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问花园里的玫瑰:你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颜色,单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问花园里的玫瑰:你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颜色,单调吗?玫瑰笑答:向人间播撒芬芳是我生长的理由。我问树枝上的蝉儿:你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中,只能尽情歌唱一夏,遗憾吗?蝉儿笑答:怒放生命的灿烂是我唯一的愿望。我问山间的小溪:你一直朝着不变的方向寂寞的奔流,孤单吗?小溪笑答:奔向大海、成就浩瀚是我毕生的追求。我不由得陷入沉思: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要求:1、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不得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4、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例文: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玫瑰把播撒芬芳当做生长的理由,蝉儿把怒放生命的灿烂当做唯一的愿望,小溪把奔向大海、成就浩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其实,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奉献。 政客们安邦治国,这是奉献;科学家以科技造福人类,这是奉献;文学家用笔墨滋润人们的心灵,这是奉献;农人们用汗水浇灌作物,这是奉献;清洁工用双手换来清洁的环境,这何尝不是奉献呢?见人有难,伸手援助,你奉献了你的善心与爱;恪尽职守,一丝不苟,你奉献了你的能力。 人活着的价值,就在各种奉献中得以实现!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是的,人生的价值是给予而不是得到,是付出而不是索取,这就是我们提倡的无私奉献精神。 世界从来不是为了一个人而存在,相反,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世界而存在!我们享受这世界的美好,接受着无数人的爱,也承担着社会给与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让爱我们的人失望,因此我们要为了他们而奉献,我们必须回报给予我们一切的世界,这才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若想让生命有意义,学生需修身养性,博观而厚积,让未来有更好的能力去奉献;教师需传道授业,让智慧的火种传递下去;工人需认真劳作,为每一个成果打下坚实基础……也许我们职位不同,也许我们能力有异,只要我们作好自己,坚守自己的责任,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纯粹的人,我们的生命也是有意义的。 让我们每个人都伸出自己的手,敞开自己的心,为世界做出我们的贡献,让生命散发光彩,让生命的意义在奉献中升华! 【解析】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目,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材料中,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由对玫瑰、蝉儿、小溪的提问以及它们的回答,引出“我”的沉思。要写好这道作文,考生必须首先要吃透三种拟人化的生物回答问题的意思,从里面我们可以得出写作的关键短语:生命的意义。考生可以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写成议论文;也可写哲理散文,表达对“生命意义”的看法;还可编述故事,如写成小小说,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是金子总要闪光”的道理。 立意: 1.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2.耐得寂寞,走向成功; 3.赋予生命一种意义; 4.生命在奔波中收获果实。 素材: 1. 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5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辞是: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 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2. 2005年春季,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位平凡的邮递员王顺友的先进事迹。20年来,他在苍莽逶迤的大凉山深处,在危险孤寂的马班邮路上,跋涉人生,只为做一件事:把邮件送到目的地。他说:“活儿再苦再累也得有人干,只要我能走,就不会扔掉手中的马缰绳。”从这朴实的话中我们看出了他人生的目标。王顺友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收件人的微笑;王顺友是平凡的,他在平凡中塑造了自己完美的人生。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达到自身的完善。”这些事情虽不是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甚至不足挂齿,但是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因为他让周围的人感到幸福,感到快乐,那么,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3.鲁迅说过:“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去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是的,奉献有时是一种牺牲,但是,唯有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灵魂的价值才能得以升格。 4.1950年,26岁的邓稼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毅然接受开拓祖国核事业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为中国的国防事业进行着艰苦的科学攻关。从此,他从物理学界的讲台上消失了。20多个春秋过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沙粒的邓稼先回来了,“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邓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普通人的中间。此时,妻子已年过花甲,癌魔也早注入他的肌体,他光辉的生命已燃烧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 5.2012年11月25日,中航工业航空公司副总经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辽宁舰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靠岸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不幸殉职,年仅51岁——而此前一天,中国第一架舰载机歼—15,在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甲板上昂首跃起。罗阳在航空工业战线默默奋斗了30年,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中国的航空事业,是忠于祖国、献身航空的楷模。 结构层次: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文章开端援引材料,得出中心论点。文章通过对政客们、科学家、文学家、农人们、清洁工的排比,论证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接下来,文章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要奉献,并从学生、教师、工人等的角度,说明了怎样人们应该怎样去奉献、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体来说,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结构全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心突出,紧紧围绕中心来展开论证,逻辑流畅,结构清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各题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赏析第⑤段中划线句,指出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对文中①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喜欢诗仙李白的诗句是因为该诗句能引起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共鸣。

B.揭示了作者内心孤独的心理感受。

C.揭示了游子思家的心理感受。

D.文中引用李白的诗句为下文做铺垫。

4.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并举出相应的事例。

5.下列对本文的文体判断最恰当的一项:        

A.说明文 B.散文 C.议论文 D.小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①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在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工作时,戴维爵士曾提醒他说,科学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并且报酬微薄。法拉第却说这工作本身就是很高的报酬。因为在艰苦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他已经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在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索取的报酬。

②我们是否能意识到,能够不懈地奋斗,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高报酬呢?尽管奋斗有时就意味着艰难和曲折。

③有人或许会产生疑问,勤奋工作的目的,不就是要获得声望和财富,它本身不就是一种付出吗,怎么会等同于索取呢?提出这种疑问的人,他不知道在奋斗过程中的所获所得,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当我们在奋斗中遇到讥讽嘲笑而不为之所动时,我们获得的是忍耐和自信;当我们在奋斗中屡败屡战时,我们获得的是坚定的信念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然心态;当我们在奋斗中面临各种引诱而能视富贵如浮云时,我们获得的是一份完善的人格。只有在奋斗中,我们才能体验到生命的躁动和灵魂的升华,才能够书写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

④奋斗,既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法拉第奋斗的结果不是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吗?奋斗,能够使我们获得造福人类的机会,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报酬吗?当老师看到学生们茁壮成长,当战士们看到人们安居乐业,当医生看见病人重现笑容 ,他们能不欣喜于自己不懈的奋斗吗? 造福人民,造福社会,是我们最高的理想。只有动机不纯,才会把奋斗看成是苦不堪言的事。在高尚的人看来,奋斗是生命的要素,是实现理想的必经阶段。

⑤“生命不息,奋斗不已”,这不仅仅是一句豪言壮语,它还告诉我们奋斗非一朝一夕之事。应该持之以恒,应该切切实实地从小事做起。我们要记住古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教诲,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⑥畏惧艰苦,碌碌无为是罪过。不懈奋斗,才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高报酬。

1.对文章第3、4自然段分析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A.第3段论述奋斗使人获得忍耐和自信,第4段论述动机不纯使人苦不堪言。

B.第3段从工作目的的角度论述,第4段从实现理想的角度论述。

C.第3段从获得信念的角度论述,第4段从造福社会的角度论述。

D.第3段从改造主观世界的角度论述,第4段从改造客观世界的角度论述。

2.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发出号召。

B.本文用反问句式、排比句式层层深入论证。

C.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论述集中。

D.本文句式灵活,语言精练,气势磅礴,论证有力。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是

A.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B.奋斗,是生活给予的最高报酬

C.奋斗才是人生 D.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4.下列不属于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举例论证 D.道理论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B.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C.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文句中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

A.兔走触株        走:逃跑 B.因释其耒而守  释:释放

C.而身为宋国笑   为:被 D.冀复得兔    冀:希望

 

查看答案

下列名句出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苏轼--宋代)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唐代)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陶渊明—汉代)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代)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_______;知音,是为寂寞_____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