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一) 自渡彼岸 雪小禅 那年,他17岁。 家...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一)

自渡彼岸

雪小禅

那年,他17岁。

家贫。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 ,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遗漏了什么,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了。

衣裳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那时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铭印一样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多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山2个小时,回来时天黑了。

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放在火墙边烤,换另一套前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才几块。

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1.“他”上山拉木头苦在何处?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第二段中“小心翼翼吞咽”中的“小心翼翼”和“吞咽”矛盾吗?为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这句话是作者对“苦难”的体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话的理解。

 

1.路途遥远、冰天雪地、缺乏衣服、食物极差 2.不矛盾,“小心翼翼”表现了他在物质生活贫困的条件下能吃到白面饺子时的珍惜,舍不得吃的心态,而“吞咽”表现了在饥饿的情况下吃饺子时的兴奋激动、狼吞虎咽的样子。 3.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相约去东北林场运木头这件事,表现“他”是一个急于改变家境遇、敢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叙“他”轻声细语与他人趣说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4.在人生历程中,苦难是无法避免的。身在苦难中的人或许并不知道苦难的洗礼,终能改变生活的困境,使内心变得强大。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第4自然段开始概括,对“上山拉木头”这件事有关“苦”的主要细节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概括,不必叙述具体细节。“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多公里上山”“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上山4个小时,下山2个小时,回来时天黑了”,可知路途遥远;“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可知天气严寒;“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连骨头缝里都在响”“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可知缺衣少食。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这类习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寻找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语境中的关键词句,有时矛盾对立的两个词语也能同时存在。本题的“小心翼翼”和“吞咽”,前者是一种缓慢细心,而后者是一种急速粗心,“小心翼翼”是从对白面饺子珍惜的角度来说的,而“吞咽”则是在饥饿的情况下对食物渴求的角度来讲的。结合在一起却表现了人物对白面饺子的细细品味又急于吞下的食欲,从而让表达细腻入微。所以,两个词放在一起并不矛盾。据此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分析人物特点可以从标题、主题、人物语言、行为等方面入手。本文标题“自渡彼岸”已经清楚地告诉读者主人公勇于改变命运、而文中的故事说明主人公坚强、有毅力、积极乐观;内容上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一起去运木头这件事,“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才几块”,表现“他”是个有责任感、肯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通过记叙“他”别人趣说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4.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 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本题作答可从人生所经历的苦难也是人生的重要财富等角度进行分析。“苦难” 虽苦,却是培养一个人吃苦耐劳、懂得珍惜机会和幸福的一剂良药,所以在苦难面前,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恒心,走过黑暗,必然是光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位物理老师问学生:打枪的时候,为什么要闭上一只眼睛?一位学生回答说:“两只眼睛都闭上,怎么能看见呢?”造成学生答非所问的原因是老师提问说话时重音处理不当,按题后问题的要求写出正确的答案。

①这位教师提问的重音是:____________

②正确的重音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王老师去刘宇家家访。刘宇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王老师和刘宇七十多岁的不识字的爷爷聊开了。王老师说话恰当的一句是(     )

A.近段时间刘宇在学习上发愤图强了。

B.近段时间刘宇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了。

C.前段时间刘宇在学习上不够奋发。

D.前段时间刘宇在学习上太不像话了。

 

查看答案

水库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作报告。下面是张田甜社长开场白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作报告,前几天,我们两位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查看答案

填空,完成句子。

A 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潜龙腾渊,______________;乳虎啸谷,_____________;鹰隼试翼,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复句中,关联词用错的是(      )。

A.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我赞美白杨树。

B.贝壳很小,所以非常坚硬和精致。

C.既然大家都赞成,我们就举手通过。

D.尽管天气气温很高,我们还是在教室认真自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