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乌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  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表明,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将接近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许多困难。

B.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C.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D.依据材料四,“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体”。

3.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A 2.B 3.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烤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了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内容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 A项“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错加因果,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无因果关系。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本题: B项“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原文表述为“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并不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等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本题: 要求回答“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注意结合材料中的句子“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可以总结出“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了条件”;结合原文“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可以总结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烤动力候鸟式迁徙”;结合原文“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可以总结出“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历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的士人或为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学说,或为求师、求学、求宦而四处游历。士人的游历都是当时社会制度和环境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士人在各个政权之间游历,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说,逐步形成了士人游历的文化传统。到了唐朝,士人尤其是落第士人游历之风更浓。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主要集中在两京及京畿地区、重要藩镇幕府所在地和文化名人寓居地区。落第士子四处游历的原因很多,不仅有个人喜欢游历山水、亲近自然等主观因素,更与唐朝政治格局和制度设计密切相关。

唐朝作为科举制度实行的早期,还有察举制的残留,推荐在科举考试录取中占有重要地位。落第士人不断地游历于官宦名士之间,以期获得他们的赏识和荐举。对于落第士人来说,所历之处充满了机会和吸引力。这促使唐朝士人落第后并不待在书房专心于学业,而选择四处游历,推销自己。

唐朝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也是唐朝特有的政治制度格局促成的。唐朝虽为中央集权制政权,但地方政府权限较大,刺史和节度使均有辟属僚佐的权力。中晚唐时期,藩镇势力强大,“宦游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大批官僚名士进入幕府,这对落第士人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唐士子应举,多遍谒藩镇、州郡丐脂润,至受厌薄不辞。”这种政治格局设计为落第士人从它途入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平台。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也是社会大环境所致。唐朝社会落第士人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之称,上层官僚可以利用合理的规则,积极举荐落第士人,使他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势力。正是这种相互需求的“相资”关系,才使许多上层官僚士大夫热心与落第士人进行交往,这也激发了他们游历的热情。

唐代落第士人的大规模游历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对社会和政权的稳定有潜在的危险,但落第士人的游历更有其积极作用。落第士人走出书斋,扩大和各个阶层的社会交往,增加了人生阅历,加深了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为未来入仕储备了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游历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落第者走出本乡,主动进行文化交流,加强了地域之间文化的融汇,在事实上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宋代,随着君主集权的加强,士人可游历的社会空间不断萎缩,游历传统逐步淡化。而科举制度的完善也使得落第士人不再需要“觅举”。宋代落第士人也有走出书斋去游历的,但主要是为了游学和寻访名师,与唐代迥然不同。

(摘编自黄云鹤《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地区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权力的中心,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B. 唐代地方政府权限较大,落第的读书人也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举荐进入仕途。

C. 在唐朝,落第士人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上层社会也因此乐于与他们交往。

D. 游历对落第士人增长阅历积累社会经验,对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科举制引出话题,探讨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之风的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

B. 相对于个人因素,文章认为社会因素才是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现象普遍的主因。

C. 文章辩证分析了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的多方面影响,并特别突出其积极意义。

D. 文章从游历的文化传统写起,多方比较引证,剖析了唐朝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人游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可以从士人的游历窥探当时的社会环境。

B. 如果不是察举制的残留,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于达官贵人的风气就不会如此浓厚。

C. 宋代也有落第士人外出游历的,但一般不是为了推销自己,而是重在提升自我。

D. 君主集权越加强,科举制度越完善,游历的空间就越狭小,游历文化就越淡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问花园里的玫瑰:你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颜色,单调吗?玫瑰笑答:向人间播撒芬芳是我生长的理由。我问树枝上的蝉儿:你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中,只能尽情歌唱一夏,遗憾吗?蝉儿笑答:怒放生命的灿烂是我唯一的愿望。我问山间的小溪:你一直朝着不变的方向寂寞的奔流,孤单吗?小溪笑答:奔向大海、成就浩瀚是我毕生的追求。我不由得陷入沉思: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要求:1、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不得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4、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各题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赏析第⑤段中划线句,指出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对文中①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喜欢诗仙李白的诗句是因为该诗句能引起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共鸣。

B.揭示了作者内心孤独的心理感受。

C.揭示了游子思家的心理感受。

D.文中引用李白的诗句为下文做铺垫。

4.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并举出相应的事例。

5.下列对本文的文体判断最恰当的一项:        

A.说明文 B.散文 C.议论文 D.小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①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在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工作时,戴维爵士曾提醒他说,科学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并且报酬微薄。法拉第却说这工作本身就是很高的报酬。因为在艰苦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他已经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在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索取的报酬。

②我们是否能意识到,能够不懈地奋斗,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高报酬呢?尽管奋斗有时就意味着艰难和曲折。

③有人或许会产生疑问,勤奋工作的目的,不就是要获得声望和财富,它本身不就是一种付出吗,怎么会等同于索取呢?提出这种疑问的人,他不知道在奋斗过程中的所获所得,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当我们在奋斗中遇到讥讽嘲笑而不为之所动时,我们获得的是忍耐和自信;当我们在奋斗中屡败屡战时,我们获得的是坚定的信念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然心态;当我们在奋斗中面临各种引诱而能视富贵如浮云时,我们获得的是一份完善的人格。只有在奋斗中,我们才能体验到生命的躁动和灵魂的升华,才能够书写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

④奋斗,既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法拉第奋斗的结果不是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吗?奋斗,能够使我们获得造福人类的机会,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报酬吗?当老师看到学生们茁壮成长,当战士们看到人们安居乐业,当医生看见病人重现笑容 ,他们能不欣喜于自己不懈的奋斗吗? 造福人民,造福社会,是我们最高的理想。只有动机不纯,才会把奋斗看成是苦不堪言的事。在高尚的人看来,奋斗是生命的要素,是实现理想的必经阶段。

⑤“生命不息,奋斗不已”,这不仅仅是一句豪言壮语,它还告诉我们奋斗非一朝一夕之事。应该持之以恒,应该切切实实地从小事做起。我们要记住古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教诲,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⑥畏惧艰苦,碌碌无为是罪过。不懈奋斗,才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高报酬。

1.对文章第3、4自然段分析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A.第3段论述奋斗使人获得忍耐和自信,第4段论述动机不纯使人苦不堪言。

B.第3段从工作目的的角度论述,第4段从实现理想的角度论述。

C.第3段从获得信念的角度论述,第4段从造福社会的角度论述。

D.第3段从改造主观世界的角度论述,第4段从改造客观世界的角度论述。

2.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发出号召。

B.本文用反问句式、排比句式层层深入论证。

C.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论述集中。

D.本文句式灵活,语言精练,气势磅礴,论证有力。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是

A.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B.奋斗,是生活给予的最高报酬

C.奋斗才是人生 D.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4.下列不属于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举例论证 D.道理论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B.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C.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文句中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

A.兔走触株        走:逃跑 B.因释其耒而守  释:释放

C.而身为宋国笑   为:被 D.冀复得兔    冀:希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