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有人认为首句的“乱”字用得好,有人认为“寒”字甚妙,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简述妙在何处。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句。

 

(1)首句中的 “乱”既写夜烟迷乱之景,也暗示了诗人送别前的心情迷乱; “寒”字在此诗中不仅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个“寒”字烘托出一片离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诗歌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写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孤寂、怅惘、伤感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炼字能力。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本题题目是“有人认为首句的‘乱’字用得好,有人认为‘寒’字甚妙,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简述妙在何处”,题目要求学生在“乱”和“寒”两个字中任意选取一个进行赏析,说出该字的妙处。“乱”字是修饰“烟”的,意思是“凌乱”,“乱”字所在句子“乱烟笼碧砌”意思是说“凌乱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写烟用“乱”字,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心情的迷乱。而末句的“寒”字,更是把送别友人的离情完全表达出来,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分析。本诗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也就是说诗人的离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填4小题)

(1)桑之未落,__________。桑之落矣,__________。( 《诗经·氓》 )

(2)民之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着而观之,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

(4)榆柳荫后檐,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

(5)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___________。( 《鸿门宴》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可乐也(确信)             夫人之相,俯仰一世(交往)

B.于尽(期限)                           向之所欣(原先)

C.文嗟悼(面对)                             列坐其 (次序)

D.及其所既倦(到,往)                     每览昔人感之由 (抒发)

2.下列句式特点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俯察品类之盛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当其欣于所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以“修禊”之事为名,以享视听之乐为实。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作者肯定了庄子的生死观,阐述了“死生亦大矣”这一基本观点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感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

4.将第一卷中文言文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是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是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以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征,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揭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120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1.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

A.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将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D.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人们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

B.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C.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自己寿命的目的。

D.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征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雅”又分“大雅”和“小雅”,主要来自民间。其艺术手法主要为赋、比、兴,对后世影响很大。

B.楚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发端。

C.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D.《古诗十九首》是西汉末年文人创作的五言律诗的选辑。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后人称它为“五言之冠冕”,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查看答案

“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与这一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下联是()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风吹萤火满庭院 D.梦随春风到天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