏、韩三氏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时的敬辞,与之类似的还有阁下、陛下等。

D.楼缓,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纵横家,先后事赵、秦两国,曾官至秦国的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认为单凭实力,秦不足以夺取赵之六县,而赵却把土地亲手奉上,等于帮助秦国攻打自己,故反对割地求和。

B.赵郝认为割让六县的土地,是为了平衡赵国与秦、魏、韩的关系,否则秦国第二年就会联合其他两国来攻打赵国。

C.楼缓支持赵国割地予秦,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讨秦国欢心,又可以向诸侯暗示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从而保护赵国。

D.虞卿建议赵王与齐国结盟来对付秦国,迫使秦国主动与赵国讲和,而韩、魏两国也会跟随秦国向赵国纳贡讲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

②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喀布尔人

泰戈尔

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没有一天不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我正在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间敏妮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正要出门,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我这小女儿,一生中除了她父亲以外,似乎从来没遇见过这么一个耐心地听她说话的人。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八安那的银角子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那个不祥的银角子引起了比它的价值多一倍的麻烦!因为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她母亲看到这亮晶晶的小圆东西,就不住地追问:“这个八安那的小角子,你从哪里弄来的?”

“喀布尔人给我的,”敏妮高兴地说。

“喀布尔人给你的!”她母亲吓得叫起来,“呵,敏妮!你怎么能拿他的钱呢?”

“我没有要,是他自己主动给我的。”敏妮差一点要哭出来了。

后来才知道,敏妮和喀布尔人已不是第二次见面了。小贩每次来,总是用干果来贿赂敏妮那小小的的贪婪的心。

他取得了敏妮的信任。

我看到,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个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敏妮的母亲偏偏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因此,她对于这个喀布尔人充满了疑虑,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动。

每年一月中旬,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工夫来看敏妮。旁人也许以为他们两人有什么密约,因为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天早晨,我正在书房里看校样,忽然我听见街上有吵嚷的声音,往外一看,我看见这人喀布尔人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被人忘却了。我们仍在原来的地方做原来的事情,我们很少或是从来没有想到那个曾经是自由的山民正在监狱里消磨时光。

一年一年过去。又是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原来是那个喀布尔人。

“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满意地看了我一会,说声“再 见”,就走出去了。

我觉得有一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递送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吗?”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看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

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喀布尔人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照的阳光倾泻在周围。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 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喀布尔人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喀布尔人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秦戈尔长于细节描写。从塞满零食的小纱丽,到华贵的红绸衣,这变化体现了敏妮的成长,也使她与喀布尔人关系的变化顺理成章。

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自然而巧妙地串联了全文,也使故事读来分外动人。

2.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常见的有第三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本文采用的是哪种?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3.倪培耕在《泰戈尔诗化小说》中写道:“如果说,契诃夫以刻画性格见长,凝练深沉;莫泊桑以描绘世态见长,辛辣机警;那么泰戈尔则以抒写情感见长,激荡肺腑。”倪培耕所谓“书写情感见长,激荡肺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

—— (摘自2019年2月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材料二:

世界四大湾区2018年经济数量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WIND,地方政府统计局)

材料三:

大湾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世界500强聚集,民营企业多,以全国0.6%的面积贡献了12.4%的GDP,人均GDP是全国的2.5倍。对外贸易总额、利用外资总额等重要经济指标已和国际三大湾区处于同一行列。

粤港澳大湾区有三大天然良港,按货物吞吐量算,深圳港排世界第3、香港排第5、广州港排第6;大湾区是铁路、航空的重要枢纽,交通方面有堪称世界奇迹的港珠澳大桥,香港和广东也高铁相通。可以说,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以及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有泛珠三角区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腹地,是世界物流量最大区域。

国家将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定位于世界级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据统计,大湾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9万家,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56%,深圳市R&D比重超过4%,有华为、腾讯等世界级创新企业。

大湾区还是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和全球投资最活跃区域之一。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澳门正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一国两制、CEPA、粤港和粤澳合作机制已运行多年,目前香港与内地之间每天有近70万人次跨境往来,世界上没有两个城市之间如深港一样,跨境往来成为工作生活的常态。粤港澳大湾区11城区位分工明确,特色明显,优势互补。

——(摘自《粤港澳大湾区:起点、痛点与奇点》来源:中国网 2018-07-03)

材料四:

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由于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湾区城市群之间资源整合相对不足,发展协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长期存在“龙头之争”。在一国两制条件下,让湾区城市形成“融合”发展态势,破除行政和制度壁垒,让要素顺畅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有机整体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功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摘自《大湾区2035年目标来了》,经济观察报,2019年2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B.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是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尽管在面积、人口、GDP总量等维度已经超过三大湾区,但在发展质量上,如人均GDP却远远低于三大湾区。

C.每日跨境往来成为部分深港居民工作生活的常态,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D.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因而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也不相同,各类要素无法实现完全自由流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将进一步促进港澳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和融合,并且将给香港澳门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机遇。

B.世界四大湾区均有各自的经济重点,其中,电子互联网产业成为四大湾区的核心竞争产业。粤港澳大湾区要想赶超其他三大湾区,不能不发展电子互联网产业。

C.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物流量最大的区域,这得益于它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与空港,还拥有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

D.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如果能让湾区城市形成“融合”发展态势,那么就可以使粤港澳资源配置更优化,形成有机整体后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功能。

3.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哪些发展优势?请结合材料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