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题中的各题。 城市里的鸟 吴黎宏 或许我是早年生活在乡间的缘故...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题中的各题。

城市里的鸟

吴黎宏

或许我是早年生活在乡间的缘故,对天天可见的鸟熟视无睹。到了城市之后,见到的鸟相对少了,我反而关注起鸟来,对鸟的身影和鸣叫变得日益敏感,看到一只鸟或听到几声鸟鸣,会冒出一些惊喜和感慨来。

城市里的鸟是越来越多了。城市里的鸟小巧玲珑,模样俊俏,多属燕雀之类,常见的有燕子、麻雀、黄莺、画眉、八哥、鸽子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鸟。有些鸟是不会进城的。像高飞的鹰、清高的鹤、孤独的鸦、夜行的猫头鹰和迁徙的大雁,在城市里是难觅其踪迹的。鹰爱在云霄间翱翔,它的视野里是高山和大海,而城市在它眼里显得那样渺小,没有它盘旋的空间。高贵且潇洒的鹤,爱在清清的湖水里觅食,在清亮的湖面上映照自己的倩影。乌鸦这蒙冤的鸟,它深知人类对它的偏见,只有在黄昏的乡间的老树上哀叹自己的命运。猫头鹰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庄稼地里捉老鼠,而城市的老鼠却躲在阴沟、墙角,况且城市里的霓虹灯会让猫头鹰昏眩。大雁的命运是奔波。在深秋的子夜,我常可以听到大雁迁徙时发出的鸣叫,悲凉而沧桑。为什么城市温暖的夜,留不住大雁的脚步呢?

城市里的鸟喜欢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从屋檐的这头走到那头,或做一个小小的滑翔便停了下来。有时候它们会飞到巷子里的地面上觅食,胆大一些的鸟还会飞上住户的阳台和窗台。更多的时候,是停在电缆线上打盹儿,站在屋檐边上发呆,或躲在树枝上梳理羽毛,一派安适满足的样子。不知它们是否还记得,它们的祖先曾在辽阔的绿野上纵情地飞行,不知它们是否还有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梦想。

城市里的鸟鸣是好听的。对少闻鸟鸣的城里人来说,麻雀的唧唧喳喳也是悦耳的。特别是在春天来临,鸟儿们啁啾呢喃的叫声,婉转悠长,富有磁性,让双耳塞满噪音、吵闹和网络歌曲的城里人听了,心旌摇曳,顿感做人的单调、乏味。可乡间出身的我,总会听出些美中不足来。城市里的鸟的鸣叫有一丝不安和胆怯,好像有意唱给城里人听,有些委屈和媚俗,虽也婉转悠长,但不如深山里的鸟鸣那样饱满圆润、干净流畅、底气充盈、野性十足。深山里的鸟鸣是任性肆意的,拖着长长的滑音,整个山谷都有回应。离开了山野这个大舞台,没有风声雨声的伴奏,城市的鸟鸣已失掉了几分天籁的意韵。

某一个凄风冷雨的冬夜,我忽然惊醒,发现窗台上栖息着一只久未谋面的雨燕。我像在陌生的世界里遇见一个老朋友一样从床上坐起,也未惊扰它,只是定定地看着,眼中含着柔和的温情。它挤缩在狭窄的窗台上,羽毛湿透了,全然没有晴日里的风姿,但目光如电,没有慌乱的眼神。我从床上下来,走近窗台,刚要伸手开窗,想让我房间的炉火温暖它湿透的羽毛,让它度过这凄冷的一夜。可没等我开窗,只见那鸟抖了抖身上的雨水,一耸身,箭一般飞入茫茫雨夜中了。

隔着窗子,蓦然,我感觉到那雨夜是那么辽阔,而自己又与那些城市里的鸟何其相似。今夜我蜗居于这方寸居所,对窗外的生灵顿生怜惜,就因为自己拥有一点炉火吗?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所谓“惊喜”和“感慨”是作者在全文中的情感线索,二者看似矛盾,其实是一正一反,具有相同的作用,都表达了久居都市的“我”对鸟产生的亲切之感。

B.文章第二自然段列举的鹰、鹤、鸦、猫头鹰、大雁等鸟,它们或嫌城市空间狭小,或因城市环境污浊,或因人类的偏见,或受自身命运的驱使,在城市难觅踪迹。

C.文章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巧妙地利用网络歌曲和山谷风雨这样不同的背景突出了城市和乡野中的鸟的不同的鸣叫特点,说明环境对鸟的精神气质有很大的影响。

D.文章最后的疑问恰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反思,作者用自己对雨夜中无所依托的鸟的怜悯反衬出人类的冷酷无情,希望我们都能保护弱小的生灵。

E.文章表面写鸟,实则反思人类,城市里的鸟的境遇正暗示了人的境遇: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容易满足于眼前的小境界。

(2)文章题目是“城市里的鸟”,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第四段中花了大量笔墨写野外的鸟?

(3)文章写的是城市里的鸟,结尾却写了“我”在某个雨夜的经历,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1)AD (2)①表现了野外的鸟的清高孤傲、志向高远、野性十足的特点;②与城市里的鸟的胆怯、乖巧、失去自然天性形成鲜明对比;③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 (3)从雨燕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雨燕的生命追求的肯定与赞美,面对生活的艰辛,选择迎难而上。 从作者的角度:表达了对人类安于现状、满足于安逸的生活的批判,表现了对自己怜惜雨燕的遭遇的惭愧,希望冲破现实的阻碍,获得精神的升华。 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由鸟及人,又由人回归到鸟,既照应了前文,又升华了文章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A项,“惊喜”不是全文的情感线索,也没有表达“我”对鸟产生的亲切之感; D项,并非“反衬出人类的冷酷无情”,而是表达了对人类自身的同情与怜悯。 故选AD。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考生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明白野外的鸟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次,明确这两个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即其与上下文(主要描述对象)的关系;最后,明确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从内容方面来看,“像高飞的鹰、清高的鹤、孤独的鸦、夜行的猫头鹰和迁徙的大雁……悲凉而沧桑”以及“……深山里的鸟鸣那样饱满圆润、干净流畅、底气充盈、野性十足。深山里的鸟鸣是任性肆意的,拖着长长的滑音,整个山谷都有回应”写出了野外的鸟清高孤傲、志向高远、野性十足的特点;从结构、手法方面来看,本文标题为“城市里的鸟”,表现的主体是城市的鸟,写野外的鸟主要是用来与之形成对比,突出城市的鸟“胆怯、乖巧、失去自然天性”;从主旨情感方面来看,通过对比,展示城市里的鸟的境遇,能引起读者反思,表达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之情。 (3)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由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要对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深刻的见解。考生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 如从描述对象“雨燕”的角度分析,凄风冷雨的冬夜,雨燕挤缩在狭窄的窗台上,羽毛湿透,“但目光如电,没有慌乱的眼神”“抖了抖身上的雨水,一耸身,箭一般飞入茫茫雨夜中了”这些句子写出了雨燕不惧风雨,迎难而上的精神,作者以此结尾表达対雨燕的赞美,这是一种对生命追求的礼赞,升华文章主旨。 从作者的角度分析,作者从雨燕的身上获得感悟,“自己又与那些城市里的鸟何其相似。今夜我蜗居于这方寸居所,对窗外的生灵顿生怜惜,就因为自己拥有一点炉火吗”这句话既表达了自己的惭愧,又有对人类安于现状、满足于安逸的生活的批判,作者渴望冲破禁锢,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这是一篇散文,前文由鸟及人,结尾由人又回到鸟,这样安排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圆合,升华了文章主旨,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精神追求,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拼搏向上,不惧风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名篇默写。

(1)《诗经·氓》中,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但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荷塘月色》中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荷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兰亭集序》中,作者用了四句话来表现兰亭环境优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对箫声描写的句子是“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

(6)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论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经·采薇》中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句子是(诗中用对比手法借景抒情诗句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承题。上句扣“野泊对月”之事;下句点“野泊”之因:逋逃漂泊,故有“野泊”。

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之野,仰望北斗横斜,耳闻凄凉角声,意境苍凉。

C.颈联写杯酒增添羁旅之愁,浪花卷动归乡之心,不由得暗自惊叹,表现了“野泊”时的伤感。

D.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本诗颔联境界开阔,情感悲壮,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神似。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几何,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岩:险峻的山石。②蒙茸:草木丛生。③冯(píng)夷:水神。④畴昔:昨夜。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攀栖鹘之巢                正襟坐而问客曰

B.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

C.是岁十月之              壬戌之秋, 七月既

D.今者暮                   儿已禄相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复游赤壁之下               渔樵江渚之上

B.飞鸣而过我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C.江山不可复识矣              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D.曾日月几何                  凌万顷茫然

3.对《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B.《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C.《后赤壁赋》登山情景可惊可怖,与《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D.《赤壁赋》是作者以主客对答的形式发表的一篇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具备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讲,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日,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时代相去越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日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使用注释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归属“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它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没有办法使今日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中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 “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日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类办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诗经》中传统的表现手法,“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离骚》是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的诗作,这些作品语言浅近自然、诗境清远平和,被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也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