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形式,具有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在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延续了一千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也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虽然今天的书院似乎光彩不如从前,但它的历史使命并未结束,其影响力反而刚刚开始。
(选自《让传统书院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材料二: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的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它曾声名远播,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资料显示,自唐代以来,衡州地区先后建了石鼓书院、邺侯书院和船山书院等 69 所书院。据衡阳市文物局局长吴建波介绍,为了进一步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 衡阳市把古书院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编制了《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书院文化纳入系统性保护工程。在对古书院加大修缮保护力度的基础上,衡阳市还进一步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古书院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
古老的书院记忆,正在潜移默化地催生着这座城市走向新的繁荣!
(节选自《古老书院正在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有删改)
材料三:
时至今日,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 70 人,学生 300 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系、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今天的岳麓书院也以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 逐渐扩展研究范围,在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经史子学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就, 现拥有中国历史研究所等 10 个科研机构,并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大约占了湖南大学总成果的三分之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肖永明说。
“书院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学术资源,必须充分地进行挖掘和发挥。”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他目前在做的,是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在他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据初步统计,现存书院文献在 1500 种以上,散落各处,大量不为人知或损毁严重。近十几年来,虽然书院研究有日渐兴盛之势,但尚不够深入全面,也与目前所见书院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有关。于是,他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整理了约 1200 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
(选自《回归教育,传播文化: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
材料四: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近些年来,大量有识之士通过书院的创办或修复,来推动书院文化的相续。甚至,还出现了网络书院的形式,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加速器,也让现代书院有了新的发展动力和契机。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
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不久前,位居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名单,鹅湖书院也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能给我们灿烂的未来。
(选自《书院: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教学、藏书、祭祀等功能的古代书院,可以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现代书院应保留古代书院教学研究、图书收藏等传统功能。
B.衡阳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为无数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求学讲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C.今天的岳麓书院着力发展与书院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在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多种成就,因而提升了湖南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D.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对传统文化更新的理解和认识,人们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升温,书院文化将会得以复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中央和地方政策,对当今书院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衡阳市加大对古书院的修缮保护力度,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有助于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
C.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整理上千种文献, 构建了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
D.网络书院的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实体书院,走进平常生活,使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3.2018 年 12 月 8 日的《光明日报》称“如何让书院‘活’在当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成为当今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怎样进行中国书院古为今用的探索与实践?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只是在不同时代、地域有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在西方,美育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近代随着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达到高峰。
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是美育生长的沃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已含此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同时,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全面实施美育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
在这一背景下,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度空前提高。然而,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若说美在客观,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为什么会存在普遍被认为美的事物?苏轼的《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其实审美也是主客观有机交融的结果,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出现“放在匣中何不鸣”或“何不于君指上听”的疑惑。
把握个体审美差异与主流审美观的关系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就个体而言,生活、经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会带来审美差异。我们应理解个体审美差异,也要承认社会存在主流审美观,并且对个人或群体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应予以尊重并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保持其活力和动态性。同时,在教育中应通过美育,帮助学生认知美的形式法则,如多样统一、对比均衡、节奏韵律等,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徳精神的主流审美观,以保持个体与社会精神的健康向上。
实施美育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既符合美育特征又较有成效的是“体验”。所谓“体验”,需要进入情境,调动各种感官,与对象互动,唤起深度情感,形成共情,从而获得审美受。这一过程依赖于提升感官敏锐度,正如乔治·桑塔亚納所说,“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賞最大限度的美”。如何有效训练感官?答案是欣赏艺术,但欣赏的艺术对象必须具有丰富的审美品质,思想内容健康。欣赏艺术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具有“开始”和“结東”的特征,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些无意识、任何情况下都可发生的审美行为。能够产生这种审美行为的是优美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有意识与无意识共同作用下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达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之目的。
(摘编自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在中国古代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都曾存在,其历史悠久,德国古典美学是其高峰。
B.中国经济的大幅提高以及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我国全面实施美育提供了主客观条件。
C.实施美育需理解与尊重个体审美差异,并积极引导,从而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
D.欣赏艺术是训练感官的有效方法,它与无意识的审美行为一起共同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文章先追溯美育的历史,然后剖析当前实施美育的背景,再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实施美育。
B.文章引用苏轼的《琴诗》,意在说明审美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论证了建立审美标准的必要性。
C.文章从个体和主流两个方面论述美育实施的关键,并结合教育来阐述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意义。
D.文章强调了提升感官敏锐度对于“体验”的意义,并对如何有效训练感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大范围、高质量实施美育成为可能。
B.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在这种标准指导下,人们オ能对美有更为正确的感知和统一的认识。
C.教育差异会带来审美差异,因此需要通过实施公平教育,帮助学生认知美的形式法则,从而缩小差异。
D.进行有意识的审美行为可以有效提升感官敏锐度,这启示我们要主动到艺术馆欣赏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写道:“‘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博士曾说:“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_______,______。’”(《论语》)
(2)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5)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西厢记》)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
【注】①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②饐而餲:噎与啈同义,指食物腐败变味。③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
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首联中的“_______”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中“秋草”“寒林”等营造了_______的氛围。
2.作者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