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翻着面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语言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文字,着力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请看下图,写出示意图中所有概念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某出版社推介新书的一则广告,在用词方面存在五处问题,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国学备览》是一套中等规模的古籍丛书,该书囊括了自先秦至晚清两千多年中国文化史名作中的81部,按传统的经、史、子、集顺序编排,涉及哲学、文学、小说、艺术、历史、医学等内容,其中既有《世说新语》《菜根谭》等短篇名著,也有《史记》《资治通鉴》等鸿篇巨制。整部丛书经过海内外以及大陆百名专家整理审阅,配有1600多幅相关图片,每部分均撰写了内容提要,全书600多万字。需购买该丛书者,务必于本月月底前与贵出版社联系,以便及时发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是______、闭关锁国,而是要承前启后、______。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______,都来一睹其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的各种文化______,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这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击打着中国传统文化
B.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C.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打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D.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墨守成规 前赴后继 万人一心 祸福相生
B. 抱残守缺 继往开来 万人空巷 相融相生,
C. 抱残守缺 前赴后继 万人一心 相融相生
D. 墨守成规 继往开来 万人空巷 祸福相生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它不是一条通商之路,而是一条文化纽带
B. 它不仅是一条文化纽带,而且还是一条通商之路
C. 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而且还是一条文化纽带
D. 它不是一条文化纽带,而是一条通商之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感叹人生空幻,借凭吊明月寄托内心深沉情感,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 看春生 ”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诗歌颔联对仗工整,“多事”“ 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多用华丽辞藻,语言新奇,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2.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