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轻度烧烫伤时,将清凉油轻轻涂抹于患处,可缓解疼痛,避免水泡出现。”网上分享这种经验的帖子随处可见。对此,专家表示,①_______。对于烧烫伤,最正确的处理方法是,②_______,然后涂抹烫伤膏或者就近就医。如果不立刻冲洗烫伤部位,而是涂抹清凉油,无异于“火上浇油”,③______还会刺激损伤皮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当表情包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悄然生成、蔓延,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情达意。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 ,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 、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观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其实,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病态中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 。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将它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 。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波助澜 累赘 俯拾即是 遏止 B.兴风作浪 繁杂 应接不暇 遏止
C.兴风作浪 累赘 应接不暇 遏制 D.推波助澜 繁杂 俯拾即是 遏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育癌”这一新槪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
B.“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
C.“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D.“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3.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语言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网e拍”“克隆”等新名词不断涌现。
D.“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2)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纠结于小的方面,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_______,_______”一样本末倒置。
(3)荀子在《劝学》中 “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①。燕兵②夜娖③银胡鞣④,汉箭朝飞金仆姑⑤。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渡江初:指作者率起义队伍投归南宋之事。②燕兵:即金兵。③娖:整备好,戒备森严。④银胡鞣:银色的箭囊。⑤金仆姑:箭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前小序交代了本词的写作原因。“戏作”看似自谦实则自嘲,里面蕴含着词人的忧愤悲慨,绝非儿戏之笔。
B.金兵在夜晚整理箭囊,为明天的战斗作准备,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对比中见出词人取胜的信心。
C.春风一吹,草木能重新变绿,词人的须发却不能由白变黑。其中既含年华已逝的落寞,又有壮志未酬的不甘。
D.全词层次分明,一“追”一“叹”承上启下,上片追忆自己壮年投宋抗金的情形,下片慨叹如今年老闲置的处境。
2.清代词人陈廷焯评价该词结尾两句“哀而壮,得无有烈土暮年之慨耶?”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他日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楼缓对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虞卿闻之,入见王曰:“王慎勿予!”楼缓对曰:“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曰:“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媾]讲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B.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C.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D.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说,是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B.三晋,指战国时赵、韩、魏三国。因赵、魏、韩三氏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时的敬辞,与之类似的还有阁下、陛下等。
D.楼缓,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纵横家,先后事赵、秦两国,曾官至秦国的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认为单凭实力,秦不足以夺取赵之六县,而赵却把土地亲手奉上,等于帮助秦国攻打自己,故反对割地求和。
B.赵郝认为割让六县的土地,是为了平衡赵国与秦、魏、韩的关系,否则秦国第二年就会联合其他两国来攻打赵国。
C.楼缓支持赵国割地予秦,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讨秦国欢心,又可以向诸侯暗示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从而保护赵国。
D.虞卿建议赵王与齐国结盟来对付秦国,迫使秦国主动与赵国讲和,而韩、魏两国也会跟随秦国向赵国纳贡讲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
②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