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飄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虛幻”等词语。
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虚土庄人的大名不正经,即使像冯七、王五、刘二这样有头面的人物也只是用姓氏加排行的小名胡乱地活了一辈子。
2.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虚土村”村民的生存状态。
3.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小说如何体现“散文化小说”特点?请结合内容探究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4)_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5)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7)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八佾》
(8)隔靴搔痒说何益,_________________。(郑燮《自叙书画心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①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②朝来散紫宸③。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注)①泥:阻滞,缠绕。②鸣玉: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相击发声,指出仕在朝。③紫宸:宫殿。
1.本诗中间两联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刻画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聊斋志异序
高珩
志而曰异,明其不同于常也。然而圣人曰:“君子以同而异。”何耶?其义广矣、大矣。夫圣人之言,虽多主于人事,而吾谓三才之理,六经之文,诸圣之义,可一以贯之。则谓异之为义,无不可也。夫人但知居仁由义,克己复礼,为人君子矣;而陟降而在帝左右,祷祝而感召风雷,乃近于巫祝之说者,何耶?神禹创铸九鼎,而山海一经,复垂万世,岂上古圣人而喜语怪乎?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盖以人伦大道淑世者,吾人之所以为木铎也。然而天下有解人,则虽孔子之所不语者,皆足辅功令教化之所不及。而《诺皋》《夷坚》,亦可与六经同功。荀非其人,则虽日述孔子之所常言,而皆足以佐愿。
彼拘墟之上多疑者,其言则未尝不近于正也。或曰:报应示戒可矣,妖邪不宜黜乎?曰:是也。然而天地大矣,无所不有;古今变矣,未可舟膠。人世不皆君子,阴曹反皆正人乎?且江河日下,人鬼颇同,不则幽冥之中,反是圣贤道场,日日唐虞三代,有是理乎?或又疑而且规之曰:异事,世固间有之矣,而竟驰想天外,幻迹人区,无乃为《齐谐》滥觞乎?曰:是也。然子长列传,不厌滑稽;厄言寓言,蒙庄嚆矢。且二十一史果皆实录乎?仙人之议李郭也,固有遗憾久矣。而况勃窣文心,笔补造化不止生花,且同炼石。佳狐佳鬼之奇俊也,降福既以孔皆,人中大贤,犹有愧焉。是在解人不为法缚,不死句下可也。
吾愿读书之士,揽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并能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则六经之义,三才之统,诸圣之衡,一一贯之。异而同者,忘其异焉可矣。不然,痴人每苦情深,入耳便多儒首。一字魂飞,心月之精灵冉冉;三生梦渺,牡丹之亭下依依。檀板动而忽来,桃茢遣而不去,君将为魍魉曹丘生,仆何辞齐谐鲁仲连乎?
康熙己未春日谷旦,紫霞道人高珩题
(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妖邪不宜黜乎 黜:消除、排斥
B.盖以人伦大道淑世者 淑:善良、美好
C.而陟降而在帝左右 陟:晋升、进用
D.仆何辞齐谐鲁仲连乎 辞:推辞、拒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诺皋》、《夷坚》等言怪志异的作品也是有一定的教化作用的。
B.作者认为要做一个“解人”,全面地理解圣人的话,而不是死抠字眼。
C.作者对一些“拘墟”之士的意见全面否定,提倡人人要做一个“解人”。
D.作者希望读书人读《聊斋志异》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要沉溺于鬼怪之玄谈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非其人,则虽日述孔子之所常言,而皆足以佐慝。
(2)异事,世固间有之矣,而竟驰想天外,幻迹人区,无乃为《齐谐》滥觞乎?
4.文中提到的“解人”、“拘墟之士”和“痴人”对怪异分别是怎样的态度?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觉,不带实用目的。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平时习惯以实用和功利的眼光看待事物,如果能摆脱这样的羁绊,适当把自己放在实际生活之外,就像叔本华说的那样“丢开寻常看事物的方法”,换一个视角看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现:素来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会表现出不寻常的美。
A.美感起源于直觉,不带任何实用目的。 B.平淡无奇的东西会表现出不寻常的美。
C.我们习惯以实用和功利眼光看待事物。 D.摆脱实用和功利眼光会发现不寻常的美。
下列古诗词所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②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③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④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⑤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⑤②③ C.①④⑤②③ D.④①②⑤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