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吾...

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圣人也亦远矣②食埃土,饮黄泉③吾从而之④而学于师⑤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鱼虾而麋鹿⑦幽壑之潜蛟⑧击空明兮溯流光⑨卧而踞而遨

A.①⑤/⑦/②⑩/③④⑥/⑧⑨ B.①③⑤⑨/⑦/②⑩/④⑥/⑧

C.①⑤⑨/⑦/②⑩/③④⑥/⑧ D.①②⑤/⑥⑦/⑩/③④/⑧⑨

 

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不如;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③“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⑤“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打柴;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朋友; ⑦“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⑧“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⑨“卧而梦”,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⑩“箕踞而遨”,箕踞,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分析可知,①⑤⑨都是名词作动词;⑦是使动用法;②⑩都是名词作状语;③④⑥都是意动用法;⑧是形容词作名词。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木直绳(合于)                    一苇之所如(任凭)

圣人无师(固定的)                    到则草而坐(分开)

B.文质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还顾望旧乡(回头看)

开荒南野(间)                        未成一(土筐)

C.驽马十(驾车)                     枉用相(问候)

觞满酌,颓然就醉(拿起)              山川相(连结,盘绕)

D.六艺经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之事父(近)

非能水也,而江河(横渡)              依依墟里烟(村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到处流浪时,走向前方时,又时时刻刻地牢记着久已不见和正在远去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节选自曹文轩《前方》)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在于到处流浪、走向前方时,又时时刻刻地牢记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B.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久已不见和正在远去的家、家园和家乡。

C.而在于到处流浪、走向前方时,又时时刻刻地牢记着久已不见和正在远去的家、家园和家乡。

D.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2.从内容的关联性看,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③“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

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③①

3.对上文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生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在于想要到达目的地却总到达不了,而又总想着家。

B.人生是一场苦旅,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到达不了,想着回家而又缺心灵家园。

C.人生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在于想到达却到不了目的地,想回头又缺回头路。

D.人生是一场苦旅,人总想着奔向前方又牵挂着身后的家、家园、家乡,无所适从。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这句话表明学与思的关系。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的手法,表现主人公内心凄凉寂寞的句子:“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陶渊明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句中的“俗”指世俗风尚,就读书人来说,“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

B.“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极大厌弃。

C.“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知乎上有网友说:陶渊明的弃官归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对两首诗的理解,给该网友写一个60字左右的回复,阐明你对陶渊明弃官归隐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曹邦辅,字子忠,定陶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知元城、南和,以廉干称。三十四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倭聚柘林,其党自绍兴窜,转掠杭、严、徽、宁、太平,遂犯南京,破溧水,抵宜兴。为官军所迫,奔浒墅。副总兵俞大猷、副使任环数邀击之,而柘林余贼已进据陶宅。邦辅督副使王崇古围之。贼走太湖,追及之,尽歼其众。副将何卿师溃,邦辅援之。以火器破贼舟,前后俘斩六百余人。侍郎赵文华欲攘其功,邦辅捷书先奏,文华大恨。既而与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会邦辅攻陶宅贼,诸营皆溃。贼退,邦辅进攻之,复败,坐夺俸。文华奏邦辅避难击易,致师后期,总督杨宜亦奏邦辅故违节制。给事中夏栻、孙浚争之,得无罪。文华还京,奏余贼且尽,而巡按御史周如斗又奏失事状,帝颇疑文华。文华因言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浚遂媒孽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乃逮系邦辅谪戍朔州隆庆元年,杨博为吏部,起邦辅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进兵部右侍郎,理戎政。寻以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言修治边墙非上策,宜急练兵;兵练而后边事可议。以给事中张卤言,召为右都御史,掌院事。未几,转南京户部尚书。奏督仓主事张振选不奉约束。吏部因言:“往昔执政喜人悦己,属吏恃为奥援。构陷堂上官,至屈体降意,倒置名分。在外巡按御史亦曲庇进士推知,监司贤不肖出其口吻。害政无甚于此。”穆宗深然其言,为黜振选,饬内外诸司,然迄不能变。邦辅累乞骸骨,不听。万历元年给由赴阙,复以病求去,且言辛爱有窥觎志,宜慎防之。遂致仕去。居三年,卒。赠太子少保。邦辅廉峻。自吴中被逮时,有司上所储俸钱,挥之去。历官四十年,家无余赀。

《明史·崔邦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华因言/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浚遂媒孽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乃逮系邦辅/谪戍朔州/

B.文华因言/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浚遂媒孽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乃逮系邦辅/谪戍朔州/

C.文华因言/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浚遂媒孽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乃逮系邦辅/谪戍朔州/

D.文华因言/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浚遂媒孽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乃逮系邦辅/谪戍朔州/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邦辅,定陶人,为官廉洁刚直,做官四十年,家中没有余钱,可谓是一代清官。

B.在围剿倭寇的战役中,曹邦辅亲自督战,战斗节节胜利,却受到赵文华等人的诬陷被谪戍朔州。

C.曹邦辅曾被杨博任命为左副督御史,同时协助处理都察院的事物,后来进入兵部,管理军政。他认为修治边墙并非上策,紧急练兵才是边疆防御的良策。

D.曹邦辅深得穆宗信任,多次请求退休都没被允许,但他仍心系皇上,即使在患病时也不忘给皇上忠告。

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赵文华欲攘其功,邦辅捷书先奏,文华大恨。

(2)穆宗深然其言,为黜振选,饬内外诸司,然迄不能变。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