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以《三年前的花瓣》为题,给这幅漫画配一节六行小诗。

以《三年前的花瓣》为题,给这幅漫画配一节六行小诗。

 

答案示例: 那一朵花 开成了爱情的样子 在岁月的书页里 慢慢风干 这甜美的奶 一定是那朵花飘散的汁液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漫画题。解答漫画题,要读懂漫画、理解其寓意。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一、仔细观察画面。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要素所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二、看画中的语言文字。漫画为了更好地表达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这对我们领会含意大有帮助。因此,面对一幅漫画,要仔细品味画中文字,认真思考其中隐含的观点。三、看清漫画标题。有些漫画试题会展示漫画的标题。标题很可能就是漫画的“眼睛”;而这个“画眼”,常常暗示了画旨。四、联系生活实际。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的,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而,要深入理解漫画,不妨将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一想自己的周围有没有画中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要义。五、其他几个答题要点。说明画面内容,要力求囊括整幅画的所有信息,不能丢三落四。组织答案时应做到:①抓住内容要点;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本题要求“以《三年前的花瓣》为题,给这幅漫画配一节六行小诗”,重在考查短诗的写作,限定了诗歌的标题和行数。漫画中的女孩深情地注视着打开的书页上的“三年前的花瓣”,漫画内容可以写亲情、友情或爱情等。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题目要求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能不能在博物馆跑跳打闹?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逛博物馆已成一种____________,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喜欢在休假时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这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一种标志。但在博物馆内高声喧哗、开闪光灯拍摄稀有展品、吃东西丢垃圾,甚至还有一些展品被小孩子不小心破坏等不文明现象,也让博物馆_____________。不止于此,公共场合的不文明举止也______________。在高铁上肆意霸座,旅游景区乱扔垃圾,博物馆里偷偷触摸藏品,电影院中大声喧哗……当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应把博物馆当游乐场时,更应该反思自身遵守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孩子往往将家长当做学习的样本,(             )。说到底,博物馆礼仪_____________在社会整体文明的基础上,是管窥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行    叫苦不迭    屡见不鲜    根植 B.潮流    怨声载道    见怪不怪    搁置

C.流行    怨声载道    见怪不怪    搁置 D.潮流    叫苦不迭    屡见不鲜    根植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对孩子的不文明行为纵容、尤其是家长行为不够文明,那自然也无法教会孩子文明礼仪。

B.如果对孩子的不文明行为纵容、尤其是家长行为不够文明,那孩子自然也无法学到文明礼仪。

C.如果家长行为不够文明、尤其是对孩子的不文明行为纵容,那孩子自然也无法学到文明礼仪。

D.如果家长行为不够文明,尤其是对孩子的不文明行为纵容,那自然也无法教会孩子文明礼仪。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把博物馆当游乐场时,更应该反思自身是否遵守了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

B.当我们教育孩子不应把博物馆当游乐场时,更应该反思对于自身是否遵守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

C.当我们教育孩子不应把博物馆当游乐场时,更应该反思自身是否遵守了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

D.当我们对于孩子把博物馆当游乐场的教育时,更应该反思自身是否遵守了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写出自己离开家乡之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冬

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已经是冬天,但毕竟是早冬,天气和自然景物,给人春天般的感觉。

B.诗人看到早冬柘树、寒樱的样子,妙用比喻,表现出树叶和花显现出的勃勃生机。

C.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闲散生活的态度,不知不觉自己也走人酒家喝酒,轻松闲逸。

D.这首诗写早冬景物及生活,平易通俗,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于通俗中见巧妙。

2.诗中的“萋萋”“漠漠”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躬字仲孙,顺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年九十五卒。

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实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善”。

后三,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有,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

(选自《后汉书·郭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B.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C.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D.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赦”是指免除或减轻罪犯的罪责或刑罚,由帝王在登基或更改年号等时机施行。

B.“迁”是指古代官员官职调动,“迁”单独出现时一般是指升职,“左迁”指降职。

C.“辟”是指君主招募名士授予官职。“召”则不同,“召”是指官府感召能士任职。

D.“尚书”指东汉尚书台的首脑尚书令,负责处理机要政务。尚书令直接对君主负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躬子承父业,精通法律。郭躬的父亲郭弘是断案专家,后来郭躬讲授法律时,学生也常达数百人。

B.郭躬行事依法,通晓事理。面对秦彭一案,他认为秦彭应该被斩首,但根据实际情况,应另当别论。

C.郭躬明辨是非,宽严相济。他认为犯罪有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对过失犯罪的处罚应比故意犯罪轻。

D.郭躬思虑细致,心系百姓。郭躬认为,在大赦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后被抓捕的罪犯也应被免除一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

(2)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谒卡夫卡墓地

李辉

①拜谒卡夫卡,难道还有比走在雨中的冷清与静谧更好的意境吗?

②细雨纷纷,飘洒在林荫道的葱翠树冠,只有少许水滴,溅到布满青苔的沙砾小道。偌大的墓地,冷清而静谧,只有我们夫妇两人打着伞走在小道上。太冷清了,静得能听到雨敲打树冠与伞,听到脚底发出的被雨水打湿的细微声。

③在布拉格去了三个墓地。两个最有名、拜谒者最多的墓地都不属于卡夫卡。

④在老城,一处旧犹太人墓地位于犹太人居住区内。墓地最古老的一块墓碑立于1439年,现存一万多座墓碑。这一墓地早在1787年就被废弃。环绕墓地,有著名的教堂,二次大战期间,布拉格抵抗组织的最后一批成员就躲藏在教堂的地下室,被发现后全部遇难。(墓地和教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头戴小白帽,神情凝重,在苔藓斑斑参差歪斜的墓碑间缓缓走过。)

⑤另一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位于布拉格西南近郊的威舍堡。威舍堡是布拉格最为古老的地区之一,斯美塔那的交响乐《我的祖国》的第一乐章,就是以“维舍堡”为题。穿过威舍堡古道,走进一片树林,再往前,圣彼得圣保罗教堂迎面矗立,教堂旁即是著名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画家姆哈——我只知道这些名字——都安葬于此。(前来拜谒的人不少,他们找着各自倾慕的名人,在墓碑前献一束花,摆几块石头。)

⑥教堂报时钟声敲响,余音袅袅时,又奏起一句斯美塔那的乐句。墓地之美,生者与死者的呼应,尽在其中。

⑦卡夫卡与这里无关。孤独者匆匆辞世,生前本不属于布拉格的主流文化,身后他依然与之疏远,根据犹太人传统,他被安葬在布拉格东郊一个犹太人墓地。与威舍堡名人墓地相比,这里多了肃穆,多了朴素,墓碑也以简单的石碑为主,远不像威舍堡名人墓地那样注重墓碑设计,更少有构思巧妙、雕刻细致、风格张扬的雕塑。但这里有更多的树,树干上长着更多的青苔;有更多的草,厚厚的草把墓碑后面的地盖得严严实实。一切显得收敛。一切与自然融为一体。

⑧其实,卡夫卡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墓碑,他与父母拥有同一个墓碑。墓碑不大,约两米高,灰色花岗岩被雕刻成不规则的方尖碑状。卡夫卡1924年先于父母去世,父亲与母亲分别去世于1931,1934年。墓碑上,卡夫卡的名字刻在最上面,下面依次是父亲和母亲。

⑨与卡夫卡同在的还有三个妹妹。墓碑下方,另有一块薄而小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着三个妹妹的名字。她们分别出生于1889、1890,1897,去世的时间却模糊地统一写为“1942——1943”——她们没有逃脱犹太人遭遇的种族灭绝之灾,在这期间死于纳粹集中营,遗骨难寻。

⑩忽然发现,卡夫卡墓碑对面的围墙上也嵌着一块又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每块墓碑上,镌刻不止一个人的名字,而他们去世的时间都是在1944年前后——无疑,他们都是那场种族灭绝中的罹难者。仔细一看,墓碑上的死者,不是根据家族排列,而是根据他们的职业。一块墓碑为“作曲家”而建,有五位;一块墓碑为“视觉艺术家”而建,有六位。每块墓碑下方,还用捷克文和英文刻上“还有其他许多人”——许多无法寻找到的布拉格的犹太艺术家……他们的墓碑与卡夫卡相对,布拉格人以这种简单却又庄重异常的方式,将苦难时代犹太人艺术家群体汇聚一起,供世人拜谒。

⑪凝望墓碑,只有叹息。卡夫卡如果活到了二战爆发该如何面对呢?爱因斯坦逃离了德国,茨威格逃离了奥地利,孤独的卡夫卡有可能逃离布拉格吗?他能摆脱与妹妹一样的结局吗?不敢设想。

⑫雨下着,落在卡夫卡墓碑上。

⑬回到北京,再看照片,发现雨水已淋湿墓碑上端,正向卡夫卡的名字蔓延……

1.下列对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④⑤段的括号,将墓地情况的介绍文字与拜谒者的行为区分开,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到清晰别致。

B.文章写卡夫卡与父母拥有同一个墓碑,既写出了他与父母感情至深也体现出生前的清贫与孤独。

C.第①段连用三个问号,极大地加强了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也引发了读者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思考。

D.文章以“雨”开始,以“雨”结束,既使结构浑融,也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让伤感的情感绵延。

2.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⑨⑩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3.小说题为“拜谒卡夫卡墓地”,但写其他墓地的文字却很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