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渐渐走红。当雅致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人们发现:(    )。从十几年前贴吧的古风填词、游戏论坛的配乐翻唱,古风音乐在产生初期就有着网络的色彩。自发创作的歌曲层出不穷,专职、兼职的“古风圈大神”不断涌现。而“95后”甚至“00后”的“新人”,也________地变为古风音乐的主要受众。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都获得了不少拥趸。或是对快节奏生活感到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归属与认同。

但“古风”作为一个________的集合,内涵也需要甄别。先秦诸子是古,魏晋风骨是古,宣德红釉成化斗彩是古,八大山人桐城古文也是古,到底哪一阶段应该蔚然成“风”?其实,古风不同于古史。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欢,还是宏阔的大历史,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所以,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至________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换句话说,“古风”走红,________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需受众提高鉴别力。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B.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

C.处处有新意的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D.古风音乐处处有新意,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水到渠成  包罗万象  矫揉造作  鱼龙混杂

B.水到渠成  一应俱全  无病呻吟  鱼龙混杂

C.顺理成章  包罗万象  无病呻吟  鱼目混珠

D.顺理成章  一应俱全  矫揉造作  鱼目混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B.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

C.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欢,还是大历史的宏阔,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D.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设。

 

1.B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从文意来看,根据上文“当雅致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可知,下文应衔接的是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题中A项,第一个分句强调的是古风的新意,与上文的“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衔接不紧密,可排除; C项,“处处有新意的古风”中定语“处处有新意”,与上文的“新的方式”衔接不紧密,可排除; D项,第一个分句“古风处处有新意”强调的是新意,与上文“全新的方式”衔接不紧密,可排除。 故选B。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题中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成语强一方面可的是“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文中 “95后”甚至“00后”的“新人”,变为古风音乐的主要受众不是成功的事情,只是产生的结果,故错。 顺理成章: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成语强调的是产生某种结果。上文说古风音乐产生的原因,“95后”甚至“00后”的“新人”,变为古风音乐的主要受众,是自然产生的结果,应选“顺理成章”。 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成语强调的是丰富。根据下文“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爱情故事”可知,该处强调的是古风的内容丰富,应用“包罗万象” 一应俱全:应该具备的,统统都有。成语强调的是应该有的都有。根据下文“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爱情故事”可知,语境强调的是内容的丰富,并非是古风应该都具有这些内容,故错。 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成语强调的是做作不自然。上文“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强调的是作品缺乏真情实感,且与“爱情故事”搭配不当,故错。 无病呻吟:比喻没有值得忧虑的事情却长吁短叹,也比喻文艺作品缺乏真情实感,矫揉造作。上文“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强调的是作品缺乏真情实感,符合语境。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成语形容的对象是人,原文中形容的对象是作品,故错。 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成语强调的是以假充真,可以形容作品,符合语境。 故选C。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题中.B项语序不当,应先“想象”,再“建构”; C项语序不当,应先说“大历史”,再说“小人物”; D项搭配不当,“建设”应改为“建构”。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因为岁月流逝,年长色衰,只能“____”,回想自己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 的时光,也只能“____”。

(2)《蜀道难》中,作者想象自己登上山顶从星星中间穿过的句子:“________”。

(3)《登高》中诗人用六个意象展示夔州典型秋季特征的句子“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干戈

王中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语出《诗•小雅•棠棣》。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

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

D.全诗充满着满腔的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

2.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祐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诏知永兴军府事。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大将孙全兴等失律,仲宣因奏罢其兵。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仲宣复上章待罪,帝嘉之。八年,仲宣为左谏议大夫。未几,召还,以本官度支。仲宣性宽恕,倜傥不检,有心计。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尝从征江南,都部署曹彬令取陶器数万,给士卒为灯具。仲宣已预料置,奉之如其数。其才干类此。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B.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C.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D.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乾祐,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 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 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 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仲宣才貌兼备,历仕数朝。后汉时年仅十八岁的他就考中进士及第;后周时历任数职;宋朝初年赴朝廷听候调遣,受到太祖赏识,被提拔任用。

B. 许仲宣精明能干,政绩斐然。征伐并门和江南时,他负责钱财和粮食供应,能保障军需;曹彬需要数万件陶器给士兵做灯具,他能预先料到,如数交付。

C. 许仲宣审时度势,决策果断。征讨交州,形势不利,他上奏请求罢兵;未得到朝廷答复就让军队分驻各州,打开国库赏赐士卒,并起草文书晓谕交州。

D. 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与县令分掌县印时,县印丢失,上司下令逮捕县府所有小吏,且把县令及主簿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县今听说后,仓皇失措,仲宣却泰然处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

(2)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势日蹙,备受列强欺凌,从曾经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跌到“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谷底,自尊心大损。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呼喊,到重拾文化自信,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很多道理。

(摘编自沈金浩《文化自信、文化自省与文化自新》)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文化自信必须要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这种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而言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数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创新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根”和“精神命脉”,他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二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并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是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可以说,文化自信在古今社会每一个方面均有呈现,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摘编自郭加利、于钦明《为文化自信注人时代内涵》)

材料三:

互联网的普及,使青少年能接触互联网,又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文化相接触。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让他们更热爱、更好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要引导孩子来认识他们的家园,认识我们的传统,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

"多少年前我提出来要在中小学开设中国国学系统课程,这个系统课程,可能孩子在学的时候有一点被动,没有关系,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的灵魂塑造,我们知道它的重要性,我们告诉他你是要这样的。要让孩子知道什么叫根源,知道中国文化是他的原点,是他的原乡。”

(摘编自关心、徐妹彤《两会访谈话文化》)

材料四:

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自信”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这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B.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自信可能会有一些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标识和独特的个性。

C.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引导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家园,融入传统文化,这样就不怕他们受社会潮流的影响。

D.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有着较全面的认识,他们大多数认为文化自信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历史让部分人经历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否定的时期,如今,强大的综合国力让更多人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了认同感,重拾文化自信。

B. 我们在中小学开设了中国国学系统课程,这是学生完整教育的一部分,对一个完整的民族灵魂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C. 作为中华儿女,要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精神命脉”,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 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D. 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中华民族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特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坚守我国文化自信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 九

老 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

“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

“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像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请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 1931 年 10 月《齐大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名、物名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显得较为陌生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导读者思考小说的主题。

B.小说开篇描写张丙的外貌,并重点突出对眼睛的刻画,“深而很黑”,暗示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黑眼睛开始发光”,表明他内心的激荡、不平。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我”与张丙虽然十分熟悉,但交谈时主要是倾听,并没有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D.小说将视角放置于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况,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且笔触有所延伸,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2.从全文看,小说借张丙那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3.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