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⑦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生命的多姿,作者从中获得了灵魂的皈依。

B.文中的地坛既是人文景观,也是作者的灵魂栖居地。作者写地坛,突出的是一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

C.“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一句中,“一个世界”指正常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另一个世界”指的是不会和别人接触的地方。

D.文中作者多次描写地坛,在作者的笔下,地坛古老沧桑,沉静落寞,荒凉破败,是一座完全被人们遗忘和废弃的古园,处处充满着绝望的气息。

2.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3.作者说,“我”与地坛之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接着是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1.D 2.①古老沧桑;②沉静落寞;③荒凉破败;④富于生机。 3.(1)我家和地坛很近;(2)“园子”荒芜“我”残废,“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解悟到生命的内涵。 4.认同这种观点。苦难的确成就了史铁生。在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而绝望的他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里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之事,一个人更应该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和方式。走出心灵困境的史铁生,致力于写作,成就非凡。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更是以其作品给更多处在困境中的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指引。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错误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是一座完全被人们遗忘和废弃的古园,处处充满着绝望的气息”错误。只是“很少被人记起”,地坛虽“古老沧桑,沉静落寞,荒凉破败”,却是富于生机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然后浏览全文,找到文中写到地坛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注意文中的形容词,概括时应为其同义词。 由第一段“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可提炼特点为“荒芜冷落”或“荒凉破败”。 由第二段“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可提炼特点为“历尽沧桑”或“古老沧桑”。 由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和“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可提炼特点为“沉静落寞”。 由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和“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可提炼其特点为“富于生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回到文章中去,结合全文体会句子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宿命的味道”是指“我”与地坛的关系,出现在文章中的第二段,且在第二段的结尾处,分析其含义要结合上文。 (1)由第二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家和地坛很近。 (2)由“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可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是对“宿命味道”的解释,结合第三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可知,“园子”荒芜破败,“我”残废,“我”与地坛的命运相似。 (3)由“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和“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可知,我常在地坛思考生死,解悟到生命的内涵,地坛给了“我”“活”的勇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属于向内挖掘,需要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 学生应首先明确观点,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还可以辩证看待。 不认同这种观点。苦难并非史铁生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疾病在他狂妄的年龄夺去他的双腿,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在极为需要人才的那个时代,史铁生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辩证理解。苦难本身不是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等多种情况,它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一般人最早接触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十分单纯,像一个个色彩醒目的符号。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大机器。大机器以“鹦鹉螺号”潜艇、机器岛和登月大炮的形象出现。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取代了人。同时,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转换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

主流文学描写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的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1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2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短短二百字,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150亿年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又如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述了人类从诞生直至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全过程。从百万年前原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探索,直到宇航员在土星探险的终点跨超时空之门进入宇宙深处,使文明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升华。作者笔端轻摇、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的空间,使主流文学所描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和人类。

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

(取材于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

材料二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以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越。

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但是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取材于网络《关于我国科幻文学调查研究课题的报告》)

材料三

罗伯特索耶,这位加拿大“科幻教父”,曾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他出版了22部长篇科幻小说,包括“恐龙三部曲”、《金羊毛》、《计算机中的上帝》。与此同时,这位科幻大师还是政府机构、科研部门甚至跨国公司的座上宾。他常年担任“探索”频道加拿大版的评论员,为《科学》和《自然》杂志撰写专栏,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甚至在谷歌、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咨询顾问。

听起来,这些工作都和科幻创作不沾边。有一次,他为加拿大政府做法律方面的顾问,“未来医学可以通过DNA的读取来预测人们可能患上某些疾病,这涉及个人隐私。假如这个隐私触及到有基因疾病的人的丈夫、孩子们的知情权时,哪一方是需要保护的呢?这就是他们邀请我们帮忙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索耶看来,“科幻是现实的镜子”,科幻作家不应只是空想,而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

事实上,这也是科幻界的传统。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关于生物科学的小说,第一次提及生物伦理学。如今,生物伦理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用索耶的话来说,“这个学科就是由科幻小说创造的”。见证科幻作家的远见卓识最终变为现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包括凡尔纳描写的月球之旅、潜水艇;英国作家威尔斯描写的立体空战、坦克等。1944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生死界线》里逼真地描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细节,发表后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秘密进行多年、连副总统都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密。阿瑟克拉克1945年就详细描述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今天卫星所在的轨道因此被称为“克拉克轨道”。还有阿西莫夫经常提及的人形机器人在今天的实验室中越来越常见。

在索耶看来,科幻小说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让公众不被社会阴暗面俘虏,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科幻小说培养公众长远的眼光,让人们学会思考未来。科幻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科幻小说不仅关乎科学技术,也关乎理性和价值观。核武器、环境危机等诸多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人类头顶,许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也渲染末日降临的场景,其中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在我们周围悄然发生……但是,尽管人类在前进过程中有曲折和失误,我们还是希望未来会像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人类不仅会生存下去,而且终将获得胜利。”

(取材于张渺、张莹《政治家都该读科幻小说》)

1.下列对“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大海”和“一滴水”对应关系的呈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宇宙/人类 B.地球/大机器 C.超级意识/微小意识 D.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

2.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理解的一项是

A.前沿科技 B.幻想中的自然 C.面对未来的人 D.不可理解的现实

3.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三体》获得世界级认可原因的一项是

A.描述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生存图景 B.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

C.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 D.反省并超越了人类文明

4.根据“材料三”,没有体现罗伯特•索耶“科幻是现实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罗伯特•索耶通过DNA来预测人类疾病

B.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提及生物伦理学

C.卡特•米尔《生死界线》描述原子弹的技术细节

D.阿瑟•克拉克描述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

5.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亦可预防未来”中的“未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DNA读取技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②人形机器人在研究实验中越来越多

③核武战争毁灭地球

④环境危机导致人类末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请在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一种对于“科幻小说”特征的理论描述,分析这篇小说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为“汉语盘点2019”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知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12月2日公布了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 这十大流行语分别是:“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指把别人精彩的创意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南(难)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这些流行语犹如一面镜子,不仅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变化轨迹,也刻画民生,描摹世事民情,折射出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流行语,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所经历、了解的2019年。要求选好流行语,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高中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请根据下面的框架图,给“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________,古时就被用作防醉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柿子中的有机酸和鞣酸,能促进消化,加速酒精分解;②_______,水的含量也不少,这些糖、钾和水有利尿之效,能帮助机体排泄。醉酒后吃上两个柿子,可以缓解第二天头痛。除了醒酒,柿子本身口味甘甜、营养丰富,但是,③ ______,因其含有鞣质、果胶,与胃酸或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柿结石,空腹食用或者食用过多都易导致消化道疾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以来媒体的发展,深受产业革命影响,呈现出技术迭代     媒体格局演变的发展轨迹。回望历史,正是纸张的普及、印刷技术的大发展,推动传媒领域进入“铅与火”的平面媒体时代;(     )。而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收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影响,正在迅速重塑传媒格局,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时代,各类新型的信息聚合平台            于在今天对“什么是媒体”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审视、重新定义的时候:技术从媒体的保障要素变成了引领要素,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不断发生质变;精准投放等手段再造了广告产业,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      未来媒体的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服务提供者、关系建构者,还将是信息传播者、新闻发布者。 毋庸置疑,无论你居于何等的认识水平,看得见还是看不见,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全媒体时代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引领   风生水起   以致  首当其冲 B.引导   风起云涌   以至  岌岌可危

C.引领   风起云涌   以至  首当其冲 D.引导   风生水起   以致  岌岌可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未来媒体的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新闻发布者、信息传播者,还将是服务提供者、关系建构者

B.未来的媒体,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新闻发布者、信息传播者,还将是服务提供者、关系建构者

C.未来媒体的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信息传播者、新闻发布者,还将是服务提供者、关系建构者

D.未来的媒体,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服务提供者、关系建构者,还将是新闻发布者、信息传播者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推动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正是电讯技术的发展

B.而传媒领域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正是源于电讯技术的发展

C.随着电讯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

D.正是电讯技术的发展,推动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